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探讨

2011-11-22程洁

中国经贸 2011年12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专业化管理人员

程洁

摘要: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大都是来自临床科室的非专业人员,与我国目前建设现代化医疗机构的目标相悖。本文通过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专业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专业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医院的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支科学、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医院发展的需求。

近日卫生部发布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提出“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明确卫生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建立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卫生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等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状况远达不到《规划》中的要求。本文将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下文称为C医院)为例,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目的即实现途径。

二、管理人员的结构现状和来源

医院的岗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本文研究的管理人员定义为在医院职能、管理科室直接从事各级管理工作的人员。

1.管理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C医院职能管理部门有各级管理人员143人,其中院级领导8人,中层领导46人,一般管理人员89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02人,具有大专学历人员34人,具有中专学历人员7人,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含)以下人员19人,30-40岁(含)人员32人,41-50岁(含)人员58人,51岁以上人员33人;從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初中级职称人员8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40人。

2.管理人员来源

(1)临床科室的医疗专业人员。由于建院初期医院管理专门人才的匮乏,C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临床科室,他们是原所在科室的技术骨干,被选调到职能管理科室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由于综合素质比较高,经过医院多年的培养,现在他们已经是各自科室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这部分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为80%。

(2)相关管理专业人员。这一类人员主要是来自各高校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专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并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但是大多数欠缺对医学知识基础,没有任何临床经验。

3.不同来源管理人员的特点

具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管理者对医院的管理流程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制定及执行政策时也能充分考虑到医院的实际需求,从而抓住要点,解决问题;然而,随着医院管理向着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向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行政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从医疗岗位转到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在行政专业素质方面往往不足,这也是医疗机构推进科学管理的一大阻力。

来自相关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专业知识,学历高,再学习能力强。但是其劣势也很明显,即没有临床经验,缺乏对医院的全面深入认识,需要培训计划的支持以进入角色。

然而管理是一门科学,不只是靠经验,还有其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流程。因此管理人员不仅是专才,更是复合型人才,因此以上两种来源的人员均不能适应未来医院的发展。

三、基层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

为了培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需要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医院的做法是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C医院基层管理人员较少接受相关知识的正规培训,人力资本投入较少,导致知识储备不足,知识和观念的陈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在职培训。在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扩大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因此,医院应该针对管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更新已有知识,提高管理技能,拓展专业视野,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岗位轮换,丰富工作内容,让轮岗人员全面了解医院的内部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的储备。

四、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由于“重技术、轻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不会产生增值效应的。从理论意义上讲,管理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医疗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调和供需两者的矛盾则是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的,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是各级管理者都在思考并且着力解决的。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医疗管理的必由之路。在国外,美国的医院管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职业化阶段。与我国情况类似,最初的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是医生甚至是护士,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医院管理人员的职责逐渐演变为使用管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医疗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因此,大量具有管理学专业素质但非医学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始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他们更多地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评价、积极参与保障社区卫生资源供给的政策制定过程。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面临和其在企业中的同行们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是由于医院功能和内部层级制度的独特之处,又使得他们的职责变得更加复杂。

五、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与之相适应的是医疗机构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然而,效率极低的非专业化医疗机构管理极大地抵消了医疗资源增长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成为制约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根据本文的分析,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结构应当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支具有管理学专业素养的医院管理队伍是医疗机构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有以下三点:第一,建立医院管理人员的专门职称序列,为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目标;第二,大量引进专业管理人员,建立现代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形成职业化管理;第三,对在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科学的专业培训,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之适应职业化管理的模式。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专业化管理人员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探讨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将有行业信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