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总目录 ]
2011-11-21
2011第一期
特别策划·中国杂技艺术
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边发吉
中国滑稽艺术的明天 宁根福
创新:杂技艺术的灵魂 孙力力
从杂技剧《天鹅湖》的创作看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赵 明
体制改革与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 俞亦纲——以上海杂技团为例
中国魔术的发展与走向边玉宽
关注·2010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深度访谈《回家》编剧过士行、《说客》编剧徐瑛 唐 凌
《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 傅 谨
空的空间与意象审美 解玺璋——评《回家》与《说客》
视野·改编文化研究
好莱坞翻拍的日式恐怖片蔡小庚
经典的改编与改编的经典 张 冲——论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及改编研究的意义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改编秦立彦
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关键词解读 陈林侠
历程·中国舞剧
新中国舞剧及其精神罗 斌
为什么而舞剧? 江 东
观察·户外音乐节
一个节日的诞生张 帆
音乐节——通往未来的艺术形式 沈黎晖
2010,大型户外音乐节格外多 金 燕——关于大型音乐节的产业思考
当摇滚遇上文化创意产业张武宜
解读
“大传统”与“小传统”黎 晟——对宋代绘画的另一种解读
第五代电影中的“新历史”想象 胡谱忠
当代意识与历史精神的交融 胡 辉——新世纪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分析
设计
当代定瓷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陈博涵
阴阳和合思想与抽象图式语言的完美融合 白艳霞——朱德群抽象画的视觉体验
从Galliano的设计作品谈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 孙志芹
品亨利·摩尔雕塑之意味 景怀宇
从造型与内容传达看超现实绘画与动漫形象的关联性 周 晔
艺术教育
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上) 娄雪玢
2011第二期
特别策划·中国京剧
名剧荟萃 好戏连台本 刊——“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汇编
传承 革新 积累 发展王安葵——京剧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后的思考
古典美与现代性的兼容并重周传家
关注·舞剧《千手观音》
“我看见大地的纯净”唐 凌——深度访谈舞剧《千手观音》编剧、编导张继钢
舞剧《千手观音》导演手记张继钢
大爱无疆 大爱无终 大爱无痕 于 平——张继钢与大型舞剧《千手观音》
莲花绽开 直指人心张 华
观察·民谣文化
让音乐回到现场金兆钧
听,这些吉他的孩子 李 皖
日久他乡是故乡:“新民谣”的历史记忆 刘 斐
“狼爱上羊”和全球化都市寓言 陈建华
解 读
大师时代的终结张同道——纪录电影的历史命运和时代选择
被“征用”和“消费”的新世纪诗歌 霍俊明
“问题剧”:被挪用的现实主义 师力斌
从《含泪活着》看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和煽情叙事 杨 晨
戏 曲
中国戏曲脸谱对民族动画造型设计的影响 田建伟
网络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播 杨 洋
中国戏曲艺术的几种来源 王 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河阳花鼓戏传承 汤 洁
弋阳腔流播过程中的演变特征 汪晓万 陈晓芳
艺术教育
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下) 娄雪玢
水彩艺术与人文教育问题 李凯煌——对当前美术教学状况的反思
论音乐的教育功能李晓燕
消息
2011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
2011第三期
特别策划·2010艺术盘点
舞剧艺术的现实取向与本体建构 于 平——2010中国舞剧创作回望
2010中国内地交响乐团回眸卞祖善
怀旧与纵览:2010话剧掠影 宋宝珍
关注·话剧《四世同堂》
遥远的北平城的想象唐 凌 牟 森——深度访谈话剧《四世同堂》编剧、导演田沁鑫
关于话剧《四世同堂》田沁鑫
商业与艺术的价值叠加 刘彦君——看话剧《四世同堂》
论《四世同堂》的话剧改编孔庆东
观察·明星研究
明星是谁?严 敏——明星学研究初探
玉人永诀:阮玲玉的悲剧表演与视觉政治 沙 丹
成为“上官云珠” 张 华
道德困境的诗意表达 陈 玮——朱丽叶·比诺什的电影表演
解读·当代语境与经典重读
精神的镜像:当代阅读中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陈太胜
浮出历史地表的爱情:《伤逝》之后 何 浩
童年记忆的世界 石天强——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进城”、改革与文学生产金 浪——《陈奂生上城》再解读
视野·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电影与现实表现杜庆春——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倡导民族艺术创新机制中的生态化与整体化原则 宋生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音乐 谢婉若
关于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的思考 陈玉茜 何清新
美术与设计
从敦煌飞天的源流看中国画的造型观 郭 茜——飞天艺术研究之一
对中国当代“精神还乡”主题油画创作的透视 韩 靖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陈美珍——论中国画学研究会对北京画坛的影响
张裕钊创新书风的形成要素解析 李 杰
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雷晓辉
论西方绘画思想与形象的关系 房 正
从2010上海世博会浅析展示设计中的互动性 李 光
动态
盛世华音 和谐之舞本刊编辑部——舞剧《千手观音》研讨会综述
坚守文化领域的精神高地张敬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前言 范迪安
2011第四期
关注·舞台剧《夏雪》
我所行走的电影之路唐 凌——深度访谈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李行
《夏雪》与李行李子弋
为传统戏剧的现代诠释喝彩 郭为藩
理论·艺术与生活
艺术如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
“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刘悦笛
镜中之像与画中之像 杨 光——媒介语境中的生活与文艺复兴绘画
观察·当代中国艺术集聚区
艺术创意集聚区与“波希米亚族” 金元浦
“798”的前世今生吕 澎
聚艺特区 于长江——关于深圳艺术群体与艺术社区的讨论
上海艺术环境之微观缩影黄墨寒——M50创意园现状概述
品·评·介
春晚大餐与本山小品于 平
凄美婉丽的诗意境界 何西来——新编古装粤剧《花月影》观后
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欧阳逸冰——舞剧《水月洛神》观后
灯笼高挂别样红王 馗——晋剧《大红灯笼》对“大院”的深层解读
罗兰·佩蒂芭蕾语言的意象魅力和性格表达 杨道全
装饰与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 姜 涛
城市公共艺术的动与静 王葆华 马 梁
陶艺介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实现 李玲玲
浅论中国原始陶艺的装饰之美 陆宇澄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装饰艺术的源流及其变异 于 健 赵 佳
解读
从敦煌飞天的民族化过程与艺术审美看中国画造型观 郭 茜——飞天艺术研究之二
从“俄罗斯套娃”看“北京兔爷” 张 旗 张路光——对北京民间美术品牌推广的思考
生活用品再设计的玩具化与艺术化趋向解读 卢 阳
传统山水画的回归 朱 蕙——陈平的山水世界
呼唤大美术史观张景鸿 杨 晴
浅析多明戈对威尔第歌剧角色“奥赛罗”的形象塑造 蔡占科
《扇舞丹青》与《高山流水》 谭桂琴——关于舞蹈中身体表演过程与音乐关系的再讨论
舞剧《鱼美人》的问世与传播蔡丽红
动态
第三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将于青岛举行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巡览——广东工艺美术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在北京展出
《艺术评论》“新世纪十年华语电影批评”征文大赛评选结果
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名单
2011第五期
关注·昆曲《红楼梦》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唐 凌——深度访谈昆曲《红楼梦》总导演曹其敬
红楼新梦 氍毹佳篇王蕴明——新编昆剧《红楼梦》观后漫笔
纪念·古斯塔夫·马勒逝世百年
马勒的“后现代”意味杨燕迪
风靡马勒2011 唐若甫
视野·全球戏剧扫描
百老汇的演剧结构陶庆梅——纽约观剧札记
在世界的另一端赵 川——刚果戏剧、中东戏剧、及日本当代剧场浅涉
世界经典与本土新作林克欢——第39届香港艺术节点评
2011年欧洲戏剧奖巡礼胡 薇
观察·当代水墨
关于中国画创新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孙志钧
颠覆与重建:当代水墨的变迁与突破 何桂彦
矛盾与交锋——中国当代水墨之路 王春辰
实验水墨中的“书写”与新型话语生成 鲁明军
品·评·介
青春视点:审视中国电影的一个角度 王宜文——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奖综述
关天《流浪者之歌》欧建平 林怀民——欧建平对话林怀民
被灼伤的选择孙 洁——有关话剧《深度灼伤》的随想
观音山的地理和心理杜庆春——评《观音山》
歌表心声 唱扬时代薛艺兵——“唱响中国”评歌有感
感动自我,为祖国讴歌项 阳
西德电影浏览 [德]韦尔纳·弗里敕 史笑艳译
美术
刍议宗炳《画山水序》中的美学思想 徐俊东
具象与抽象语境之间的水彩艺术 黄劲龙 朱丽 米娜
论现代工笔画的色彩拓展 李素艳
关于中国山水画未来发展的几点构想 崔遨然
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与精神 杨晓钟 梁绘影 王 宇
陶艺
现代陶艺不应摒弃实用性齐 彪
吉祥寓意与现代礼品瓷设计 袁乐辉 齐 霞——探析现代礼品瓷设计中的审美取向
艺术教育
谈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教学宋 波
通俗艺术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价值刍议 王 静
音乐学专业传统和声学“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张 力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之培育 蒋小燕
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 刘 笃
振兴民族文化与“京剧进校园” 汪黎明
动态
第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即将在宁波举行
2011第六期
特别策划·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
加大抢救保护扶持力度文化部艺术司
促进昆曲艺术科学发展
昆曲等你六百年田 青
十年树“昆”王安葵
序《曲韵兰庭》 曾永义
十年之际 昆曲三议 郭 宇
关注·话剧《王府井》
守护和守望唐 凌——深度访谈话剧《王府井》导演任鸣、编剧郑天玮
商之有道 于此为盛黄维钧
塑造戏剧艺术的现实与探索之根 夏 波
观察·八十年代文艺反思
“当代文学”的理解:基于八十年代文学研究 程光炜
寻找传统:新时期前期戏剧中的形式与内容 陈小眉
光晕下的地貌:8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走向 左 衡
1978-1987年中国电影的两次创作转向分析 万传法
——兼谈复、译、港三片的影响
品·评·介
《秋之白华》:还原革命的“雅致”面孔 王一川
亦拙亦趣亦雅:漫话李岗戏曲人物画 冯令刚
评童道明的剧本新作《秋天的忧郁》 王育生
《最爱》:欲望世界的一曲挽歌 秦喜清
《大地书房》:文学音乐的可能 邹雄飞
真情实感化良玉:试评杨化玉诗集《化玉诗草》 李顺忠
正义的回归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李鸿雁 熊元义
《国王的演讲》:艰难时刻的英伦旧梦 黄乙玲
文学与音乐
近代中国人是怎样接受侦探小说的 袁 进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娱乐性特征分析 张乐林
论雅俗从来不共赏 王佳泉
红烛巴金 郭丹曦
论嵇康散文的音乐性 郭怀玉
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的演奏分析 刘婷婷
探究钢琴奏鸣曲《悲怆》 感受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陈 林
对湘西苗族鼓舞两类三层现象的思考 谭建斌
艺术与设计
评析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意义及途径 王 颖
国际视野下古陶瓷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探究 刘晓玉
当代陶瓷酒瓶设计的审美情趣 李 锋 王智鸿
论陶瓷设计艺术中的“习惯” 齐 彪
心理学视域下的地铁空间设计研究 张力文
刍议我国当前网络艺术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 吴震瑞
网页的色彩认知与构建 饶简元
设计研究的视界 赖亚楠 王党荣 胡 敏
服装设计视觉层次的构成语境分析 赵平勇 方 憬 王 健
美术与建筑
重解“应物象形”姜怡翔
解读水陆画中的传统文化学意义 王国建
“以刀代笔”的艺术语言 王 璐
从《负建筑》思考地标性建筑 郑 欣
湘南古戏台的建筑美学研究 张光俊
消息
唱响中国——歌曲新作研讨会综述 宏 峰
体验·创意·教育 彭 澎——写在“2010首届邦玩杯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之后
2011第七期
特别策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文艺理论研究的动力和灵魂董学文
以文化自信 促文化自觉 仲呈祥 张金尧——建党90周年电视连续剧创作漫议
历史风烟晕染下的影像世界周 星——关于《建党伟业》的感受
文献纪录片的时代特征何苏六 王大鹏
新中国红色舞旅追思 于 平
让历史昭示现实 汪守德——评广州军区文工团话剧《共产党宣言》
红色影像对中国摄影的深远影响 司苏实
开放与多元之中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 尚 辉
走向生活、走向传统的版画艺术 周爱民——从延安木刻运动谈起
唱响中国:主流歌曲唱红宏 峰
精品荟萃,好戏连台 本 刊——文化部在京举办“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
光辉历程·时代画卷本 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关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
深度访谈《我们的旗帜》总导演陈维亚 唐 凌
《我们的旗帜》主创人员创作谈 任卫新 王晓岭 印 青等
品·评·介
我和我的阿尔巴尼亚文友们郑恩波
微尘:胡明哲的世界观 郑 工
《刘心武续红楼梦》评略 关四平
当代艺术·文化商品·生活型态 郭羿承——以齐白石其人其艺为例看“生活美学”
精神魅力与历史真实江腊生——浅析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试论戏曲影视产业化转型与文化软实力 王巨川 高云球
视听
视觉文化语境中钢琴表演的现实转向与理想图景 岑 鹉
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虚构权与大众艺术精神 叶砺华
动画长片电影的奥斯卡之路 张 楠
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萌芽探析 冯 蕾
莫扎特歌剧艺术风格的成因初探 韩 博
经典的背后:从“柳儿”解读普契尼 吴少华
《阳关三叠》之琴声歌韵 冯晓琴
它山之石,不可代玉 童丽娜——从民族声乐的借鉴谈起
美术与设计
论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构造 彭 澎
对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李 楠
情感世界的花鸟画陈 明
宋代士大夫艺术品消费能力考查 叶 烨 刘 学
陶艺
传统吉祥纹饰在现代礼品瓷设计中的应用 袁乐辉 齐 霞
日用陶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郑铭磊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 李 斌
彩陶、文字探“象” 姜怡翔
地域艺术
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雕塑作品的喻义手法 刘子川
保护文化传承的陕西新农村建设 杨豪中 李 媛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表征与保护 谢旭斌
消息
文化部举办“歌颂祖国歌唱党”主题歌咏比赛 本 刊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翟风俭——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进京演出
古风新韵,唱彻长安贾舒颖——“新长安风”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
2011第八期
特别策划·军旅艺术
山重水复照眼明朱向前 徐艺嘉——新世纪军旅文艺一瞥
军旅舞蹈创作的“新古典主义”走向 刘 敏
关注·舞剧《铁道游击队》
深度访谈舞剧《铁道游击队》总导演杨笑阳 唐 凌 张 华
解读·《新暗恋桃花源》
《新暗恋桃花源》舞台探索研讨会综述 本刊编辑部
看话剧越剧版《暗恋桃花源》 季国平
人事沧桑:滑稽还是苦痛 王安葵
碰撞产生的后现代智慧与象征 向云驹——《新暗恋桃花源》观感
品·评·介
一样的经典,不一样的“喜儿” 傅显舟——新版歌剧《白毛女》评析
用悖论的方式再现悖论的生活陶庆梅——评田沁鑫新作《夜店之天生绝配》
全能俯视下的平行视角表达武亚军——略析电视连续剧《东方》的文本建构
施以浪漫主义重彩带来别具一格的《家》 杨道全
我用戏剧的方法做音乐剧 王延松
就那么简单地被感动,Sky knows! 张 芙——评音乐剧《时光当铺》
暴雨中呐喊,但愿你也听得到阮 建
观察·“谍影”重重
现代间谍小说与勒卡雷的“谍影”故事 魏 然
后冷战时代的俄罗斯谍战片 郝延斌
以“兄弟”的名义 [韩]金正秀——韩国间谍片中的民族身份
北非谍影与身份困境赵柔柔——以埃及间谍片《走向深渊》为例
视听
现代剧场境遇中的戏曲导演艺术摭论 于 凉——以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为例
战争题材电视剧喜剧性效果生成 张小龙
希区柯克的应答 孙 柏——但要去问齐泽克
论歌剧《党的女儿》的中国民族风格 靳晓莉
陶艺
解读消费社会中生活陶艺的设计要素 刘颖睿 孔铮桢
东方艺术对现代设计初期的影响 赵 娟
当代陶艺的地域性探讨 吴 斌
生活陶艺探讨 李玲玲——创造艺术化生活方式
美术与设计
方雄遒伟、庄雅简穆徐福山——论北魏白驹谷题字
日本当代具象画家远藤彰子的世界 徐晨阳
论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性 李玉田
构建师资队伍,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彭 澎
扎染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成 蕊
“空白”之艺术解析与哲学思辨 景怀宇
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 陈一峰
湘南谭氏宗祠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探析 何次贤
乐理
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发声概念辨析 李 楠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罗 凌
关于古筝集体课中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吴 琴
消息
“纪念俞振飞诞辰109周年系列活动暨传记、年谱首发式”在沪举行
2011第九期
特别策划·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推动艺术事业繁荣 蔡 武等——全国现代戏创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关注·新版电视剧《西游记》
深度访谈新版《西游记》总制片人张纪中 唐 凌
看《西游记》,你励志了吗? 解玺璋
解读·《米脂婆姨绥德汉》
《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 本刊编辑部
研讨会综述
乡土资源与经典意识白 描
从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创作 王道诚
大秧歌扭起来 刘彦君
音乐剧的民族化与世界性 慕 羽
观察·草根文化
草根艺术与农民生活方李莉
草根歌手的两种命运:以“中关村男孩”为例 赵 勇
景观社会中的草根文化 周志强——从《多好啊》、《老男孩》谈起
“底层文学”与青年作家李云雷
“草根”的文化功能:以王宝强、草根达人为例 张慧瑜
研索
在深入生活中成就自身吴文科——相声《专家指导》的创演启示
爱因斯坦、泰戈尔、毕加索与真理问题 李建盛
黑泽明的启示:电影与戏曲 刘 佳
多维的双瞳:约翰·伯格图像观念述评 董德丽
品·评·介
《喜剧的忧伤》:禁锢与释放的较量 宋宝珍
看下去,并且要记住:评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访华演出 龚 元
延展生命:中国新媒体艺术展2011 张 尕
曾忆城:一时一地,江南的镜像 蔡 涛
俄罗斯画家弗·阿·谢罗夫创作中期的艺术风格 李方平
视听
物象·他者·原乡:台湾电影的“后海角”怀旧 马聪敏
经典的流变:“黄河”主题意蕴与舞蹈创编 马健昕
鲁西南传统戏剧“两夹弦”之文化探源 靳晓莉
《叶甫盖尼·奥涅金》:从诗体小说到抒情歌剧的衍变 郭成龙
徒劳无功的提防? 蔡占科——浅析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从“秘响旁通”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传统 杨笑荷
“移情”之辨:从“伯牙学琴”说起 丁朝虹
略谈二胡揉弦训练技巧 王娟娟
美术与设计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服饰造型特征研究 陈建用
坐实抱虚的艺术高蹈:孙福林书印的文学幻象 李建东
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 洪 缨
略论元明清青花瓷的特点与风格 麻元彬
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化模式研究 陈雨前 王世群——从华谊兄弟演艺明星持股现象说起
论包豪斯的新理性设计思想朱 彬
消息
视听盛宴: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经典重现:歌剧《红河谷》在京成功首演
2011第十期
特别策划:小剧场戏剧
戏剧在商业中的传播与沉沦王晓鹰——从我国小剧场戏剧现状谈起
突破与提高孟 冰——我对当前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于小剧场的文化思考宋宝珍
小剧场的社会分层和角色转换 高 音
戏剧:一条渐行渐远的路陈新瑜——中日韩戏剧节综述
“中日韩BeSeTo戏剧节”:当经典遇上东方戏剧 张之薇
关注:话剧《我们的荆轲》
我们的荆轲,以何种面容出现? 唐 凌——深度访谈《我们的荆轲》编剧莫言
观察:艺术展·艺术区·艺术营
观念、文化与实验彭 锋——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几点体会
美国的艺术区和艺术营王瑞芸
莱比锡的“798” 刘志敏
纪念:波兰作曲家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
席曼诺夫斯基的艺术人生于润洋
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 潘 澜
研索
方兴未艾的“学院派戏剧”孙大庆——观两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有感
中西“自然观”的差异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刘国鹏
品·评·介
从《富春山居图》谈黄公望山水画风格之成因 陈传席
从“茅盾文学奖”反思文学 张颐武
《妈妈咪呀》中文版:奇异幻彩魅力超凡 陈志音
饱蘸艺术激情 演绎红色经典 顾小英——大型舞剧《三家巷》印象
后现代乡愁:《钢的琴》的情感结构和叙事策略 杨 击
《海洋》:以纪录展示生命质感 裴旖旎
试谈中国当代新诗体的发展趋势 方祖岐
音乐
论四部清代琴瑟谱(上)陈耀红
一场众“裁”纷呈的世纪钢琴宴会 孙炜博——浅谈20世纪白俄罗斯钢琴音乐体裁的发展
增强声乐表演中艺术表现的方法与途径 刘 笃
思考·体味·沉醉 张 驰——大学音乐通识课在人文精神塑造中的三个立足点
论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侯延爽
美术与设计
线描的细分与设计艺术的互动温巍山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彭 澎
克里姆特的服装观解读 鲍 伟
基于城市意象的景德镇公共环境设施形态研究 张明春 杨 玲
陶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万长林 刘雅琴
景德镇制瓷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龚保家 唐文丽
资讯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出版
艺动亚洲 情聚重庆——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十月精彩呈现
首届中国吹歌节在永年广府古城隆重举办
2011第十一期
特别策划·辛亥百年
革命时代的自我呈现李铭韬——评《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
唯美情怀 史诗风范于 洋——评析大型交响史诗《共和之路》
辛亥革命主题的美术创作略谈王雪峰
戏剧辛亥百年祭 霜叶红时秋正浓 王绍军 刘 婧
纪念·李斯特
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黄晓和——纪念李斯特诞辰二百周年
解读·中国纪录片
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态之建构张同道——从纪录片《海洋》出发
论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浮现与主题生成 姚皓韵
研索
从《五姑娘》到《虞美人》于 平——马家钦大型舞剧创作感思
以我为主 借鉴为辅孟新洋——谈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吸收与借鉴
观察·当代杂技
打造快乐杂技宁根福 黄介农——谈中国杂技和国际马戏的精神文化互补
杂技剧创作如何适应市场李延年
品·评·介
高山流水听诗音张抗抗
让古老故事多一种解说 刘连群——新编京剧《香莲案》札记
轻歌剧《蝙蝠》的喜剧内涵及版本比较 王纪宴
《生命之树》:叙事电影的反叙事化 刘小磊
画家刘滨生笔下的道外老宅 李向群
视听
从黑泽明到藤泽周平曹洪洋——从日本武士片的新近发展谈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启示
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式 周玉基 景怀宇 张宇彤
展示设计中的定位思考
论四部清代琴瑟谱(下)陈耀红抗战时期的进步文艺论析 黄建军
——以战地画家沈逸千为例
为默剧正名宋 歌
艺术与设计
博物馆“内部空间识别定位系统”设计研究 张 威 姜喜龙 赵 坚
论传统装饰在现代家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体现 齐 霞
马金托什及其追随者们在设计史上的地位 朱 彬 潘玲霞
从投资过程看艺术产品的本体价值承载 张志颖——以影视艺术产品为例
基于当代中国美术价值体系下设计理论的创新思考 张 军
后现代主义与服装设计 肖琼琼
试论环境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发展 刘木森 谢如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李 光 黎 黎
资讯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厦门开幕
京韵流馨扬国粹: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湖北举行
首届中国歌剧节将在福州举行
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典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友谊、交流、繁荣、发展——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行
2011第十二期
特别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60周年
长远的眼光,开阔的胸襟,迎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郭汉城
在建院60周年时刻的回忆 李希凡
风入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贺词 周汝昌
风入松·敬和周汝昌先生依原韵及文《迎接朝阳》 范 曾
观察·首届中国歌剧节
促进歌剧繁荣、贴近广大群众 本刊编辑部——首届中国歌剧节汇编
歌剧创作实践与思考王祖皆
当代中国歌剧发展掠影 金 湘——兼谈“歌剧思维与歌剧创作”
中国歌剧通向世界舞台的两难处境 蒋一民
关注·话剧《理查三世》
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位换一匹马! 王晓鹰
看《理查三世》记 牟 森
纪念
一封信引起的联想和感慨刘厚生——纪念张庚同志百年诞辰
戏剧队伍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徐晓钟——学习张庚同志的戏剧教育思想
梅兰芳表演体系初探秦华生——写在梅兰芳逝世50周年之际
品·评·介
面对众生的独立风骨于 平——吴冠中画作的舞蹈解读
探寻现实主义戏剧的精髓与魅力 廖向红——话剧《自选题》导演读解
舞蹈·舞蹈艺术·舞蹈大赛刘 建——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观后
诗与乐谐邹 红——歌剧《赵氏孤儿》观后
经典意识 乡土色彩 民族风格吴 戈——浙江省首部原创乡土歌剧《祝福》谈要
光与味的相遇徐水平
舞论
“云肩转腰”与中国古典舞李 菁
蒙古族舞蹈“查玛”现状略谈 裴 荣——以鄂尔多斯准格尔召“查玛”舞仪为例
视听
时间的反讽:哈罗德·品特的戏剧 萧 萍
声乐教学中学习心理的培养刘 笃
孔子音乐思想与古筝艺术 郝晓虹
“阴盛阳衰”:古筝艺术繁荣表象后的潜在危机 赵 星
今之词,古之乐 郭星星——读《中国古代乐府音谱考源》
文艺与理论
文艺批评与文艺争鸣李明军 熊元义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刘 熹
刚柔相济出清新 张凡凡
试论理学对徽州传统戏曲的影响 傅 聪
卑微与崇高 赵武松——刘醒龙小说人物分析
绘画与设计
东方毕加索现象解读张 欧
静穆的辉煌 唐 珂——16、17世纪西方静物画的风格演变
诗书画传承者与后现代风格创造者 周明聪——罗青的墨彩画艺术
线在陶瓷工笔花鸟装饰中的功用浅识 龚保家
中国画“师法自然”的历史传承 李传真 高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