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思与胡思
2011-11-22沈致远
沈致远
子曰:“學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可惜后来孔学沦为御用,历代帝王借此以驭民,徒子徒孙们忘记了“至圣先师”的前半句。实行科举取士后,莘莘学子士子“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语),偶尔有善于独立思考者,大都成为离经叛道的异端。
中国学生善于应付考试,家长重视子女的考试分数。国内的情形众所周知,毋庸多言。有些华人即使到了海外仍然如此,我曾亲听吴健雄教授说:“中国学生回家以后,父母常问:‘你这次得了几个A?而美国学生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问话是:‘你这次向教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无论什么考试,华裔学生获得高分的比例均高于平均值,在哈佛等一流名校中,华裔学生入学率也高于其他族裔。这些当然是好事。遗憾的是,这些高才生毕业以后,在独创性方面大都表现平平。问题出在善考而不善思。应付考试可钻进书山题海依样画葫芦,思考则要靠自己创造发挥。
人类思想是天生自由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束缚,归根到底是作茧自缚。诚然,习惯势力和社会约束等外界限制是有的,但大脑长在你自己头上,谁叫你自我设限呢?古今中外,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出类拔萃卓尔不群者,皆有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思想。当然,狂放不羁也会有危险,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经历过神经错乱。牛顿是罕见的天才,在数学、力学、光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五十一岁时经历过一次精神崩溃,一年后才康复。著名数学家纳什行为怪诞不经,在三十岁前完成博弈论等重要研究工作,随后患精神分裂症,直到年近花甲才逐渐康复,六十六岁时因早期的博弈论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患有精神分裂症,有人统计过,他最旺盛的创作期是在将发病而尚未发病时。语云“天才与疯子近在咫尺”,即此之谓也。
我和朋友们议论关于思的问题,经过反复考量,得出的共识是当前学术界存在两种偏向:一是不敢思,二是胡思乱想。
不敢思不敢想,是主要偏向。学生善考而不善思只是一方面;一些功成名就的学者爱惜羽毛生怕出错,奉行多想不如少想、想大不如想小,意在明哲保身。这是创新的主要思想障碍,此病不除,我国科学难有原创性重大突破。
胡思乱想并非主要偏向,但害人误己为患匪浅。在前提假设中,可尽量发挥自由思想,狂放不羁,即使错了也无大碍。事实上,一些重大突破都经历过多次错误。最近公布的资料披露,牛顿钻研炼金术的时间,超过他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迷途知返,并未妨碍他取得划时代科学成就。现在我们知道,中世纪炼金术是违反科学的;但在牛顿时代,炼金术和化学之间并无明显分界。爱因斯坦在得到正确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以前,苦思近十年,犯过多次错误。其实凡是做过几次科学研究的人,都有“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切身体会。而胡思乱想的论文,毛病不在前提假设,而在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方面。在这两方面,莫说胡思乱想,连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否则,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有这么一篇论文,我翻来覆去细读,实在看不出结论和前提之间有逻辑联系。另一篇论文罗列几十个数据,既未给出实验方法或推导过程,也未注明出处,难道数据可以拍脑袋凭空想出来?曾收到一封来信说:“我有一个理论可得三个诺贝尔奖,希望能和你合作。”惊诧莫名!不知如何回复是好。
两种偏向貌似两个极端,其实两极相通,为害则一。至于那些篡改数据剽窃抄袭以欺世盗名者,就不用多说了。
【原载2011年1月20日《文汇报·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