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脱不下来的红舞鞋

2011-11-21钱利娜

文学港 2011年6期
关键词:舞鞋姑娘诗歌

钱利娜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有一双红舞鞋,一直带着一位姑娘跳舞,当观众已经散去,姑娘也已疲倦,她却无法停下脚步,因为红舞鞋还要跳下去。狂风暴雨中,陌生的森林中,漫漫夜色中,姑娘害怕流泪,想回温暖的家,可是红舞鞋还在不知疲倦地带着她往前跳,太阳升起来时,人们发现姑娘安静地躺在一片青青的草地上,她的双脚又红又肿,姑娘累死了,她的脚上还穿着那双脱下来的红舞鞋。这世上,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双这样的红舞鞋。多少年了,我一直无法停下来自己的脚步,因为我也有这样一双鞋子。它,就是文学。

作为一个新诗写作者,永远崇尚个体自由,所以在日复一日的舞蹈中,我更爱舞蹈本身带来的幸福与疲惫,没有刻意为自己布置主题,如果诗集 《我的丝竹是疼痛》确实存在几个主题,那也是在此书编辑过程中进行分门别类时出现的。章节的命题或许也可以视为主题的归类:第一章写给爱情——《路过爱》,第二章写给女性——《她们的史诗》,第三章诉说个人体验——《我的丝竹是疼痛》,第四章描摹众生百态和社会感触——《那不是他们,那是所有的你》。出版后,就读者的反馈来说,有人更喜欢第一章,有人更喜欢第二章。但于我来说,它们都是我的孩子,再丑也是敝帚自珍。在这些章节中,我以爱情诗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创作体验。毫无疑问,它们是我相当珍视的一部分创作,来自于我的生活,与我同患难、共荣辱,成为我血液中最真实的那部分,并直达心脏。但是,爱情并不是我所要到达的唯一终点。它只是一个发端,那些试图通过爱展开的内容,比如个体命运、两性关系、现代人的孤独感、生命价值等,一直是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托盘,盘子里放的东西很多。这个盘子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展示香蕉的形体,梨的芬芳,甚至是一只橙子的腐烂。在 《衰老的春天》一诗中,我写道: “他用黑色的枝干/攀援我的身体/和不可言说的女性精神/像工业调教着村庄。”画面源于情爱体验,而我想表达的却是对两性关系中的思虑,男人更像现代工业,工业的粗暴——速度、强度、器质化、控制欲,与不可言说的柔软的女性精神永远同时存在着相融与隔阂,尤其在女性仍然可以用 “第二性”这个词冠名之时。爱如流水,但水流过时,我希望岸边的人能看到留在河床上的那些石头、石头上的光明和石头下的阴影。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以民间个体记忆的方式代言着历史的一角。

再来说说语言。我特别反对那些信手拈来、唾手可得的作品,这种无难度写作的诗歌败坏了我阅读时的胃口,也败坏了整个中国现代诗坛的趣味。在诗歌创作中,我沉醉于语言世界,像一个瘾君子,并试图控制它。很多前辈老师和读者都反复提到我对语言的追求,这往往是他们谈起我诗歌时起头的第一句话。当作者把某种嗜好放在第一位时,读者马上感觉到了,这似乎就再次印证了创作—阅读—阐释 (批评)之间的辩证和对话。那位写过 《中国,你的钥匙丢了》的梁晓斌先生曾对我有过这样的鼓励,一是 “写得非常典雅”,一是 “你太迷恋语言了”。我觉得,他的这两句话,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批评。节奏的适切、用词的准确和意象的沉实,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从未动摇过,这大约可以称为戴着脚镣跳舞了。我相信,语言是一个活体。它有色有味,有节奏,有张力,会用自己的生命,铺垫出深度、广度以及一个不断扩张的空间。一种迷恋,它势必会产生两种可能,它也肯定会有局限。什么叫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中存在无法达到的东西。这世上,所有事物都是有局限的,阿喀琉斯还有他致命的脚踵。所以当语言的气场超过诗歌中的很多元素,我并不着急。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从学生时代就坚持的观念——语言是诗歌的本质。当然,我也同时在想,把诗歌写得气再短些,再回归到我当初创作 《离开》的简洁,或许是一种超越后更恰当的选择。

文本的性别取向,是一个女性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一直奇怪,男性作家中的性别取向为何很少被人提及。当社会日益向中性化发展时,我认为一个作者必须坚持自己的性别立场。扮成中性人写作,并不是什么可以值得称耀的事情,也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当女性诗歌从 “集体写作”走向 “个人写作”,从 “身体诗学”走向“语言诗学”,从自白表达模式走向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模式。我也在寻求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声音以及自己的坚持。我想我要做的是:忠实自己的情感深度,用明晰的语词表达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心理与经验、情感与判断,但同时我又无意于炫耀自己的 “女性特点”,因为这本是自然天成的根基。没有一种写作有可能是完全 “超性别”的。王小波的文本中就充满了独特的男性取向,这恰恰是他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点。所以当评论界日益为男性评论家所掌控时,当他们津津乐道,批评于一个女作者所具备的所谓女性特质时,这种评价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女性视角,只是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她看到的同样是整个世界,带着她们的心跳,裹着她们的呼吸,她看见的道路和她写下的可以触摸的细节与通过男性的窗口眺望到的注定不尽相同,两种性别的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了历史的不同侧面,成就了历史脉络的完整性,不存在孰优孰劣。

我不想妄谈诗歌标准,但是一种追求,就肯定会有方向。我自始至终都有两个从未偏离的方向,一是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独创程度,二是文本揭示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复杂性。这是我从开始到结束的道路。

这几天,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创作观念时,我突然与十多年的自己打了个照面。1999年的大学课堂上,一位写作老师问一班中文系大二的学生:现在这个时代,谁还想成为诗人?一个孩子气的姑娘,举起了手。多年后,同窗依然记得这一幕,时时说起。那时的手代表了青春期的所有勇气。但现在,我早已把举起的手放下了,在夜晚的灯下,它们默默地键盘上敲击着,渐渐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作一开始是爱,现在已经成为习惯,它也必将成为命运。当诗人一词日益成为一种揶揄的对象时,我仍然在写着诗;当我在翻阅韩东的小说,并时时为他的新作激动迷恋时,我并不着急为诗人的称号向这个时代正名。韩东写再漂亮的小说,也是一个诗人。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最伟大的作家都必须具备诗人的素养。

猜你喜欢

舞鞋姑娘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一双粉色的舞鞋
秋姑娘的信
秘密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流泪的红舞鞋
红舞鞋
泥姑娘
你是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