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堂的温度

2011-11-21王克楠

散文百家 2011年8期
关键词:草堂杜甫成都

●王克楠

1

天空多云,云下的我,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前来瞻仰先生的瘦。先生果然很瘦,他的塑像就坐落在草堂柴门里。精瘦的手,轻轻地抚在膝上,我怦然心热,紧紧地用自己的手握住了先生的手,一下子就接通了唐朝的温度。

眼前的杜甫草堂虽然经过历代修葺,还基本保留了原来的简朴,一如杜甫先生的人品。我一直想见一见先生真实的样子,在草堂,如愿看见了清人张骏摹刻的“诗圣杜拾遗像”,用的是南熏殿版本,南熏殿是唐代长安皇宫兴庆宫别殿,收藏历代圣贤图谱,摹刻来自皇家的藏典,应该是可靠的。

草堂就是草堂,不是别的什么。李隆基在早期积极有作为,在位期间,推行新政,整肃吏治,使得唐帝王进入“开元之治”,对于“开元之治”时代的美好,杜甫有诗歌赞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是一个一心想为国家做事情的知识分子,他一定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开明皇帝,真诚地发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感叹。

人都会犯错误,皇帝亦然,李隆基这个曾经有作为的皇帝,难于逃离其他皇帝的毛病——因色误国。从史书看,杨玉环确实是一个姣好女子,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也确实是真挚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感情的美好不能和政治的作为产生磨砺,可是,生气勃勃的李隆基毕竟缠绵了,不再尽心朝政,生理的欲望日益损害到国家的前程。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勉强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就像熟透了的柿子,快要从树上掉下来了。

唐朝,那是一个怎样令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骄傲和伤心的年代啊,在中唐,仿佛一切的故事都发生了,从天堂到炼狱,百姓的生活是这样,像杜甫这样的有良知的读书人更是这样。常言道,当局者迷,皇帝是局内人,杜甫是局外人,曾经火热的杜甫遇到了冰雪,他的眼睛很清澈,《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伤心欲绝和缠绵飘摇,像是一个神秘的茧子,杜甫就被裹在这样的茧子里。

2

2010年的隆冬季节,草堂一带依然绿树成荫,这要感谢成都——这个锦官城,草堂显然是适合于修养身心的。我知道,草堂里有先生的惬意,也有先生的忧虑,草堂收藏了先生的魂,至于他的躯体,已经远投到遥远的湘江了,在那里,他和他的先辈屈原先生同化为鱼,自由地游在湘江。虽然杜甫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是有区别的。屈原的爱国之情的根基是“爱君”、“爱山河”,而杜甫的忧国,扎根于“忧民”的丰沃土壤。

我千里迢迢越过许多山,涉过许多江河来探望杜甫草堂,眼前的草堂,有梅,有桂花,有竹,有楠木,这些都是先生的心爱植物。植物是通人性的,梅可寄志,竹可养气,桂花沁肺腑,楠木质硬,可寄托先生未曾实现的志量。读杜甫的诗,读来有一点点的苦,苦的深处,站着这位不可逾越的诗圣。与草堂里的那些植物所象征的意义所比,杜甫本身就是一种植物,一棵长在民间的苦楝子树。树是苦的,但是根深叶茂,生命力顽强。

在长安滞留的十年,他偏偏考试不第,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睐。但是玄宗似乎看不到杜甫的志向,即使是有招纳“贤才”入仕的想法,也被奸相李林甫所误,杜甫费尽周折总算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时间恰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安史之乱,杜甫颠沛流离,尝过曾沦为胡虏的滋味,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路过石壕村,亲自见证了征兵带来的家破人亡的痛;看到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惨,看到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看到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壮烈,看到的东西如此揪心,他就进入了一个场——一个和人民鼓与呼的心灵场,这和原来的人生理想产生了反差。他从做官地赶回长安家中的路上,路过华清池,艺术的触觉可以使他感到玄宗和杨妃的温柔缱绻,回到家,开门迎接他的却是儿子饿死的噩耗!这样的反差对于一个诗人是刻骨铭心的,使得他的内心悄悄地产生“长”和“消”,为民鼓与呼的心长了,为皇帝做官的心消了。

公元759年7月秋天,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官位,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他果决地辞掉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这个决绝的态度很是了不起,因为封建知识分子对于“功名”于心耿耿,已经化在骨质里了,而杜甫是一个另类,他跳出了这个怪圈,坚决辞官,作为那个年代的民族良心,他已经没有退路。

不做官,总是要活命的。杜甫为了全家人活命,只好入蜀。

3

公元前709年的冬天,经过了一路的疲惫,杜甫带着家人终于来到成都府。经过了战乱的疲惫,眼前突然一亮,大片大片的田野即使在冬天也泛着绿意,到处可以看见竹树,苔藓,浮萍,真格是一个世外桃源。他决计住下来了,并且产生了心中的最高期望值——建造一座草堂。可以说在杜甫最危难的时候,成都,这个锦官城包容和接纳了他,他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建造了草堂。于是,这位把天下的事情看作家事的诗人,开始精心打造草堂了,“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他在草堂的庭院里开掘池塘,打水井,安装了引水用的连筒,搭藤架,开药圃,可谓是自得其乐。我在草堂里游走,确实看到了当年的池塘和水井,也看到了藤架以及药圃,但没有看到先生的欢乐,因为杜甫是一位心事很重的人,他不会以自己的一己暂时的安乐而忘记了天下,不会忘记了正在水深火热里的百姓。

2010年的成都,冬季无大风,我真的希望刮一次大风,看看大风怎样把眼前草堂的屋顶掀开,看看草们怎样到处飞扬,看看先生和自己的老妻和孩子怎样躲在没有房顶的房子里……在没有房顶的屋子里萎缩是什么样的感觉啊?我想,直接的生理感觉应该是盼着大风停驻,雨也停驻;盼着天色快亮,亲朋们快来帮忙把房顶弄好。而先生在没有房顶的草房内,脑海里却浮现出一首诗,正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有一段广为人知,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不是唱高调,是他真实思想的写照。

成都通常无雪,但在我游杜甫草堂的时候,竟然飘起了雪花,一会儿就把草堂屋顶涂白了。雪是有诗意的,我却诗意不起来,因为雪带来了寒冷,使我已经沉浸到一千多年前杜甫和家人的生活状况里,想,下雪了,草堂里的杜甫和家人又该挨冻了。先生在成都草堂仅仅四年,四年里还时而离开,成都节度使严武是他的朋友,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再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返;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因此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悲苦。最后,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船,成了先生最后的归宿。一代诗圣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4

我在风雪天拾步进入杜甫草堂。草堂静悄悄的,先生不在,他的儿女们不在,他的相依为命的老妻也没有在,我想,他们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江面上去漂流了。

先生是有骨气的,正如鲁迅所说的“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对于复杂的人生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唯美的逃避,一种正面相对,选择后者需要更多的勇气。杜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选择老庄的“出世”,他逃难乡下,并不用老庄思想麻痹自己,而是面对现实,“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这是杜甫精神了不起的地方,于是,有学者给先生定位“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下层知识分子,却有着难得的悲天悯人。”

先生的骨头是硬的,能够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宁苦己以利人。先生本来希望走进仕途的门,但是现实却赠送给他另一个门——那就是受苦,在受苦中领会人生的真谛。可贵的是,杜甫没有在忧患里逃避,没有消遁,而是像战士一般站出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他与郑虔的交往就是一例,在对待郑虔的态度上,他敢于和皇帝相争;在诗仙李白遭到贬谪的时候,他用诗发言道“世人皆欲望杀”“吾意独怜才”,这对绝大多数的“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来说,正是鲜明的对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进展到现代,杜甫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杜甫草堂的温度始终温暖着百姓,温暖着每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

今天,整整一个上午,我徘徊在杜甫草堂,感受着先生的硬度,听着自己的心跳,平心而论,如果我是杜甫先生的话,我或许选择李白那样的狂荡,或者选择王维那样的中庸,或者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而草堂的主人杜甫,却毅然决然地辞官,选择了漂泊,选择和人民在一起。他身在仕途而不被政治异化,远离流俗而不遁迹山林,他是一个不给自己留后路的诗人。

与人民在一起,也影响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先生安史之乱以后的诗歌与前期诗歌迥然不同,是平易近人的,贴近百姓的,读他的诗歌,像是与一位船老大和樵夫聊天,没有一点点的“隔”。先生从英气勃发到垂垂老矣,他的一生虽然惨淡落寞,却像雨水一般渗透在中华大地,静静地交流,无限。

先生是在湖南的江面上陨灭的。一颗滚烫的心化作温度,温暖着江。江是永恒的,当年曾经收留了屈原的清白,1000年前的某一天又收留了先生的热度。他俩都是江的儿子,和江一起奔腾,和江一起永恒。

猜你喜欢

草堂杜甫成都
草堂旧事
草堂诗歌奖在杜甫草堂颁奖
穿过成都去看你
杜甫改诗
数看成都
杜甫与五柳鱼
成都
杜甫的维稳观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