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求助态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2011-11-22王小康钞秋玲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对象问卷心理健康

姚 斌,闫 琼,王小康,钞秋玲

(西安交通大学:1.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3.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9;2.安康学院 教育系,陕西安康 725000)

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求助态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姚 斌1,闫 琼1,王小康2,钞秋玲3

(西安交通大学:1.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3.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9;2.安康学院 教育系,陕西安康 725000)

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及对寻求帮助的态度。方法采用自编的朋辈咨询热线相关问题调查表,以完全随机路拦访问法对某工科院校本科生319名(男女比例201∶118,理工科专业占79%,其他专业占21%,年龄为(20.30±1.778)进行了调查。结果 有221人(占69.3%)在最近一个月出现心理困惑,困惑的问题以学习问题(占35.1%)为主,在出现心理困惑时多数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占57.7%),较少寻求帮助,特别是很少寻求专业帮助。结论 大学生心理困惑较多而不愿寻求帮助,应开展有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求助行为的主观认可,培养有问题寻求帮助的习惯。

大学生;心理问题;求助态度

大学处于青年晚期到成人的转折时期,由于学习要求的改变、生活目标的缺失、自我认同度不高、应对现实问题能力不强等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常见[1-2]。许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 -30%之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就业问题、神经症等[2-3]。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有三种解决途径:一是自己解决;二是寻求朋友的帮助;三是求助于专业咨询机构,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只有当面临严重心里困扰时,才倾向于向专业咨询求助,且求助行为因问题性质不同和性别、生源地不同而有所差异[4]。也有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求助的对象不同,大一学生的主要求助对象是家人,大二为朋友,大三是朋友及恋人,大四学生对心理问题倾向于自己解决[6]。

近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及各高校的努力下,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发展很快,许多高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但这些专业机构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对咨询机构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不信任[3-5],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如何寻求帮助的,怎样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咨询机构的认可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求助态度,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对象:某高校本科大学生319人,其中性别:男201人(占63%),女118人(占37%);年龄为17-25岁,平均为(20.30 ±1.778);专业:理工科 252人(占79%),文科57 人(占17.9%),医学10 人(占3.1%);年级:大一 103人(占 32.3%),大二 79人(占24.8%),大三 76 人(占 23.8%),大四 61 人(占19.2%);生源地:大城市83人(占26%),县城101人(占31.7%),农村 135 人(占 42.3%);独生子女 142人(占44.5%),非独生子女177(占55.5%)。研究对象的性别、年级与该院校本科生总体的构成接近,说明取样具有代表性。

研究工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近一个月是否有过心理困惑;存在的心理问题;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方式;是否经常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是否经常寻求帮助;是否愿意接受同学帮助;是否知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等问题,另外还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个人信息。编制问卷经同学访谈、讨论后确定题目,并经小范围施测,修改问卷内容。

研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路栏访问法进行调查。由20名学生担任调查员,经过对其进行调查目的和要求的培训后,在校园内的餐厅、教学楼附近等学生较为集中的场所随机获得调查对象,在征得同意后完成调查问卷。本研究共发出360份问卷,全部收回,剔除个人信息不全,漏答、多答等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19份。

将问卷建立数据库后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大学生困惑的问题

有221人(69.3%)在最近一个月出现心理困惑,困惑的问题分别是:学习问题112人(35.1%)、人际关系41人(12.9%)、恋爱婚姻35人(11%)、职业发展64 人(20.1%)、经济问题15 人(4.7%)、父母家庭问题9 人(2.8%)、其他43 人(13.5%)。

不同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见表1,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经济问题和父母家庭问题的选择率低,不符合χ2检验的条件,而两个问题性质接近,故将这两个选择项合并)。

表1 不同年级、性别、是否独子及生源地学生困惑的问题(n/%)

2.2 出现困惑的求助方式及对象

在出现心理困惑时的求助方式及对象问题上,选择独自面对的有184人(57.7%)、请教老师的有11人(3.4%)、告诉家长的有32人(10%)、求助同学的有80 人(25.1%)、心理咨询的有3 人(0.9%)、其他9 人(2.8%),说明出现困惑时不寻求帮助的学生居多,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极少。

不同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求助的对象见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求助对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以独自面对为主,女生则能寻求同学和教师、家长的帮助。不同生源地学生求助对象有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独自面对的人最多,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求助同学的相对较多(为满足χ2检验的条件,将请教教师和告诉家长两项合并,心理咨询和其他两项合并)。

表2 不同年级、性别、是否独子及生源地学生的求助对象(n/%)

2.3 大学生求助经历及求助态度

在调查对象中,有259人(占81.2%)经常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帮助,有 81人(25.4%)经常、197人(61.8%)偶尔、41人(12.9%)很少主动寻求同学帮助,有227人(71.2%)知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32人(10.0%)曾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帮助,有249人(78.1%)在遇到学习生活的问题时希望得到高年级同学的帮助,有259人(81.2%)愿意参加同学互助团体。

对上面几个问题进行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不同的χ2检验,结果发现问题“是否经常感受到来自同学帮助”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感受到同学帮助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占77.1%,女生占88.1%,χ2=5.914,P=0.015)。遇到学习生活问题时希望得到高年级同学帮助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希望得到高年级同学的帮助(男生占72.6%,女生占87.2%,χ2=9.318,P=0.002)。

3 分析与讨论

3.1 大学生困惑的问题

对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及困惑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的是自评的方法,有6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近一个月里出现过心理困惑,明显高于其他采用SCL-90、UPI等问卷进行的相关研究10% -30%的比例[1-3],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评价低于其实际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存在心理困惑。这一结果与钱铭怡、马悦(2002)认为的大学生比较关心心理健康的结论吻合[7],这一方面与大学生压力较大,自我感觉差有关,另一方面与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心理困惑能够识别并关注有关。

大学生困惑的问题,以学习问题为主,其次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等问题,这一结果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学习问题是各个年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学习占所有问题的比例上,一年级学生最高,其次是三年级学生,大学的教学方法、学习要求与高中完全不同,许多大一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率低,并由之引起心理困惑。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如果要报考研究生,在三年级时就应积极准备,这也是大三学生学习问题较多的原因。李李(2007)对221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导致大一学生心理困扰的原因首先是与父母及教师的关系,其次是学习,大二学生为学习问题及升学压力,大三学生为感情问题及就业压力,大四为就业压力及感情问题[6],与本调查的结果不同,原因可能与不同学校学习要求不同及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不同有关。

3.2 对心理问题的求助方式

在出现心理困惑时,独自面对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57.7%),与江光荣等人(2003)的结论相吻合,但与李李(2007)的结果不同,在李李的调查中,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最先求助对象大一是父母,大二和大三为朋友,大四是自己解决,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在求助的对象上,以求助同学为主,其次为家长,Raviv等人(2008)研究认为,青少年在寻求帮助时更倾向于寻求非正式的帮助,如朋友和家人,而不愿寻求正式的帮助,如教师、咨询师和医生等[9],本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结论。

在求助对象的性别差异上,男生独自面对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求助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比例高于男生,尤其是求助教师家长的比例是男生的2倍多,而且女生更多的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帮助。Timlin-Scalera等人(2003)认为,财富、成功、高期望导致的压力并追求成就以及以求助为耻的性别特点影响男性的求助行为[10]。Flisher等人(2002)对以往关于女性为什么愿意求助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了4个方面原因:①女人更加容易陷入抑郁并寻求帮助;②因为角色冲突,学业上的竞争会给女性带来额外的压力;③一般说来,女性抑郁和焦虑的比率要比男性高;④女性可能遭到男性至上主义的伤害[8]。在男性求助行为影响因素方面,Lane等人(2005)研究发现,男性间限制的情感和限制的亲密行为与较低的求助愿望有关,成就、能力和竞争性与求助行为呈正相关,与在朋友间的地位成负相关[11]。

在城乡差别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独自面对问题,与江光荣(2003)的研究结果一致[4]。城市和农村在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来自城市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日常咨询中我们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经济条件较差,较少音乐体育特长,在与城市学生的比较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为自卑而怯于求助。另外,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住校者较多,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客观上减少了求助的需要。

3.3 影响求助行为的因素

多数大学生经常感受到同学帮助,但却较少主动寻求帮助,而多数学生都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这显示出大学生一方面同学互助行为较多,彼此能感受到同学的支持,另一方面即便有求助意愿也没有主动求助行为。在不愿求助的原因上,Newman(1990)等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求助的态度:觉察益处和觉察威胁,觉察益处反映了认识到寻求帮助是提升学习的有用策略,觉察威胁反映求助对自我价值的威胁,需要帮助会被同伴认为是能力低的表现,并招致其他人的消极反应和判断[12]。有关研究发现,认为面临的问题“太个人化”,害怕缺乏保密性,认为问题可以自己独立解决,认为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以及自杀观念等是寻求帮助的心理障碍[9]。对亚洲人研究发现,寻求心理帮助所带来的污名(stigma)和羞耻是妨碍求助的重要原因[13]。因此,要促进大学生的求助行为,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求助的必要性和意义,而且要消除对求助的顾虑和误解。

从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评价方面来看,大学生需要寻求帮助,从对求助的态度来看,也愿意寻求帮助,而面对心理问题时,却更多地选择了独自面对。这样的结果提示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不求助的原因设计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求助行为的主观认可,消除对求助的顾虑,培养有问题寻求帮助的习惯,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1]姚本先,陆 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 -488.

[2]方小年,胡平成,范学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0):857 -859.

[3]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 -132.

[4]江光荣,王 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80 -184.

[5]叶 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76-79.

[6]李 李.大学生心理求助对象调查与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7(22):13-14.

[7]钱铭怡,马 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848 -852.

[8]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6-428.

[9]Raviv A.The personal service gap:Factors affecting adolescents’willingness to seek help[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7,4.

[10]Timlin-Scalera R.M.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 Among White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3,50(3):339 -350.

[11]Lane JM,Addis ME.Male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Patterns of Help Seeking in Costa 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Psychology of Men and Masculinity,2005,6(3):155 -168.

[12]Tanaka A.Achievement goals,attitudes toward help seeking,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13:23 -35.

[13]夏 勉,江光荣.个人责任归因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17-219.

Survey and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Attitudes toward Help Seeking

YAO Bin1,YAN Qiong1,WANG Xiao-kang2,CHAO Qiu-ling3
(1.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2.Department of Education,Ankang College,Ankang 725000;3.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ypes of undergraduates’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help seeking.Methods Totally 319 undergraduates(201 males and 118 females,79%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21%other majors,with the average age of 20.30 ±1.778 years)were investigated with peer counseling helpline related questionnaire by random on-the-way interview.Results There were 221(69.3%)undergraduates who ha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last one month,and the main problem(35.1%)was related to study.Most students(57.7%)handled their problem by themselves,and seldom asked for any help,especially professional help.Conclusion Most undergraduates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but are unwilling to seek help.Therefore,we should conduct usefu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acceptance of help seeking behavior and cultivate their habit of asking for help when in trouble.

undergraduate;mental health problem;attitude toward help seeking

G444

A

1006-2769(2011)03-0581-04

2011-03-02

团中央2008-2009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2008GH305)

猜你喜欢

对象问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