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的拌蒸菜

2011-11-22广西平/文

烹调知识 2011年31期
关键词:蒸菜蒜泥女老板

广 西 陆 平/文

儿时的拌蒸菜

广 西 陆 平/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市区的一家小餐馆吃饭。饭菜刚上,老板娘一口浓重的徐州口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浪迹天涯的游子,最难忘怀的也许就是故土乡音了。

果然,女老板不仅和我是地道的老乡,而且和我同在一个镇上。老乡遇老乡,减少了陌生人的一份隔阂,便话多语稠了。从家乡变化聊到家乡小吃,从家乡小吃扯到家常便饭,聊到了多年未曾吃到、一想起就满嘴生津的拌蒸菜。说到拌蒸菜,女老板兴奋而热情地对我说:“别吃这些了,今天太巧了,你等着……”边说边把我还未来得及动箸的饭菜端了回去。

随后,女老板从餐馆的一角拎出来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了满满的野菜,这种野菜在家乡话中叫“面条棵”,至于学名就无从考证了。这种野菜只星星点点地生长在麦田里,因为近年来除草剂的普遍使用,所以很少见到了。

在乡下,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可以做拌蒸菜的野菜或蔬菜。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吃拌蒸菜的最佳时节,那时有荠菜、马兰头、扫帚苗、榆钱儿,春夏之交还有杨槐花。即便是冷清的冬季,在麦田里还可觅到“面条棵”,或者胡萝卜缨,林林总总,都是拌蒸菜上好的材料。

女老板告诉我,这些野菜都是她父亲从老家的田里一棵一棵挖的,老人知道女儿、女婿喜欢拌蒸菜,家里仅有的两亩多麦田没有锄草,就是想让它多长出点“面条棵”,这一大袋子菜就是老人几天前托人带来的。

没想到我会在这里吃一次拌蒸菜,所以格外地兴奋。从小跟着奶奶和母亲在锅台边围着转的我,将拌蒸菜的制作过程说得头头是道。虽说是家常便饭,但拌蒸菜的制作是相当讲究的。比如洗菜后控水,但又不能控得太干净,否则就粘不到面了;放面时,也有个度,面多了黏,面少了散;蒸时必须用大火烧开,熄火时必须快,否则菜就会烂掉,总之,这里面的学问必须靠经验。拌蒸菜,顾名思义,除了蒸,出锅后就剩下拌的工夫了,拌菜的油用的是事先熬好的豆油,熬油时要放几个红干辣椒,再者就是捣些蒜泥,再切上青椒丝和蒜苗。蒸菜出锅后不能马上拌,太热的话,蒜泥放上去就会变味,要等到不凉不热时,把调料一起放进去,拌匀后,一盆香喷喷、翠滴滴的拌蒸菜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拌蒸菜在老家苏北地区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饭食,养育了多少代乡里人,吃过一辈子也不伤胃口。据爷爷辈的人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其他地区饿殍遍野,惟独徐淮一带死的人最少。因为这一带漫山遍野长的都是“扫帚苗儿”(一种野菜,成熟后可做扫帚),这种野菜可做成蒸菜。迷信的老年人说那是天意,我们年轻人不信,但又无从反驳,也许乡里人的命真的和这些糊口保命的野菜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吧。

吃着地道的拌蒸菜,想起了去年岁末,爷爷的远房弟弟从台湾回来探亲,吃住都在宾馆。几天后老人不习惯了,他喊着我的小名,拉着我的手问我这年头咱们家里还有人吃蒸菜吗?我说经常吃,我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他眼中闪着兴奋的泪光,随即把宾馆退掉,回到家里吃住。

当母亲把一大盆热腾腾的拌蒸菜放到桌上时,老人用颤抖的手夹了一筷送进嘴中,哽咽着说:“四十几年了,四十几年都没吃上了,想啊。”两行清泪潸然而下,在场的亲戚朋友无不为之动容。

猜你喜欢

蒸菜蒜泥女老板
蒜泥点唇
常熟蒸菜
亳州地区蒸菜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熟蒸菜美
蒜泥点唇
蒜泥白肉
家乡蒸菜
请小偷看店
我是猫
陪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