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防治
2011-11-22张晓燕
张晓燕
摘要: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数据的准确和可靠,是会计信息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事业单位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防治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依据来源失真,严重干扰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给政府管理部门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的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针对事业单位而言,会计信息失真歪曲了单位的财务状况,不利于财政部门跟踪了解部门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经费拨款及各类专项资金的实际开支、使用情况,削弱了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容易滋生各类奢侈浪费行为,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通过做假账,使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外在表现
1.凭证方面的信息失真。在所有的虚假会计信息中,会计凭证失真处于源头地位。凭证失真分为原始凭证失真和记账凭证失真。原始凭证失真主要变现:不如实填写或伪造原始凭证、打白条、使用虚假发票,使一些非法收支瞬间变脸成为“合法”的收支。记账凭证失真主要变现: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情况下编制虚假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要素一项或几项与原始凭证不符,从而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所导致的信息失真。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不能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在记账、算账、结账过程中,涂改账目、做假账、提前结账或延迟结账等不规范会计行为导致账账、账表、账实之间严重不符。
3.收入、支出、资产核算以及报表方面的信息失真。部分单位出于各自不同目的,截留、转移、坐支收入、多列或少列支出、单位资产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虚假报表是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对事业单位来说,现行决算报表由封面、主表和补充资料表三部分组成,报表数量较多,表式复杂,审核公式繁多。有些报表指标重复交叉,一项经费内容需在几张报表中重复填列,另外,报表体系的设计者在设置报表的项目、格式、填制要求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业务核算需求,将报表填报要求、审核公式强行统一,单位会计为使报表全审通过,人为修改报表数据,造成帐表不符,信息披露失真。
三、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会计法规建设不健全不完善。法规、法制不系统、不规范,存在重复交叉,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在管理职权上,由于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并未赋予会计管理机构真正的执法权,因而无法对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形成真正制约,执行落实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
2.领导者法制意识淡薄,责任心较差,对会计工作不重视。甚至有些单位领导人存在着只要是不为个人谋利益,为了部门或单位利益作假账、违点规是合情合理的,不会受到处罚的错误思想,这种仅凭感情和關系,钻污染法津空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导至事业单位的财务法规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很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3.单位的内控机制不健全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有效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削弱了会计监督的基础,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包含了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单从体系上来看很庞大,但这些监督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相同的,在监督标准和管理上各自为政,不能有机结合。内部监督因管理体制的问题,受各种条件环境的制约,不能发挥作用,上级和外部会计机构只能从事间接的政策指导,无法参与会计核算的具体活动,无法深入地、经常化地、规范化地开展监督,再因上诉和检举途径繁琐,人情网关系复杂,权权相护等客观原因,社会和民众监督作用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内审和社会监督机构对查出的问题也没有处理的权利,监控力度非常有限。而作为审计、财政部门来说监控力度相对较大,普遍存在地方审计、财政部门敷衍了事,大开人情面子网,处罚只是蜻蜓点水。缺乏监督、监管不灵已成为制约经济运行的主要瓶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防治对策
1.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快相关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的制定,尽快出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办法,具体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或具体办法的条件、权限和管理程序,避免重复立法,交叉立法,确保会计法规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系统。地方也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梳理归纳,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各地各行业的需要,在收费、入库、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以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与之法规政策相对应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制度来规范,不留死角,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政策法规贯彻执行管理体系。
2.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按照《会计法》规定,事业单位负责人要对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领导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事业单位会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范管理,健全内控,提高领导管理水平,避免不同职责相容。其次是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奖惩机制。对负责任,所统计信息资料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记人员给予落到实处的奖励,对不能确保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3.督促单位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并严格执行。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一套涵盖内部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各个员工,民主透明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收集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内外部会计监督各自发挥自身职能,遏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事前防控。内部监督机制是横向和纵向监督体系联系的核心,是监督作用发挥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会计、审计事项职责明确,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与程序明确;严格区分不相容职务,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财会人员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及事后评价,保证各环节得到控制,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事后处罚力度。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治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改进审计方式和方法,从以往的以专项审计为主向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审计发展,形成横向和纵向联合、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的会计监督机制,避免相互排斥、各自为战,减少漏洞的出现。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还应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功能。完善会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完善投拆检举制度,简化举报程序,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整合监督力量,在发挥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民众的监督作用。
总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普遍存在着失真现象,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支出的监督管理,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