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交流促成有效数学课堂
2011-11-22陈志有
陈志有
交流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有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交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处理不当,交流仍然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充分地展开与深入,课堂交流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教师该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高效交流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关注着、研究着、思考着、实践着,并收获着。
1.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追求学生真实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结果轻易表态或过早表态往往会压抑其思维的展开,导致学生思维“终止”或浮于表面。因此,教师要有耐心,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毫无拘束地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当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时,教师怎么办?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中的合情或合理成分,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此时,教师可以向该学生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也可以向其他学生提问“你们对他的意见有什么看法”,从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自我解读、共同分析,在交流中感悟、理解、升华。例如,当有学生认为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说:“有哪四条对称轴,你能折出来吗?”这位学生拿着长方形跑上台,边折边说:“横的一条,竖的一条,斜的也可以。”“斜的不可以。”其他学生纷纷表示反对。教师接着引导:“有不同意见了,怎么办?我们只有靠验证来证明谁是谁非。请你再折一折、比一比。”这个学生马上沿着对角线对折,结果不能完全重合,最后他改正了自己的想法,说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2.制造冲突,促进学生深层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有差异性的学习材料,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的研究材料不同,即一般的小组分到的是等腰梯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五种图形纸片,而有四个小组分到的五种图形纸片中各有一个特殊的图形,或一般梯形,或正方形,或等腰三角形,或菱形。当小组代表汇报各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学生之间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课堂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当一小组代表汇报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时,下面立即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对称轴的”,原来这组学生拿的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而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拿的则是菱形。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使学生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自主产生了疑问“他们拿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这时不只是个别优等生的思维在运转,而是全体学生都在思考寻找答案。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教师让学生探究梯形的特征时,给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梯形,有的组是直角梯形,有的组则是一般梯形。当学生在汇报时就出现了认知冲突,有的学生认为“梯形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两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梯形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这样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全体学生的思考,同时在争议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指导“写数学”,促使学生自我交流。
课堂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写数学”。“写数学”,就是指让学生把数学课中的所思、所悟、所学、所感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写成数学随笔。数学随笔可以写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是怎么学会的;可以写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也可以写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研究结果;还可以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教师还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互相进行阅读交流。学生通过书写数学随笔和相互间的阅读交流,把自己情感深处和内心深处的东西都表露无遗,这既是学生的自我交流,又是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作用。
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有效课堂,更离不开教师这一引领者,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创造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读懂课堂中学生的真实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