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浪漫的现实主义遗风
2011-11-22马庆云
马庆云
《钢的琴》:浪漫的现实主义遗风
马庆云
中国当下的电影风格,有东施效颦的嫌疑,当然,西施是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好莱坞。我们的很多电影人在谈及电影的时候,每每把好莱坞摆在最前面,大有言必称希腊的意思,大抵是不知道圣彼得堡便没读过马克思一样。而实际上,中国当下最缺少的是具有国产风格的电影,或者说是中国本土的味道,这个味道无论是从叙事模式还是感情渲染上,都带着明显的中国特点。而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这种国产风格电影,才是具有高水准的艺术价值的。这个没赔钱但也不会赚到钱的《钢的琴》便是这么一部好的国产电影。
我们近年来有一些改编或者说抄袭自好莱坞的电影,虽然在票房上还算可以,但终究是个四不像的东西,抱着心窝子喊疼的玩意,《人在囧途》便是一个。文化的差异性造成,我们的审美需求跟美国还有很大区别,我们传统的作家叙事方式也与美国不同,很多好莱坞的喜剧元素直接用到中国来是不适用的。这个用一个变相的例子可以解释清楚,国人看韩剧觉得浪漫满屋,而学着韩剧的样子拍电视剧则很快成了浪叫满屋的东西。从审美学的角度上讲,距离与差异是产生美的一种方式,国人的脸孔拿着好莱坞的桥段来打扮自己,很可能会沦为四不像的境地,如芒果台的仿韩剧。
中国的电影界(如果中国这群玩电影的人还能称之为界的话)整体上都很浮躁,有点像中国的革命,一会儿学苏俄,一会儿学欧美,一会儿又学日韩,其实什么都学不了,一是因为自己有自己本土的文化特点,二是又懒于研究外来文明的精髓,只简单照抄桥段。文化的终极目标都是相通的,但反映出来的形式不一样,东西方电影的不能相同,正如东西方的小说不能完全是一个叙述模式一样。中国电影一直不愿意在找到自己的合理模式上下功夫,非要用抄袭剽窃的方式来瞄准好莱坞,这有点急功近利,很像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激进。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中国的电影编剧们写剧本,大多都是不老实的,多数剧本都是为故事而故事,故事之外很难承载上中国的文化及其文明形态,《夜店》、《囧途》等都是这样。因此,在国产电影中,我们一旦能够见到带着中国文化标签的东西,便觉得是艺术电影了,比如《钢的琴》。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钢的琴》算不上上乘的艺术电影,只不过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按着中国传统的故事叙述模式进行编排的带着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罢了。不是它太艺术了,而是其它的电影太不讲艺术水准。
我个人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有两个标准,一、这是一个说事儿的电影,没让我白看,编剧、导演俩人配合把事儿说清楚;二、这是一个带劲的电影,各方面做的都足够吸引人,让我在几十分钟内不觉得疲惫。当然,后者在很大意义上讲,是一般观众所认为的商业电影的路径。而实际上,我个人觉得,看一些说事儿的艺术电影,也不会累,因为它每每会携带上带劲的感情因子,让我们在某个瞬间跟着共振了,这跟一些商业元素的作用是一样的,当然,非艺术的人,很难跟着这些玩意一起“带劲”。
《钢的琴》用浪漫的手法说事儿了。说的什么事儿?一个以东北重工业基地转型为背景的一群饮食男女浪漫追求与现实生存的事儿。按着这个角度讲,我的朋友贾箖兄弟拍的《老汉也疯狂》同样也是说了一个事儿的电影,但它不够好看,不算好电影,根本原因是这个事儿的味道没有,或者说太少。一部电影,重中之重的便是它的味道问题,如果说事儿是菜蔬的话,那味道正是油盐。《钢的琴》的味道正是老东北重工业基地破落的钢铁工厂。当然,在这个主味道之外,张猛导演还加了很多调味品,比如炸鱼、破摩托等等,甚至于是唯独中国人才有的一些人物性格。这些东西,相互作用,把一个具有地方色彩的电影风格阐释的淋漓尽致了。
中国的艺术电影有一个基本一致的地方,那便是,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写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钢的琴》浪漫的是做琴,现实的则是大东北后工厂时代人们的百态人生,再比如,《最爱》浪漫的是“我们自愿结婚”,现实的则是艾滋病对死亡的侵染。我们的艺术电影,大多带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在苦逼的中国现实中,唯独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才可以超脱于这种可憎的现实。而这种电影的价值,正在于对苦逼现实的鄙视与自我超越,是对中国当下各种困境的秒杀抑或可以说是解放,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解放。所以,很多艺术电影会让当局不舒服。这种模式,便是好莱坞电影所不可能承载的,这是由我们特有的现实决定的。
中国人也做商业电影,但大多数都是不成功的。拿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为例子,做商业电影,那便充分以真诚的赚钱为目的,拿出自己的商品质量来赚钱,让人们看着觉得值这个价钱,如这个好莱坞电影一样,足够刺激,足够冲击,还给你带点美国文化,冲击一下专制。我们做商业电影的本事还是太差,或者说不够真诚,打着商业电影的旗号坑爹,以把观众骗进影院为原则,赵本山系列的电影便是这方面的例证,《三枪》、《大笑江湖》等等。这些电影便是我前边说的照搬好莱坞模式的电影,都学了样子,但没有把精髓拿到。
——精髓是什么?
精髓是,说事背后说了一个什么理。《三枪》、《大笑江湖》等等都没有说理,美国电影《变形金刚3》则不一样,它说的理是,为反专制而战。《人在囧途》这个电影的编剧、导演力图说事儿之后说理,而最后弄出一个“还是好人多”的架不住推敲的理来,便十足的文人婊子气质了。我们的很多电影都是为故事而故事的,无张力。随着中国观众的逐渐清醒,那些为故事而故事的不够真诚的电影商品也会被拒绝购买的了,这是一个趋势,不久便会到来。
其实,中国的电影跟小说一样,小说界崇洋媚外地说学卡夫卡等等,而实际上转了一大圈回来,终究没几个弄清楚卡夫卡到底学他点什么的,电影说学好莱坞,剧本要编好莱坞模式的,而实际上说这话的人,我们一旦追问,好莱坞的模式如何细致说说的时候,他便也要哑口了。世界不缺好莱坞,倒是缺很多带着中国风格的电影。《钢的琴》这样的地域电影,风格明确,味道纯然,与之对应的《小裁坊》等,也是地域电影,这样的好电影可以再多一点,而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应该可以养得起这一样的电影的。我很相信这一点。
栏目主持: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