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应在开放环境和机制上迈开坚实步伐

2011-11-21文/伐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上海人才文化

文/伐 展

上海应在开放环境和机制上迈开坚实步伐

文/伐 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刊载题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开放环境与开放机制研究》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各方面对上海文化发展现状批评较多,有不少批评属于“望子成龙”式的期待,说明方方面面对于上海的文化发展寄予厚望。上海理应在开放环境和机制上迈开坚实的步伐。该文罗列的对上海文化开放环境与机制问题的意见有:

1、电影业体制拖后腿,“龙头老大”地位风光不再;上海国际电影节规模扩大,但在上海的城市文化活动中掀不起波澜;民营电影公司孱弱,电影业生态不平衡; 留不住人才,中青年演员、导演有点名气就往北京“漂”。

2、演出业体制性包袱太重,难以轻装前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艺术管理人才缺乏、演出营销环节薄弱等问题,均从方方面面制约了演出业的发展。

3、文学创作龟缩一隅,影响力难出上海。上海文学的发展与其他省市相比,明显呈现出滞后的特点,影响力大幅下降。主要问题是:专业作家老龄化,来源单一,影响力低。评论队伍弱,有创造力的“80后”作家得不到鼓励。

4、传统媒体业“合而不大”,新兴传媒业缺少领军人物与领军媒体;优秀的策划人缺少用武之地。

5、广播电视业大气不足,竞争力减弱。系统内人才“近亲繁殖”,是严重影响广电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文指出,从决策方面讲,目前有如下问题阻碍上海的文化发展。

1、“稳”字当头,创新力度不够。“不出事”成为办事的潜规则,“不做事从而不出事”成为一些干部津津乐道的人生经验。这种政治上谨慎小心,“稳”字当头的文化心态,形成了一大批文化从业人员的基本精神素质和从业心理,影响了上海电影、电视的正常发展。

2、缺少整体规划和协调运作。目前上海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由市委宣传部在主抓。但宣传部决定不了财政拨款、工商税收、土地使用、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要通过与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才能解决,在决策层面上增加了很多层次,容易丧失时机。所以,政府和党的系统之间如何协调有待研究。

3、欠缺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及长远考虑。综观上海若干年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三多是:就上海论上海多、抓经济指标多、抓具体项目多;三少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少,对上海文化发展与国家全局关系的考虑少,对上海文化发展长远发展的目标设计少。报告认为,不能单纯把某些企业的改制、把文化单位的推向市场,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唯一目标。大局观不解决,某些企业的改造至多是小修小补。

4、改革尚未触及根本问题,体制性矛盾仍然是主要障碍。上海一些文化单位率先体制改革。但是,起跑后步子放慢、力度减弱。有的虽然做“大”了但体制基本没有变,仍然是“老牛拉老车”。例如,事业单位市场运作的奇怪机制使剧团“左右不逢源,两边不讨好”。

5、缺乏独挡一面的领军人才或领军人才发挥作用不够。上海长期实行的户口封闭政策使上海的人才基础本地化倾向严重。特别在文化艺术方面,虽然引进了一些尖子,但改变不了人才长期本地化造成的弱点。所以,在整体上,“上海人”在文化艺术的各个层次的岗位上观念比较保守,冲劲不足,安于现状。

6、重经济指标轻文化内涵,对群众文化需求缺少切身体验。上海的普通百姓看不起电影,更看不起戏剧和戏曲,进大剧院成为奢望,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上海学校的体育场馆也未对百姓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不多,边缘地区的文化站不少已经变成商业中心。所有这些现象,都与各级政府层面以GDP为主的政绩观有关。如果真正下决心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7、“民间”空间太小,缺少活跃的、创新的社会大气候。在有的文化系统干部反映:水清则无鱼,上海的水太清了,不适合“鱼”生存。一些知识界人士反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家都学乖了,不聚会、不联络、不关心“敏感”问题。曾有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同志说:“上海这个城市怪怪的,对全国性的重大问题很少发声音。”

8、政策力度不够大,与外省市形成不小的差距。上海虽然原则性地提出了一些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意见,但有些并没有真正的法律效率。相比之下,深圳、湖南、北京等省(市)早几年就出台了系统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府文件和实施细则。

该文认为,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上大台阶,要有大思维、大动作。应牢牢把握世博会的历史契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倡导“天下上海”的胸怀。首先在领导干部层面倡导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的上海优良传统,科学认识“稳”和“乱”的关系,克服“求稳怕乱”、“不出事”的保守心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2、理顺决策系统关系,“一个脑袋”指挥、多方协调工作。北京市的政府文化主管与党的宣传部长是一人所兼,决策比较顺畅。上海面临着建设国际性文化大都市的重任,理顺决策系统的关系非常必要。

3、正确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上海在搞国际金融中心时,思想比较开放。相比较,对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就较差,没有那么开放。其实,无论“新三大”或“老三大”主流网站,都是民营企业,并没有在意识形态上出大问题。只要依法监管,文化事业和产业就能像金融业一样在开放中健康发展。哪些该管,哪些可以不管,应有所研究和区分。

4、树立全局观,进行“四位一体”的配套改革。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为我们考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上海在规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应把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政策举措协同考虑。

5、淡化本土观念,用好各地各类人才。北京的人才长期来自天南海北,竞争环境比较公平。而上海的人才环境中有着很强的本土情结,非常不利于各种人才的公平竞争。因此,宣传文化和组织部门要有专门的措施,不拘一格地使用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上海的人才队伍需要“杂交”。

6、紧贴群众需求,制定大众参与文化的计划。提供场地、降低票价,政府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7、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上海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谁远谁近?
欢乐上海迪士尼
毛遂自荐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