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理人物形象的民间表述
2011-11-19钟建华
钟建华
蓝理人物形象的民间表述
钟建华
民间文学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传播与继承从来都是有益的补充。蓝理在《清史稿》有传,最具概括性的即是“(蓝)理骁勇善战,性率直”。在闽南民众心目中,蓝理首先是个游手好闲的“鲈鳗”(混混),而后才是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比较官方与民间对蓝理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史书上记载的蓝理,简洁有力,而民间对于蓝理形象的记忆,真实有趣。在闽南民众心目中,蓝理是真实地成长于闽南这块山海交接边陲地域的英雄人物,兼具山地的彪悍质朴与海洋的豪放率真。
一、蓝理的“鲈鳗”与功成名就形象的展现
“鲈鳗”即“歹仔”,在闽南话中,就是无所事事、滑不溜湫难于教育的混混的意思,这种纯混混在闽南乡村,至今屡见不鲜。在闽南今天,这种聊以度日的混混模样还仍一度是许多年轻人有过的生活状态。在清代,或是因为土地资源的限制,或是因为教育的缺乏,或者是闽南乡村家庭懒散的约束力,等等因素,使得年轻人难免出现监控失当的阶段。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分卷》“蓝理报恩”民间故事,清晰地描述了蓝理做“歹仔”的生活。从小丧父,一贫如洗,无力受教育,这是民间传说中对蓝理成了“歹仔”的一种前提性解释,无论是否真实贴切,但是它符合清代闽南乡村的生活状态,清代的赤岭相信和整个闽南地区一样,穷困而散淡,年轻人除了务农别无他事,于是游手好闲。虎背熊腰,孔武有力,是蓝理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前提条件,如果做混混,这身体条件简直得天独厚。在农业氛围浓厚的九龙江平原,如蓝理这般壮汉是深受农业社会欢迎的,可惜年轻的蓝理不但不务农,还喜欢惹是生非,偷鸡摸狗,最后因为随意搬动有碍族规与风水的宗祠石狮子,被宗族实行惩戒,从而逃入府城,流荡于街区浦头大庙。偷卖姑母家的棉被以及“五人三条裤”的浦头大庙生活,是青年蓝理在府城流浪窘迫到极点的开始与极端。在这里,蓝理只是一名从乡村迈进府城的走投无路的青年人,偷自家善良姑母的棉被去卖聊以度难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在浦头大庙五个混混偷牛收保护费挥霍度日,以致最后五个人只有三条裤子穿,则是到了一种生活窘迫的极致。民间传说对蓝理的青年生涯描述遗留至今的并不多,但字里行间充满一种关注与宽容,宛若在注视着自家的子弟。但是,这段生涯足够使得蓝理体验了人间的冷暖窘迫,为蓝理功成名就后有了一系列的善举埋下了伏笔。
蓝理终于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闽南民众做人的一般原则,因此,凡是在蓝理落魄时对其有过帮助的,蓝理都一一报答。只要有“一饭之恩”,蓝理都用银锭加以报答。更为了报答其姑母,而把御赐的匾额牌坊立在其姑母家门口,以示报恩、纪念与荣耀。对当年驱逐他出赤岭的家族长老,他也没有乘势打击报复,而是借势恢复自己的名分而已。“蓝理报恩”充分表现了闽南民众想象中的一位英雄人物的气概、作风与度量。“歹仔回头不算晚”,这就是闽南民众一种惯常的心理逻辑:期待、宽容而合情理。
二、改邪归正后的蓝理形象塑造
民间传说,对蓝理如何突然改邪归正,没有细节描述,“蓝理投军”故事,只提到蓝理长大成人,悔改前行。“蓝理报恩”则提到后来他发愤投军。然而,投军是蓝理改邪归正的新开始,这是无疑的。
“蓝理投军”还增加了蓝理为投军而召集群勇擒杀“闹海龙”李三的情节,这折射了蓝理投军并非一帆风顺,功成名就并非一蹴而就。民间传说和故事很好规避了这些乏味的前奏,而把重心放在了蓝理如何建功立业上。“平台首功”才是体现蓝理英雄气概的大场景。“蓝理拖血肠战澎湖湾”详尽描述了蓝理如何在收复台湾过程中英勇奋战。1991年出版的这则民间故事,离蓝理澎湖一战足足有300多年,但是讲述者还是有如亲临战场一样,详细述说蓝理作为收复台湾的先锋,如何沉着英勇奋战,在腹部被炮弹击破肠子都流淌出来的情况下,依然奋战,从而退敌。这场战争是蓝理发迹之战,民间更多关注的是蓝理英勇的作战风格与精神,关注蓝理的战功,而少从国家大义上进行思考。这又是民间文学对英雄人物关注的一个特点。民间文学更多是关注真实的蓝理,而把国家大义留给史书去发挥。
单纯的一场海战,无论从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是流传,都是不足以起到绝对支撑作用的,因此,蓝理的英雄形象也需要箭垛式的故事堆砌,才能够久远保存下来。
蓝理进京见康熙是民间故事里经常提到的场景。对民间普通民众而言,御见最高统治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何况还受皇家优待,这当然有利于蓝理形象的巩固与饱满。“肚子吃炮弹”这则故事展现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按常理,皇帝是很少这么试验自己手下的胆量的,史书至少没有如此记载,康熙为试蓝理胆量而在校场假装拿蓝理做炮靶。但是民间故事却真实出现了,而且还讲述得有鼻子有眼。最后蓝理化险为夷还名声大噪,康熙也自得其乐。民间文学遵循着文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民间民众为强化或者因为膜拜英雄,敢于想象,敢于创造,同时也增加了文学的趣味性。
本来,蓝理是武将,传说中从小就没受过教育,主要的功绩也是在沙场征战上。但是,在现实的历史遗迹中,蓝理留有多处墨宝。“蓝理学书法”传说他足足苦练了三尺厚的斗方大字,才初现书法骨架,而浦头大庙的“江汉以濯”匾额就是他的杰作。另一则“福字的来历”,则是描述蓝理如何运用机智赚到康熙的御字“福”。还有一则“蓝理普陀山护法”则是描述其兴复南海普陀山的事迹,并留有诗字墨宝,还被奉为南海普陀山的迦南护法。英雄人物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一般都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从蓝理现存的墨宝来看,蓝理确实苦练过书法。因此传说他练书法的废纸就有三尺厚,并不夸张,一个能够在肠子都流露在外还坚持勇猛作战的武将,练书法来也有股狠劲,是可信的。至于蓝理智赚康熙的墨宝,也在情理之中,康熙还是很看重蓝理的,这可从史书可以找到证据。蓝理成为普陀山迦南护法倒是成名之后的事迹。作为普陀山的兴复者,这是人们对于一种常规性的政绩肯定,并不是一般传说中抽象的成神,而是蓝理因被感恩而成神。这在民间信仰盛行的东南沿海,已经可以算是最真实的一则成神传说故事了,因此,可以看出,蓝理在闽南民众心目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英雄,并没有出格的形象提升,而是富有血肉的真实。
三、民间传说故事与蓝理人物形象的互为关系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分卷》,关于蓝理的传说故事只有7则。作为“蓝氏三杰”之首,只有区区7则故事传说,还是出乎笔者意料之外。再翻看“蓝氏三杰”其他两位的传说故事,发现蓝鼎元只有一则传说,于是有点释然。这是民间文学与经典记载的区别所在。
民间文学有别于史书记载或文人文学。作为口耳流传于普通民众中的一种文学体裁,民间性才是它所彰显的特性。史书记载或文人文学中的精英人物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离他们太过遥远,在这类经典人事面前,他们无所适从,只能被动接受,这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影响,涉及普通民众时,只剩余波,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一种被迫的变动,更多的是苦难记忆,间有贤良能臣,盛世丰年,也不需要他们传诵,自有史书记述。普通民众关注和歌颂的更多是与自己有相同根脉的生活与人物,他们对身边的人事津津乐道,出身平民的传奇性人物尤其受他们欢迎。显然,蓝理身上背负的乡土特性以及经历的传奇性,要远远超过蓝廷珍与蓝鼎元。而且,普通民众从蓝理身上看到了自身的特质与希望。试问,在闽南,谁家没有“鲈鳗”或“歹仔”?因此,阅读蓝理的传说故事时,往往能感受到某种温情,这就是道理所在。在蓝理身上不仅让闽南民众看到自己的过去以及自己子弟的身影,还看到自己子弟的某种出路,这在清代的闽南,无疑就是一种耀眼的希望及莫大的安慰。
在山高皇帝远的闽南,一方面是作为边陲地带,人们有着的出世的放任与自由;一方面作为朱熹的过化地,人们又积极入世且追慕建功立业的英雄梦。这两点,在蓝理身上都能够得到体验。300多年来,闽南民众一直非常喜欢蓝理这个英雄人物,流传至今的7则相关传说故事,已经把蓝理的人物形象塑造完整,并且饱满而真实。
现在,走在漳州的街头巷尾,最常听到的就是蓝理在浦头大庙时候的“五人三条裤”故事,而不是蓝理如何实现“平台首功”。如果是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倾听这则故事,你会发现,在“五人三条裤”这一故事细节上,讲述者笑着嚷着,是多么的激动,而后面的蓝理“破肚作战”反正转向平淡,甚至会被忽略。请不必惊奇,这才是闽南民众心目中最亲切最真实的蓝理,一如对待邻家少年。其实,讲述者早已不自觉认为,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蓝理的“平台首功”这等辉煌事迹,你理应早该听说看过,复述能有多大精彩?倒是“五人三条裤”这一情节,虽然窘迫,但是真实而特有,属于闽南民众私家分享的精神财富,不说你又怎么能知道?当然,这也是民间文学的特性所在:传奇而真实。
参考书目:
1、漳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撰:《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分卷》,1991年12月。
2、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责编:李弢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