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荡漾在数学思考的涟漪中
2011-11-22陈金龙
陈金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真实的体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迸发出更加灿烂的智慧火花。
一、情境体验,拨动数学思维的琴弦
苏格拉底曾说过:“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
师:森林爷爷要带我们一起到“智慧树”上摘智慧果,但同学们必须闯过三关,有信心吗?
第一关:利用主题图探讨9加几的算法。
奖励自己闯关成功——起立做广播操。
第二关:教师出示图,让学生看图列出算式9+4,并让学生互相说说算法。
奖励自己闯关成功——掌声。
第三关:独立完成9+8、7+9、9+5的计算。
奖励自己闯关成功——可以摘智慧果(教师出示智慧树图片)。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1:我们学会了闯“聪明屋”。
生2:我们学会了“摘苹果”。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本课例中,学生看似很投入地参与,而实质上学生不是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感兴趣的只是森林爷爷、“智慧果”这些外在的事物。只有真实的、切合实际的课堂情境,才能真正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琴弦。
二、合作体验,搭建数学思维的舞台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数学学习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为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平台。学生的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合作和思维的活跃;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操作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为学生创建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课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好图形纸片若干、小剪刀和量角器等学具;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折、剪、拼、量,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有的小组说:“我们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说:“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还有的小组说:“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用量角器量一量,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集体合作的智慧,感受到了发现带来的快乐,也从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洋溢着创新的气息,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
三、生活体验,提供数学思维的平台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减法性质”时,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小华跟妈妈到商店买了一套衣服,一件上衣34元,一条裤子26元,妈妈带了100元,还剩多少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购物方法:先买上衣,再买裤子,剩100-34-26=40(元);先买裤子,再买上衣,剩100-26-34=40(元);上衣、裤子一起买,剩100-(34+26)=40(元)。学生发现,虽然前后三种购物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都剩下40元。然后,我让学生继续列举实例,从而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样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教师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实施数学实践活动,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生成教育智慧,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荡漾在数学思考的涟漪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学生才能全面地发展。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