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叫座还须叫好,养眼还须养心

2011-11-21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养眼养心经纪人

叫座还须叫好,养眼还须养心

毋庸讳言,在所有文艺样式中,电影与市场最缠绕,也最亲近。正是这种缠绕和亲近,才有著名导演们在三亚导演研讨会上的集体纠结:台湾资深导演李行的如下话——“到底是先有明星还是先有导演?演员都是我们造就的,培植他们的。你摆什么谱?我觉得假如能把经纪人制废掉,咱们中国的电影是另外一个面貌。”——前脚刚赢得掌声,香港著名电影人文隽后脚就表示,“要废掉明星经纪人制度,谈何容易,亦为现实所不容许。”同时称当时的附和只是逞一时之快。可见,一方面导演们对于明星经纪人制的愤怒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却对这个市场经济下催生的新生职业无能为力。

导演们的“愤怒”,具有“含金量”:表面是“明星经纪人制”在作祟,内里是“市场至上”在操控。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虽然商品属性赫然,但其“商品”属性依附于“作品”属性,艺术无疑是第一位的。导演们关注“第一位”的艺术,当是题中之义。而现实情形是:在“票房第一”的黑云压城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唯一指标,这就势必损伤艺术创造和文化精神,势必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导演们板子打在“明星经纪人制”上,剑心直指实是“市场本位”的体制和思维。当此之时,这样的“发问”和“发难”,具有正面意义。

当三部热映大片哄抢葛优之时,我们敏感到,电影体制上出了什么问题。电影是导演“造星”的舞台,无数角色需要新的演员塑造。然而“票房第一”乃至“票房唯一”的魔掌切断了很多优秀演员的“成星”之路。一些电影投资人无视一剧之本,只问是谁主演,以致不少电影只见大牌导演和闪亮明星,却不见精彩故事和感人细节,看了只觉索然无味——即所谓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明星只“用”不“造”的结果是什么呢?诚如香港导演陈嘉上所说:“不要忘记,所有明星都是培养出来的,要是我们的投资者今天还是想着我们手里头的一堆明星,那很快就没了。”短视的投资者往往首选竭泽而渔的捷径,把红火的明星抬到九霄之上,使之火得分身无术,进而私欲膨胀,于是原本不规范的经纪人就趁火打劫了。

因“火”而“劫”,虽是市场惯常现象,却非好的市场现象。节制有序的“各得其火”,才是健康合理的“各得其所”。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电影是“过度市场化”,也有人质疑是“市场化不足”。究竟是“过度”还是“不足”,须看站在什么角度;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着眼,眼下所表现出的“过度”,恰恰印证了“不足”——我们缺乏成熟的编剧体制、导演体制、演员体制、制片体制、经纪人体制……才会出现一些怪胎现象,因此一味排斥市场是无济于事的,要紧的是如何在学习借鉴中建立完善健康有序的电影市场。

凡事都有利弊之分,明星经纪人制度亦然。如何使弊少利多、化弊为利,或许才是明智之想。当明星成为推动电影市场的巨手时,明星经纪人的出现势所必然。好的明星经纪人不是只会藏于明星身侧当保姆、挡狗仔、应付记者;或者只会冲在明星身前传绯闻、造假闻、漫天开价,而应是具有专业眼光和专业质素的经营者,其“经营”包括开发艺人潜质、培养艺术才能、根据个性包装、发现市场机会等内容;他们对明星前途的掌控,具有“全方位立体化”的能效,他们应是健康电影市场的有机体,而不应是一颗毒瘤。

我们关注导演们的“愤怒”,关注明星经纪人的“怨曲”,旨在通过对“艺术本位”和“市场本位”命题的探讨,找出一条保持电影产品经济效益与艺术文化品格的有机平衡之路,建造一座“叫座又叫好,养眼又养心”的美丽花园。但愿这样的探讨是有所助益的。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养眼养心经纪人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夏季穴位养心
苦味未必都养心
大长腿
“养眼”的翻译
养眼之道
养眼条纹
自买自销
何谓“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