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
2011-11-24刘舜强
刘舜强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风险;风险管理
【摘要】作为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藏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藏品风险是指“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风险来自诸多方面,要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风险管理,就需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风险应对、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以回避或减少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而导致的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风险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1]。当人们在完成一个活动过程时,总希望获得与预期相符的结果,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活动过程可能会发生偏差,导致结果与期望不符,风险由此产生。在现代管理中,人们为了获得最大期望值,开始试图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它是应用当前最新的管理科学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选择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来转移、避免、抑制、减少或控制风险, 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保障,尽可能减少意外事故损失和不利影响。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同其它组织一样,在经营管理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控制。从目前的材料看,国内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博物馆风险的问题,并作了相关的研究。如崔波的《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2],提出风险管理概况,博物馆引进风险管理的意义,博物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博物馆常见风险类型,博物馆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等问题,是目前对博物馆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论述。韦荃在《对法国博物馆陈列与布展中“零风险”概念的理解》[3]中,详细介绍了法国博物馆收藏品陈列与布展时提出的“零风险”概念,以及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的相应措施。另外刘清明在《博物馆的风险与应对浅析》[4]中,也谈到了博物馆的风险及应对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风险问题愈加重视,博物馆藏品风险同样也进入被关注之列。
在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藏品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博物馆的工作质量。但是在博物馆中,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藏品的保管与利用和其他环节一样,也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藏品在经过某个过程后出现与预期目标不同的结果,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便是藏品风险。
大约10 年以前,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蓝盾委员会曾经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指南,旨在为存在风险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提供指导。指南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将文化遗产资产包括进现有的灾害管理计划中;使用预防性措施以便改善或维持文化遗产的条件,确保在自然灾害当中和之后,文化遗产及其传达的重要精神能够得以保存[5]。这应当是国际上早期涉及博物馆藏品风险的论述,但指南中的“文化遗产”概念主要是指不可移动的遗址、历史建筑等,并非专指博物馆藏品,所以对于博物馆藏品而言,指向性并不强。
本世纪初,我国台湾地区曾经有学者以人为的因素为例,对博物馆藏品运用的风险进行讨论,指出保存与维护的缺失、藏品不当的移动、不适当的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的失控、人为疏失或蓄意破坏都是藏品运用的风险,博物馆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完善的藏政策,确实执行藏作业准则之规定,提供与监测标准的保存环境,建构展品维护运作流程的标准,专职人员在职训练与资讯交流之建立等方式来减少藏品运用的风险[6]。在国内,有学者也针对藏品风险指出,“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一般具有历史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特征, 所以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安全的首要目标。威胁藏品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防盗、防火、保管”,他通过举例说明了盗窃、火灾等对藏品安全的危害,说明它们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风险因素[7]。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姑且可以宽泛地认为,博物馆藏品风险就是“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说藏品风险就是在藏品保管、保护、修复、展示、运输、研究及相关情况下,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的分类,加拿大文物保护中心以物品为出发点,提出藏品的九大恶化因:“1.直接的物理作用力;2.窃贼、破坏者和将藏品放错位置的人;3.火;4.水;5.虫害;6.污染物;7.辐射;8.不恰当的温度;9.不恰当的相对湿度。”[8]笔者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一方面来自藏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藏品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因此,对藏品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藏品本身及环境进行管理,其次要对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进行管理,管理的重心则是针对藏品活动中的过程控制。
博物馆藏品的风险是方方面面的。要对藏品进行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只针对我们眼前能够直接注意到的藏品风险进行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被动的防范工作,而是需要博物馆的决策者进行系统规划,在博物馆内设立藏品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博物馆及藏品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式,按照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
根据博物馆的特征,藏品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风险识别;(2)风险估测;(3)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4)风险应对;(5)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识别过程,是调查人员通过系统性工作,寻找藏品的所有潜在风险,将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明确的风险陈述。这是藏品风险管理中最基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识别方法可以使用过程分析法,即把有关藏品的每一项活动设为一个过程,然后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逐项分析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在每个独立的过程中找出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藏品的包装、运输、展出、修复等,都可以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过程,根据每个过程的特点,风险管理小组可以通过分析,以藏品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为基础,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记录。在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列举法,即由风险管理小组根据涉及藏品活动的所有部门的活动流程,列举出各个环节的所有风险。
通常,博物馆藏品的风险可能会来自以下诸方面:藏品本身的脆弱和原有缺陷,如藏品的老化;不可抗拒自然力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如藏品库房温湿度的异常,霉菌虫害的发生,有害气体的侵入;在藏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生的意外,如操作失误等;藏品展示、包装、运输、研究中发生的意外,如藏品布展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运输中发生的颠簸;安全因素的影响,如火灾、盗抢和人为破坏等。以上可能存在的藏品风险可以被分为两类,即由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和由主观因素引发的风险。
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藏品本身材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藏品存在风险的程度不同。不同藏品的材质有着不同的坚固程度、环境适应度、抗老化强度,在同样的保管、展示、研究过程中遇到风险的可能性就会不同。如纸制品和陶瓷制品的性能差异非常大,在日常状态同样的环境下保存,两者面临的风险会大不相同:陶瓷制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保存、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震动,而纸制品对所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更为苛刻。其次,在科学领域,博物馆技术还处在经验和实验科学阶段,现有的藏品保存环境、保管方法、保护技术、展览陈列、包装运输等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博物馆受地理气候、建筑形式、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能为藏品建立一个在理论上理想的保存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在藏品保护中使用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对展览陈列、包装运输中潜在的风险也没有更深的认识,这些因素都成为博物馆藏品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三是与藏品发生关联的保管、修复、保护、展览、陈列、运输等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会对藏品的安全产生影响,不同等级的专业人员在专业技能上有所差别,即使拥有同样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在针对同样的一个藏品进行相同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主观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藏品操作规范不完善和不健全。博物馆业务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以便于对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约束。所谓操作规范,是进行某项活动所依据的程序和方法,它是标准化工作的法则,是降低工作随意性的途径。博物馆中需要建立的操作规范有很多,如《藏品使用规范》、《保护修复安全规范》、《展览操作规范》等等。如果一个博物馆在针对藏品进行活动时没有对应的规范,就会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藏品风险增加。第二,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缺陷。管理制度是领导者设立的员工工作准则,是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人、财、物的各个方面。设立藏品管理制度是博物馆提高工作质量、规避风险的基础。在藏品管理中,博物馆需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结合本馆的特点,制定和健全与藏品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工作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营,降低藏品风险。第三,因缺乏维护与管理,使相关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藏品风险出现。如防火消防设施不完备或老化,成为藏品发生火险的隐患;监控防盗设备的损坏,会造成藏品被盗的危险;空调工作异常,可能改变藏品保存和展示的环境。第四,工作人员的过失带来的风险。过失主要指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违背相关法律规章操作,造成藏品风险出现。与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不同,过失是完全的主观因素,它的危害较经验和能力不足造成的危害更为巨大,后果更加严重。
风险估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即由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小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经过识别的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藏品的风险估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概率,二是预测风险的强度。预测风险的概率是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藏品损坏的规律性。例如一个博物馆一年内举办各种展览,共展出文物1000件,其中一件在布展过程中不慎损坏,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通过计算概率,可以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预测风险的强度即预测假设风险发生,导致博物馆藏品可能损坏的程度。对于容易造成藏品损坏的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博物馆,其藏品的防潮、防霉是需要重点进行的工作。
对于藏品而言,风险估测和风险识别可以同时进行。Waller. R曾经建立一个博物馆藏品风险评估分析模型[9],来指导确定藏品风险等级的顺序。这个模型通过计分制完成评估,计分的四项要素:多久——藏品损害的速率或可能性;程度——风险发生后损失的程度是多少;数量——多少藏品会受影响;多重要——遭受风险的藏品价值。如果设藏品风险强度满分为10分,这四个要素分别占3分、3分、3分和1分,评估时对四个要素分别打分,然后总分相加得到藏品风险强度的分值,分值越高,风险越大。这种方法用于藏品的风险评估,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展藏品的预防性保护、研究、管理等工作。
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是根据藏品风险识别和估测的结果,制定风险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活动过程。制定藏品风险计划是将按优先级排列的藏品风险列表转变为风险应对计划,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制定藏品风险应对策略。藏品风险应对策略可以有接受、避免、保护、减少、转移几种方式。“接受”是指藏品虽然有遭受风险的可能,但风险是可控或者对藏品危害极小的,这样的风险对于藏品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收藏瓷器的库房发生空调漏水,使收藏的瓷器受潮,但对于瓷器来说,这样的风险通常不会造成损坏,所以是可以“接受”的。“避免”是指让博物馆藏品回避已知风险,从而保障藏品安全。当我们知道自然光中的紫外线对书画及纺织品类藏品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时,可以通过缩短展出时间来避免这类藏品因光线照射而带来的危害。“保护”是通过为藏品制定风险保护措施,使藏品的安全得到保障。如为易碎藏品制作安全可靠的包装囊匣。“减少”是通过相应的手段使藏品风险降低,如严格按规章进行操作等。“转移”则是指将藏品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方,通过转移风险使藏品安全得到保障。在风险管理领域,风险转移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手段,保险就是其中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够通过保险来转移,因此,可保风险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而言,风险转移有其适用性,但不能作为主要的风险应对策略。其次,在确定了风险应对策略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行动步骤。制定风险行动步骤可以明确所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实施的过程顺序,该步骤可以是顺序性的,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针对藏品被盗风险,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的措施,降低藏品被盗的风险。
应对藏品风险,提高工作质量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自觉、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策略,是保障藏品安全、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例如,就藏品本身的脆弱和原有缺陷而言,存在的风险相对容易应对,积极、及时开展相应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种很好的藏品风险对策。自然灾害理论上讲是不可抗拒的,给收藏品带来的损害往往也是毁灭性的,如地震、水灾、滑坡等可使展品直接损毁,甚至造成博物馆或展厅的垮塌。但是,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可以展开积极的预防,如加强博物馆建筑抵御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的能力,在藏品收藏、展示、运输过程中增加避震措施,设立应急预案,都是较好的方法。另外,处在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博物馆,应当在自然灾害多发区以外建立有较强抗灾能力的中心库房,来进行藏品的日常保管。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来降低由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首先要做好藏品环境质量控制工作,例如在库房和展室内安装空调和加湿器来调节温湿度,定期清扫,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PM)工作。此外,根据藏品的不同质地创造适宜的保存环境也是保障藏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藏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生意外的风险,就需要修复人员在对藏品进行充分分析后做出相应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合理选择修复材料,按操作规范进行修复,认真做好修复记录,避免出现修复过失,从而有效预防藏品在保护修复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完成了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后,就要开展实际的风险应对工作,执行风险行动计划。应对风险应该按照书面的风险行动计划进行,并定期向管理人员报告藏品风险应对工作进展。但是,风险应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结果不令人满意的情况,这就需要及时校正偏离计划的情况,记录校正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实施风险应对工作,可以确保一个藏品在经过某个活动过程后仍然保持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风险管理工作的结束,我们还需要对此次藏品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藏品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就是分析、比较已实施的藏品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藏品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为今后的藏品风险管理提供经验。
————————
[1](美)小阿瑟·威廉姆斯:《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
[2] [7]崔波:《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中国博物馆》2005年4期。
[3]韦荃:《对法国博物馆陈列与布展中“零风险”概念的理解》,《中国博物馆》2007年4期。
[4]刘清明:《博物馆的风险与应对浅析》,载《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六辑,岳麓书社,2010年。
[5]Stovel & Herb:《风险应对——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手册》, (罗马)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1998 年。
[6]许美蓉:《从管理者的角度谈博物馆藏品的管理理性化》,《博物馆学季刊》2003年17卷3期。
[8]http:// www.cci-icc.gc.ca /tools/ framework /index_e.aspx。关于藏品九大恶化因的详细分类可参见[英]博伊兰著,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学会译:《经营博物馆》,译林出版社,2010年。
[9]Waller·R.. Cultural Property Risk Analysis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at the 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 . Gteborg 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2003) ⅩⅥ189 pp.
〔责任编辑: 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