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收入流动性与居民经济地位的动态演化

2011-11-20张立冬

关键词:流动比率居民收入阶层

张立冬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收入流动性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收入流动性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可以从实质上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状况,促进社会长期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从而使得经济增长能够兼顾到长期内的收入公平。另一方面,收入流动性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社会机会的公平程度以及职业流动的快慢。收入流动性可以削弱社会地位、家庭出身或者某些制度对个人收入地位的制约,有助于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此时,分层地位的差异不仅不足为害,反而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促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有助于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以往文献更多是将注意力放在对收入流动性程度的测度以及不同时期收入流动性程度的对比上[1-3]。国际经验表明,保持社会各阶层之间具有较高的收入流动性固然重要,但是收入流动性的方向也非常重要,只有当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地位的向上流动大于同期向下流动时,收入流动性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冲突。然而,在以往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关注到收入流动性的方向性问题。在仅有的相关文献中,权衡[4]指出了收入流动性方向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对其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胡棋智、王朝明[5]对中国居民经济地位的动态演化进行了分析,但是该文仅仅反映了1989—2004年间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经济地位的动态演化过程,而没有涉及对2004年之后时段的分析。为此,本文在CHNS数据的基础上,对1989—2009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经济地位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以弥补上述不足。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在收入流动性的测度方法上,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Shorrocks提出的转换矩阵[6]。转换矩阵是一种通过对特定收入组的收入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来测量收入流动性的方法。其具体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按收入由低到高对样本进行排序,然后将所有样本分为若干个收入组,计算出在初始年份处于第j收入组的个体在终止年有多大比重进入其他组或维持不变,那么元素为Pjk(表示初始年处于第j收入组的个体,同时在分析终止年处于第k收入组的概率)并且每一行各元素之和等于1的矩阵P就是转换矩阵。

转换矩阵除了可以反映收入流动性的程度外,还能够帮助我们获知居民收入地位的动态变化情况。Bruno Contini[7]提出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是一个常用的指标,其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基于五分位分组的转换矩阵,分别计算一个时段内居民向上的流动概率以及向下的流动概率,两者的比率即为某一初始收入组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如果某一阶层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大于1,则收入流动性有利于该阶层收入地位的改善,反之则不利于该阶层经济地位的改善。对于全部居民而言,可以考察全部居民的向上流动(转换矩阵的上三角元素之和)与向下流动(转换矩阵的下三角之和)的比率,该比率大于1,那么收入流动性总体上有利于经济体中多数人经济地位的改善,反之则不利于多数人经济地位的改善。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进行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注]魏众介绍了CHNS调查的数据样本,并认为该调查基本上代表了全国农村的情况。详见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2):64-74.。该调查收集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九个省各类家庭有关人口特征、健康、营养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并且保证了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公共资源稀缺程度和健康情况方面的多样化。九个省份包括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

目前,该调查已经整理了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所调查的数据信息。为保证时间跨度的一致性并反映收入流动性的最新趋势,本文使用了1989、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调查中农村家庭的收入已经包括了自家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该调查通过自身构建的物价指数对各年份各地区的家庭收入数据进行了调整,从而保证了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

此外,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由于很难区分每个人对家庭农业收入的具体贡献[8],因此,为了能够较好地捕捉家庭各个成员对家庭收入的利用程度,本文采用家庭人均收入来反映各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在使用该数据前,我们检查了数据质量,在剔除没有提供有效收入信息的样本后,得到了与上述各时间段相对应的面板数据,具体的样本匹配情况如表1所示。各个时间段内的匹配样本数量基本上都占到初始样本总量的79%以上,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表1 样本的匹配情况

三、实证分析

(一)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

表2至表7列示了1989—2009年间六个时段内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转换矩阵。1989—1993年间,1989年处在最低收入阶层的农户,在1993年仍然处于底层的比重为32%,同时最高收入阶层的农户中有42%的农户在4年后仍然能够维持在原阶层。对于较低、中等及较高收入阶层的农户来说,在1993年仍然处在原收入阶层的比例依次为25%、22%和26%。对1993年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来说,在1997年能够保持自身收入地位的比重按收入阶层由低到高依次为33%、28%、25%、24%和45%。由于转换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值越高,收入流动性就越低,因此,可以判断出1993—1997年中国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要低于1989—1993年。通过类似的比较,可以发现,除在2000—2004年间收入流动性有所上升外,整体上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呈现出不断下降且趋于稳定的态势。在2004年之后收入不平等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仍然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2 1989—1993年收入转换矩阵

注:Ⅰ、Ⅱ、Ⅲ、Ⅳ、Ⅴ分别代表最低收入阶层、较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较高收入阶层、最高收入阶层。下表同。

表3 1993—1997年收入转换矩阵

表4 1997—2000年收入转换矩阵

表5 2000—2004年收入转换矩阵

表6 2004—2006年收入转换矩阵

表7 2006—2009年收入转换矩阵

上述对农村收入流动性的判断,可以在表8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表8列出了基于转换矩阵的惯性率指标。其中,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水平在2004—2006年间达到最低点,在1989—1993年处于最高点。同时,除2000—2004年外,整体上收入流动性表现出不断下降且趋于稳定的态势。

此外,从各层收入流动性水平来看,可以发现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最高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最缺乏流动,中等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最强,其次为较高收入阶层、较低收入阶层和最低收入阶层。

表8 各时段农村居民的惯性率

(二)农村居民收入地位的动态分析

依据收入转换矩阵,本文分别计算了不同时段农村居民的向上流动率和向下流动率(见表9和表10),并以此为基础对各收入层次居民六个时段内收入地位的动态演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如表11所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在2006年以前,农村居民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都基本上大于1,1989—2006年间的平均取值为1.011,而且波动很小,方差仅为0.000166,这说明在2006年之前时段内,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总体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经济地位的提高的。但是,值得关注的是,2006—2009年间农村居民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小于1,且明显低于2006年之前各时段的水平,这意味着2006—2009年间收入流动性并不利于大多数农村居民经济地位的改善。

表9 农村居民不同时段的向上流动率

注:对于初始位置处于顶层的居民来说,不存在向上流动。

表10 农村居民不同时段的向下流动率

注:对于初始位置处于底层的居民而言,不存在向下流动。

第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而言,其向上/向下流动比率在1989—2009年间的均值为0.842,明显低于同时段全部农村居民向上/向下流动比率的均值,同时方差(达到了0.00133)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0.00027),这意味着农村中等收入阶层在考察时段内总体上呈现出向下流动的态势,且其地位不容易巩固,波动很大。

第三,尽管1989—2006年中国农村居民整体上的收入流动性有利于多数人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是较高收入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都小于1,仅较低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在考察期内都大于1。可见,在1989—2006年,中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地位的改善更多地来自于较低收入阶层以及最低收入阶层强有力的向上流动的推动,而并非来源于中等收入阶层农村居民。

表11 农村居民不同时段的收入地位动态演化状况

注:“最低收入阶层在向上流动中占比”为最低收入阶层的向上流动率与全部居民向上流动率的比值;“最高收入阶层在向下流动中占比”为最高收入阶层的向下流动率与全部居民向下流动的比值。

第四,从较高收入阶层与较低收入阶层的分化趋势来看,较高收入阶层向上/向下流动比率的走势基本比较平缓,且在1989—2009年间六个时段内(2000—2004年除外)整体上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其向中、低收入阶层积聚的迹象较为明显。比较而言,除在1997—2000年间表现出明显的向中、高收入阶层收敛的趋势外,较低收入阶层的向上/向下流动比率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意味着较低收入阶层向最低收入阶层分化的态势日益明显。

第五,对最高收入阶层和最低收阶层的农村居民而言,在1989—2009年间的六个时段内,最高收入阶层在向下流动中占比和最低收入阶层在向上流动中占比一直比较平稳。总体而言,在考察的期间内,最高收入阶层在向下流动中的平均占比为0.317,而最低收入阶层在向上流动中的平均占比为0.382,在这两种对比的力量中最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要相对更为强势。

四、结论

利用1989—2009年间CHNS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与居民收入地位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从中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第一,除在2000—2004年间收入流动性有所上升外,整体上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呈现出不断下降且趋于稳定的态势,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第二,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最高收入阶层居民最缺乏流动,中等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最富于流动。第三,2006年之前收入流动性有利于大多数农村居民经济地位的改善,但是2006年之后收入流动性则不利于居民经济地位的改善。此外,1989—2006年间农村居民收入地位的改善更多地来自于较低收入阶层以及最低收入阶层强有力的向上流动的推动,而并非更多地来源于中等收入阶层。第四,不同收入阶层经济地位的动态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最高收入阶层向下流动与最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比率,且在两种对比的力量中最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要相对更为强势;较高和较低收入阶层向底层分化的态势日益明显;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容易巩固,其经济地位改善的前景不明朗。

参考文献:

[1] 孙文凯,路江涌,白重恩.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分析[J].经济研究,2007,(8):43-57.

[2] 章 奇,米建伟,黄季焜.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11):123-138.

[3] 汪金启.中国农村内部的收入流动性:位移效应和增长效应[J].南方经济,2010,(2):3-14.

[4] 权 衡.居民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的有效缓解——收入流动性理论与实证分析框架[J].上海经济研究,2005,(3):19-25.

[5] 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动性与居民经济地位动态演化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66-80.

[6] SHORROCKS A. The Measurement of Mobility [J]. Econometrica, 1978,(46):1043-1024.

[7] BRUNO CONTINI. Earnings Mobility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in Europe and US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s [EB/OL].(2001-04-01).htttp:∥www,laboratoriorevelli.it/index.php?t=2&p=3&s=999&k=25pubb.

[8] 刘国恩,DOW WILLIAM H,傅正鸿,AKIN JOHN.中国的健康人力资本与收入增长[J].经济学,2004,4(1): 101-118.

猜你喜欢

流动比率居民收入阶层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研究
中医院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流动比率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流动比率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