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流转农户协商定价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2011-11-20石成玉朱述斌

关键词:农地使用权供给

申 云, 石成玉,姜 元,朱述斌

(1.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长期以来,农地流转*文中所涉及的土地均指耕地或农地,其流转专指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农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大多数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农地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1]。在市场机制下,农地流转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定价,而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要素市场一直把农村土地资产排斥在市场资源定价体系之外,农户农地流转价格常常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农地流转处于自发、隐形、分散无序的状态[2],当今农户分散式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失去弹性[3]。农村土地定价机制的制度性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地流转积极性,降低了流转效率。

一、农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和相关文献回顾

(一)农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农地使用权的商品化。但是农地使用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一般商品而言,农地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为此,分析农地的特殊属性有利于理解农地流转市场的交易行为和交易定价。

1.农地产权的残缺性。依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总则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就是说只能转让和买卖附着在农地所有权上的经营性功能。与一般商品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同,农地交易的只是使用权而已。

2.农地使用权的区位性。农地本身范畴是作为不动产来看的,但其使用权却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在空间上进行转移。农地的区位固定性,只能要求农户就地使用,但其区位性与农地的产出收益性和规模效应息息相关,这直接作用到农地的供需行为上。

3.农地使用权的商品二重性。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属性,但其功能大多是单一存在的,即要么是生产资料要么是生活资料,然而农地却两者兼具。农地功能的二重性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4]。首先,农地作为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功能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其次,农地作为生活资料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现阶段社会保障还不到位的国情下,其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二)农地流转相关文献回顾

随着农地产权的研究不断深化,原本模糊化的农地使用权逐渐被独立出来,农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物权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根据商品价格的性质,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价格也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形成均衡价格,然而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土地自然供给又缺乏弹性,土地的经济供给则因土地需求的用途和数量而变,但也受土地自然供给不变的限制,供求理论也是构建农地流转价格体系的理论基础。邓大才[5]对农用地流转价格体系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农地产权结构和农地流转方式决定价格体系。周飞[6]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导致了一直以来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网之外,而非农就业的岗位和收入却存在不稳定性,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农地仍然是“活命田”、“保障田”。陈常优[7]认为农地流转的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农地价格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都要通过这两个因素来体现。农地流转的有效供给是在特定的时期可以提供的各类农用土地数量,若提供的有效供给较多,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农地的流转价格就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农地流转价格的评估也要充分考虑农用土地供需的特殊性和市场的地域性。卓建伟[8]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租赁价格如何影响农户种植意愿并对其价格形成进行了理论探讨。吴萍等[9]通过分农地和非农地两方面的影响农地流转定价因素着手,借助计量经济学分析了基于保障下的土地流转定价模型。陈艳华[10]等通过对福建省被征地农户意愿受偿价格的问卷数据出发,对其影响因素及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在具体农地流转定价方面,叶倩、邱瑞[11]通过土地使用权现值法构建农地流转价格模型,分析了农地流转价格的主要因素。曹建华等[12]认为,通过农地流转,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者的福利以及经济效率都得以提高。流转双方是否流转取决于对流出或流入土地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最终通过农地的供给和需求作用于农地流转的价格上来。

综上所述,农地流转农户协商定价涉及双方供求行为的分析更多的是在定性的分析上,很多文献都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做了很细致的研究,但基于农地供求行为的基础上,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的经济学分析还是比较少。本文基于农地使用权物权化流转的基础上,把现有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化的经济学分析,构建农地流转供求模型,主要分析了既定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进而影响农地流转价格。

二、农地流转农户协商定价的供求模型分析

(一)农户的农地供给行为分析

1.农地供给的经济变量解释及研究假设

根据现有对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综合而言主要分为三方面[注]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假设既定的影响因素下,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化经济学分析,因此也就没有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综述。:农地的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保障和期望效用等。为了经济学分析的便利,本文对其分别进行定量化,主要涉及的因素有农地的转让价格(p);非农就业的工资(w);农户年均耕作农地所耗费时间(t);农户对农地价格的预期偏好(v);农户对政府未来农地政策变动的预期概率为η;0<η<1;附着在农地上的保障功能给农户带来的效用(u)等。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农地的流转价格对农地供给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最直接的影响。非农就业工资是在目前农业兼业化的背景下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属性发现,农户只有在农忙时比较紧张,而大部分的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农业的季节性属性导致劳动力的季节性剩余。而农户为了增加收入,只有寻找非农就业渠道。然而,非农就业并非长久稳定,因此,一方面农地的保障功能使得农民不敢完全脱离农地,另一方面农民也可以利用打工空闲时间,家庭辅助劳动力经营农活,同时农民的恋土情节也使得农民把农地和农业作为基本生活保障和依托的对象。农户对农地转让价格的期望也往往决定农户对农地的供给意愿。农户对政府未来农地政策变动的预期概率往往决定农户农地流转的期望值和时间长短。

本文的基本假设条件:(1)农户的农地供给和需求决策都是出于理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即假定农户为理性“经济人”。(2)农地的供给尚处于未饱和的状态,即农地是有限的,其供给也是有限的,本文是处于一个供给未完全充足的状况下,而当供给达到饱和时,农地的流转价格将处于“供给饱和陷阱[注]“供给饱和陷阱”是指农地的稀缺性,当供给达到饱和极限,流转交易价格升高而供给不变的情况,此时不是按照最基本的市场机制来作用的状况。”当中,流转价格将偏离市场定价机制。(3)在给定影响农户农地供给因素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是如何影响农地流转市场的均衡交易量、均衡交易价格和经济效率。(4)在给定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几个影响农地供给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农地耕作的效率、非农就业的工资、农户耕作单位农地所需时间、农地对农户的保障功能、农户对农地价格的预期偏好和政府农地政策变动概率)和影响农地需求意愿的因素(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转入方的技术和集约化生产优势、转入方的收益期望和政府对大户的规模补贴)是如何影响农地流转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

2.农户农地供给行为模型

为了方便农户农地供给行为的经济分析,将其影响因素具体定量化,考察农地的供给量(S),定义以下变量为影响农地供给的主要因素:农地的转让价格(p),非农就业的工资(w),农户年均耕作农地所耗费时间(t),农户对农地价格的预期偏好(v),农户对政府未来农地政策变动的预期概率为η(0<η<1),农地的保障功能给农户带来的效用(u),即相当于单位农产品的效用(以货币为单位)。

假设一个有N家农户的村子,户均拥有农地的数量为S0(则该村子的农地总供给量为NS0),农户年均耕作农地所耗费时间t(表示耕作农户的平均效率),假定农户的总务农时间为T,他的总时间可以用于分配在农地的耕作和非农就业上。如果该农户流转出去的农地数量为S1,则用于非农就业的时间为T-t(S0-S1)。该农户实际获得农地转让和非农就业的收入之和为:R=pS1+w[T-t(S0-S1)]。设农地的基本产出函数(即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函数)为:

Q=Mf(x)=xβ,(0<β<1)

(1)

式中,M为该生产函数的系数,x为农户的农地投入量,假设0<β<1是用于表示农业生产技术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

假设农地给农户带来的保障功能通过单位农产品为该农户带来的货币效用以u来描述,农户对农地价格的预期v和未来农地政策变动的概率η(政策不变的概率为1-η)对于农户投入农地生产带来的效用表示为:

R农=(1-η)(u+v)f(S0-S1)=(1-η)(u+v)(S0-S1)β

(2)

其中:u越大代表农户单位农产品的效用水平越高,因而u也可表述为农户用自己的农地生产农产品对农户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重要性,笔者视为农地对农户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功能的集合。v越大也代表农户对农地流转价格的预期偏好越强,相对而言农户供给意愿受此因素影响也越大。农地未来政策变动的概率η越大,农户流转的期望就越不确定,担心流转会导致失去土地,流转的意愿也就不强烈。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农户的总收入R总=R农+R非农,为了最大化农户转让农地的效用可表示如下:

maxR总=max{pS1+w[T-t(S0-S1)]+(1-η)(u+v)(S0-S1)β}

(3)

在最大化的条件下分别对流转农地进行一阶和二阶求导得:

(4)

(5)

事实上,农户利用农地进行生产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种提供生活保障的手段,式中u表示了这种社会保障的价值。根据现实情况,引入u、v分别作为社会保障功能的替代因子和农户对农地流转价格的预期偏好纳入农户农地的供给行为表达式中。

进一步根据(5)式可知,该村子(N家农户)的农地供给函数为:

(6)

由0<β、η<1可得出7式:

(7)

由(7)式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地的供给量与农地流转价格、非农就业工资、农户年均耕作农地所耗费时间成正相关关系,即农地供给量随着农地转让价格的增加而增加,随非农就业工资的增加而增加,随农户耕作所需的单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农地供给量与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户对农地转让价格预期和未来政府农地政策变动概率成负相关关系。

以上是对农地供给函数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数学推导演示。农地供给量与农地转让价格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学原理;另外,非农就业渠道的工资越高,将使得农户减少耕作农地的时间,从而增加转让农地的数量(自己耕作农地数量减小);农户年均耕种农地时间越长,自己耕作农地的机会成本也越大,也就是说农户从非农就业渠道获得的工资损失也就越高;农地的保障功能越强和农户对农地流转价格的期望越高将降低农户转让农地的意愿,进而导致农地供给量减小;同时未来农地政策的变动概率越高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进而影响农户的预期价格和农地保障功能的强弱,间接作用于农地的供应量。

(二)农户农地的需求行为分析

由于目前政府对流转农地用途存在严格管制,农户转入农地的直接动机将来自于转入后农地产出水平的变化和政府对大户规模经营的一定补贴上。假设:(1)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为m,农户在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也就是说农户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对象较多,不受限制,农户不存在稀缺性;(2)相对普通农户来说,转入农户具有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和较高效率,或者说通过扩大规模使得总体的边际成本下降和政府对大户规模经营的补贴激励带来成本的降低,这一假设符合农地流转的经济动因(正因为转入户具有这样的优势和效率才使得农地流转成为可能)。则转入户投入农地的产出函数为:

Q=kf(S)=kSβ;(0<β<1)

(8)

其中,k>1表示转入户相对于普通农户具有更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或者集约化生产优势,或者边际成本因规模的增加而减小。(为分析简便,本节只分析两个极端的状况:转入方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而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因模型的复杂性在此不做分析。)

(1) 当面对的转入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状况时,即转入方针对转出方来说有很多个,不是唯一的一个或几个种粮大户的状况。

转入方的利润最大化的需求行为可以表示为:

(9)

对上式分别进行一阶和二阶求导得:

(10)

由(10)式可得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农地转入需求量:

(11)

由(5)式和(11)式可得竞争性的转入方农地市场均衡条件:

(12)

(2) 当面对的转入方处于垄断市场的状况时,即转出方针对转入方(包括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公司企业等)可选择的余地较小时,即转入方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势力的状况。

由(5)式可求得农地流转的价格为:

(13)

(14)

对上式进行一阶求导可得:

(15)

(三)农地流转交易价格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1.比较转入方处于竞争市场和转入方处于垄断市场状况下的市场均衡

比较转入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和转入方处于垄断市场的均衡交易量,由(6)式和(12)式可得,转入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变为:

(16)

由(15)可得转入方处于垄断市场的均衡条件变为:

(17)

2.农地流转均衡交易价格比较静态分析

为了分析转入方处于垄断市场的状况时,发现农地流转交易均衡价格不会处于一个供需均衡的位置,因为存在一定垄断势力的干预使得交易价格无法按照市场原有的机制来定价。因此只能单独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流转均衡价格的作用。

(18)

(19)

(20)

综上所述,在既定的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不变条件下,不管转入方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的状况,外生影响因素对流转交易均衡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方向都是一样的。因此,当在考虑农地流转交易价格时,政府部门应该注重考虑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而不是首先考虑转入方的市场势力的大小。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农地流转农户协商定价的市场机制,从农地使用权作为物权这一商品属性出发,构建农户农地供给和需求行为模型,并求解和分析了模型的均衡状况。通过该模型更好的理解农地流转中影响农地供给和需求意愿的因素,同时分析了市场转入方的市场力量如何影响农地流转均衡交易量、农地的流转效率和农地流转的交易价格等。本文的主要结论:

(1)在既定的影响因素下,转入方的市场势力将会导致流转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下降,进而影响农地流转效率。即:当转入方具有垄断势力时将导致农地流转的交易量下降,而且交易的价格也偏低。其经济学含义为当转入方(可以是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政府等)具有转入农地的垄断力量时,农地流转交易的量和价格都降低。由于转入方的垄断力量将使得转入方在流转价格的谈判中主导定价权,而转出方只能被动的接受既定的价格,从而导致流转市场总体交易效率的降低。(2)在既定的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不变时,不管转入方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外生影响因素对流转交易均衡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方向都是一样的。即:无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农地流转均衡交易价格(AE)也会随着转入方农业生产技术和集约化优势(k)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农产品市场价格(m)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农地附着的社会保障功能(u)的增强而升高;随着农户农地流转价格预期(v)增加而升高;随着未来农地政策变动概率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农户年均耕种时间(t)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非农就业的工资(w)增加而降低。

本文主要结论对于政府及农地流转市场的相关管理部门可能提供的政策启示:

(1)如果政府只关注农地的流转效率,那么就应该避免农地市场(主要是转入方)形成垄断势力,建立竞争性的农地流转市场。(2)对农地流转市场上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管理上应注重影响农地供给和需求意愿的因素,更多的应该制定适当政策引导农地流转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推动。要想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流转价格,其必要条件为:提高农户的耕作技术,特别是培养一批专业大户;提高非农就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降低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尽量减弱附着在农地上的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

致谢:本文非常感谢中国水稻研究所经济研究协作组廖西元副所长在思路指导上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5-103.

[2] 朱述斌、申 云、石成玉.农地农地流转市场中介平台与定价机制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39-46.

[3] 熊 健,赵 韧.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4):45-49.

[4] 钟 林.基于产权约束的农地流转市场定价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37-38.

[5] 邓大才.农用地流转价格体系的决定因素研究[J].中州学刊,2007,(3):44-48.

[6] 周 飞.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5):11-12.

[7] 陈常优.农用土地价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8] 卓建伟,史清华,周小伟.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形成及演变的实证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10):54-57.

[9] 吴 萍,蒲勇健,郭心毅. 基于社会保障的土地流转定价模型研究[J].财政研究,2010,(9).

[10] 陈艳华,林依标,黄贤金.被征地农户意愿受偿价格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建省16个县1436户入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4):26-37.

[11] 叶 倩,邱 瑞.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模型的完善及其应用[J].金卡工程,2009,(8):221-222.

[12] 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0):54-60.

猜你喜欢

农地使用权供给
江苏省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交换设计与实现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土地使用权出租中改变土地用途适用法律的思考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实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