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1-11-22乔清理
张 妍,乔清理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070)
《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索
张 妍,乔清理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070)
《生物医学电子学》是利用电子学的理论和技术对生物医学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变换和传输的理论及分析方法的科学,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去本课程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缺乏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实验课缺乏循序渐进的、与理论课密切结合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经过教学实践改革,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讲授,实验课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与实际硬件设计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并改革实验考试方法。激励学生在自主设计上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巩固复习已学过的电子元件和电子基本电路,达到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目的。
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自上而下;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发后,全国掀起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热潮。但受原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生物医学电子学》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即从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开始,然后利用这些运算放大器构建一些基本电路,分析这些基本电路的功能,最后给出这些电路的应用例子。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上进行改革。近年来,我们课程组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增强实验课内容,改革实验考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掌握如何设计具体电路,同时更早开始设计实用电路。本教学改革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增强学习兴趣。
1 教学内容改革
《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开设时间通常是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完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生物医学电子学》既是电子学的后续和提高课程,又为今后能更好地从事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医学仪器设计的研究打下技术基础。我们使用的教材主要有《Medical Instrumentation:Application and Design》,1997;李刚等编著的《现代测控电路》;蔡建新,张唯真编著的《生物医学电子学》,1997。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测量的特殊性及基本条件,信号的检测、处理、变换和传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涉及的电子电路以半导体集成电路为主,注重新型、实用及通用性。通过学习,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掌握测量电路的设计。本课程的理论课共54学时,以生物电信号源为起点,分别介绍生物电检测的基本方法,生物电信号放大、隔离、滤波和射频传输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能使用放大器和模拟电子学设计我们要实现的系统功能。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讲课方法,如图1所示,即先从整体考虑:系统的测量的精度与性能、被测量的量、被测量信号的大小与频率。然后是测量系统的使用条件和所具有的功能,如信号的显示、记录、存储及其它一些功能。再以信号增益和误差分配,来确定前向信号通道(即从传感器到模数转换器的模拟信号放大、处理部分电路)所需信号放大、滤波或变换电路的级数,各级的增益,滤波器的阶数、形式和截止频率等。最后确定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设计要求。
在第一节课上,我们将从心电,血压到超声,CT仪器,再到医院实验室仪器和治疗仪器的实际电路图给学生看,找出仪器电路的共同点,得出一般仪器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将医学仪器的一般框架与整个课程即将讲授的内容逐一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知道学习的内容和目的。针对每一章,我们也是从一个生理量测量开始,提出技术指标和原始设计要求,然后逐渐过渡到与实际医学仪器中相关的电路。与此同时,结合各类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组织学生设计能实现不同功能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给他们提供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图1 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模式
2 实验改革和手段创新
2.1 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课是为了配合生物医学电子学理论课而设置的,实践性较强。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过去的实验课,采用电子实验箱,任课教师在课前把仪器设备及元器件准备好,学生做实验就是依照实验手册在实验箱面板上插线,根本看不到电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采用实验箱在学生不断增多情况下,不仅增加教学经费和占用空间,学生也依赖于实验室。改革后的实验课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Mutisim(一个能Windows下运行的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仿真,另一部分是实验箱实验,最后一部分是课程设计,即综合性设计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部分实验采用国际流行的电子辅助设计软件——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Mutisim,它不仅是一个能在Windows下运行的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也是一个能装进计算机的实验室。它具有直观的图形界面,整个操作界面就像一个电子实验工作台,绘制电路所需的元器件和仿真所需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拖放到屏幕上,轻点鼠标可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测量数据、波形和特性曲线如同在真实仪器上看到的一样。它还有来自美国模拟器件公司(Analog Devices)、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和凌力尔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ies)丰富的元器件和模块库和从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双通道示波器、扫频仪到逻辑分析仪高性能的测试仪器。所设计出的电路除了可用于实验室的测量之外,还可以做直流工作点分析、交流分析、瞬态分析、傅里叶分析、噪声分析、失真分析、参数扫描分析、温度扫描分析、极点——零点分析、传输函数分析、灵敏度分析、最坏情况分析和蒙特卡罗分析等定量分析。Multisim不仅提供了高指标的虚拟仪器和充足的元器件资源,还弥补了因实验仪器及经费不足造成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领域自主进行实验,增强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Multisim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问题。学生有机会按自己的思维开展设计性实验,使他们进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成为可能。
在利用仿真软件的同时,开展实际硬件的实验。实验室资源有:42台连着计算机和测量仪表的实验台。针对有限的实验台资源,把学生分为14个小组,每组安排3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考核。课程组教师同时担任着每个小组的实验导师,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负责指导他们测量问题、指正错误,但不能给出设计思路和方案。通过这样与学生在实验中的接触,了解他们的水平。在实验操作中,不给出任何具体的提前写好的实验提纲,要求学生根据命题自己计划在实验中做什么。为了在实验室的时间更有效率,要求预习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来确定设计是否正确,并在实验箱面包板上将设计图连线。在实验室没有安排固定实验时,就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可以自由准备实验。
实验操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小组讨论,其目的是使学生找出课堂给出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便在实验期间做好准备。约半个小时长的小组讨论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理解题目:每位学生都要发现自己有没有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地方。②发表创造性意见:学生对问题能自由想象,展开讨论。小组中的一个人记录问题。③评估上述意见:学生把他们的观点、意见组织好,把无关的分类出来,把和问题重点相关的记录下来。④解决问题或计划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具体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案。这时,课程组的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或解释相关提问,但要让学生自己组织施行,只有学生太偏离目标的时候才出来指正。通过这样的实验课训练,很多本科生都利用寒暑假,备战各种电子大赛,自主设计智能模拟仪器等,在参赛的之余体会到利用运算放大器的灵活性、趣味性及优势。
2.2 实验考核改革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削减了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2]。为了得到更多的反馈以不断改进实验课内容,我们把传统的实验考试改为在课程学习中的三次考试。每次以提出设计问题的方式教完固定的某一模块内容后,相关的检查设计能使学生对该模块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仪器放大器,这需要学生了解Electronics Workbench安装方法与运行方式电路仿真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含义;掌握仪器放大器的构成形式、原理、特点及其适用场合。在放大器的大致结构确定下来之后,分析仪器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找出设计放大器的截止频率;改编反馈电阻,观察反馈电阻对幅频特性的影响。这部分便与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课程衔接起来了,同时检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内容:需要上交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解决问题。我们分小组对每位学生都给出不同的题目,每位学生都要上交个人解决方法的电子版作业,用特定的元件性质来设计和搭建实现不同功能的测量电路。考试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单独汇报设计思路,监考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对设计提问,根据学生的解答和设计来给出分数。
实验课考试的总分是以上三部分考试的平均分。只有以上三部分测验都合格,才能算通过实验考试。刚开始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时,不少学生第一次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但到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成绩普遍都有了很大提高,说明这种改革的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3 总结
实践证明,运用自上而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能使课程内容生动化,给学生搭建出生物医学仪器的整体框架之后再分别讲解元器件能启发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期望。其次,丰富实验课的软件、硬件内容,使考试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采取新的实验考试方法来进行《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经过整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对这种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反馈。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我国发展交叉学科需要的、具有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3]。值得可喜的是,学生在第四学年参加各类电子大赛中屡获佳绩,这跟他们整体设计思路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有莫大关系,也验证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但如何使这门课程与就业相结合还是一项长期艰巨、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任务。
[1]张秉义,张耀杰.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14-116.
[2]曹佃国,武玉强,张立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14-15.
[3]田 心,郑旭媛,刘 婷,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899-931.
G642.0
A
1006-2769(2011)03-0548-04
2011-03-01
天津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张 妍(1982-),女,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
乔清理,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