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的古籍整理

2011-11-19林祥征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经学台北研究

林祥征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的古籍整理

林祥征

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古籍遗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披露,保留下来的文献典籍约有21万种。这些古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先民曾经达到的智慧高度,它绵延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文化,保存着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见证。

古籍是国学的载体,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造福后代子孙和学术的重要工作。1957年,大陆成立了一个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委员会,50多年来共整理出版古籍图书1万余种,有一定成绩,但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台湾有关方面也重视古籍整理。1989年8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开始筹备,2002得7月正式成立,把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作为重要方向,其经学组在经学方面的整理作出重要贡献。

一、编辑经学研究目录

古籍目录是古籍的账本,也是古籍整理的基本工程。他们的古籍整理是从经学目录的编辑开始的。

1、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

2、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

3、经学研究论主目录(1993—1997)

主编:林庆彰;编辑:李光筠、张广庆、陈恒嵩、刘昭明。

以上目录收录了近二十世纪的经学研究著述,体例相当完备,每个条目有多种出处者,一一加以说明。又遭书商篡改书名或作者的,也加以标示。所收论文集,除将各篇目散入有关类目外,在该条目下也列出所有篇目,为研究者提供方便。过去编辑目录,大陆、台湾各自独立,而编者却把两岸三地的成果合编。被大陆学者称赞为“很有识见的大家风范”。其体例为汉学研究中心委托学者所仿效。

4、乾嘉学术研究目录(1900—1993)

主编:林庆彰;编辑:汪嘉玲、游均晶、侯美珍;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5年4月印行。

该经学组于1993年10月开始执行“乾嘉经学研究计划”,该目录是其成果之一。计收专著和论文条目3480条,分清代学术通论、乾嘉学术通论、四库学、乾嘉学者通论等项。并附《引用工具书目录》和《作者索引》。书中有林庆彰所写《序言》,对清代学术的重要性、清代学术分期、乾嘉学术及编辑过程做了说明。

5、晚清经学研究文献目录(1901—2000)

主编:林庆彰、蒋秋华;编辑:叶纯芳、王信清、郑谊慧、刘康威;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10月印行。

从2002年起,经学组开始执行为期5年的“晚清经学研究计划”,并开始编辑该目录,收录了1901至2000年间,台湾、大陆、日本、欧美等地研究晚清经学的专著和论文,共9570条。上编为晚清学术通论,下编为晚清经学家分论。为求资料完整,经学家的传记、学术思想的条目也一并收入。附录一:引用书目;附录二:作者索引。目录中有林庆彰所写的《编序》,对编辑动机、过程及体例作了说明。

6、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1900—1992)

主编:林庆彰;编辑:冯晓庭、许维屏、大薮久枝、桥木秀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3年6月印行。

该目录共收7263条,所涉及范围较广,它兼收日本人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外国人在日本刊物发表的论文、外国人对日本经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和批评,和日本人翻印中国人的著作。附录一:收录期刊一览表、收录论文一览表和引用工具书目录;附件二:作者索引。正文前有林庆彰的《自序》,记述编辑过程和日本研究经学的特色。

郑振铎为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所写的序说:“版本、目录是寻路的南针,迷路之明灯。有了一部良好的关于某种学问的书籍,可以省掉许多人的暗中摸索之苦。我们都是经过了摸索的境界,吃尽了苦的,故对于版本、目录的编著者,往往是抱着很大的敬意的。”郑先生的话也说出了我们读台湾同行目录著述的心情。

二、经学古籍的点校

点校也是古籍整理的重要方面,以帮助读者正确阅读和领会古籍的原意。

1、点校补正《经义考》(八册)

朱彝尊著;点校:许维萍、冯晓亭、江永川;编审:林庆彰、杨晋龙、蒋秋华、张广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7年5月印行。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所著《经义考》300卷,收录先秦至清初经学著作,为研究经学的目录巨著。该书以卢见曾补刊本为点校底本,加上新式标点。再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为辅本,详加校勘,作成校记。又以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纠正《经义考》失误处等资料加以补充,并附于相关条目之下。正文之前有林庆彰、张广庆写的《点校说明》和《点校凡例》,并附朱彝尊像等八幅图版。他们还将编辑《点校经义考书名》和《作者索引》。

2、姚继恒著作集(六册)

主编:林庆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印行。

姚继恒(1638—?)字立方,号首源,清代著名经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九经通论》和《古今伪书考》等。《九经通论》论及《易传》、《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9部经典。可惜这些著作有的亡佚,有的残存于后人著作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三、五种。该经学组经过辑佚、点校,完成了这一工程。全书共6册,1、《诗经通论》,顾颉刚点校;2、《古文尚书通论》辑本,张晓生辑点;3、《礼记通论》辑本,简启楨辑佚、江永川标点;4、《春秋通论》,张晓生点校;5、《古今伪书考》,童小铃汇集;6、《好古堂书目》林庆彰点校、《好古堂藏书画记》林耀椿点校、《续收书画奇物记》林耀椿点校。

书中有林庆彰写的序言《姚继恒及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对姚继恒的生平、著述、点校过程、今人研究概况及其影响作了较全面论述。

附记:大陆出版了陈祖武点校《礼记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陈奂研究论集

主编:林庆彰、杨晋龙(兼审订);编辑:陈淑谊、叶纯芳、王清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11月印行。

陈奂(1786—1863)字硕甫,江苏江州人,所著《诗毛氏传疏》为清代《诗经》学名著。该论集搜集海内外研究陈奂的文献,分传记、年谱和著作研究两部分。由王纯芳、王清信编辑《陈奂相关资料汇编》并加新式标点、附于该书的卷末。《编者序》由林庆彰所写,论及陈奂生平、著述、学术成就及编辑过程。他们还将点校《陈奂全集》。

4、二十七松堂集(四册)

廖燕著。附一:廖燕作品补编(林子雄编辑点校);附二:廖燕研究资料汇编(林庆彰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5年5月印行。

廖燕(1644—1705)字柴舟,广州曲江人,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二十七松堂集》收录廖燕作品有诗歌、散文、杂著和戏剧等。因该书流传到日本,而国内存书很少,该组从九州大学名誉教授荒木见悟先生借的文久二年(1862)刊的《二十七松堂集》影印出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林子雄先生将文久二年刊本所没有收的廖燕作品,加以点校,编成《廖燕作品补编》;林庆彰把历来散见各类著作中,研究廖燕的相关文献编成《廖燕研究资料汇编》,为研究明清之际的思想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导言》为詹海云先生所写,论及廖燕的生平、学术思想、著述、《二十七松堂集》流传到日本的原因、及廖燕被误解为明朝遗民的过程等。

5、汪中集

汪中著;点校:叶纯芳、王清信;编审:林庆彰、蒋秋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3月印行。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清扬州府江都县人。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礼》学和《春秋》学为主。所著《述学》在清代学术史上享有声誉,其《广陵通典》为扬州区域史研究名作。1998年7月起,该经学组推动“清乾嘉扬州学派研究计划”,对汪中著作进行整理,其《述学》以1927年成都志古堂丛书9卷本为底本点校,并重新编排,分为7卷,改称《文集》;其诗作为《汪容甫先生遗诗》据《四部丛刊》影印本王氏刊本点校,改称《诗集》,列于《文集》之后。又据古直所作《汪容甫文笺》加新式标点,附于该书之末,并把罗振玉《昭代经师手简》中的汪中《致王念孙书》补入《文集》卷七之中,由此,该书是由《述学》、《汪容甫先生遗书》、《王容甫文笺》集合而成。书中有林庆彰所写的《前言》,介绍了汪中的生平、著述、学术成就、点校整理过程。正文前附有汪中像等图版6幅。

附记:2003年大陆出版了扬州大学田汉云教授整理的《汪中全集》(广陵书社),计40余万字。

6、刘寿曾集

刘寿曾著;校订:杨晋龙;点校:林子雄;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2001年4月印行。

刘寿曾(1838—1882)字恭甫,江苏仪征人,随先辈移居扬州。祖父刘文淇、父亲刘毓崧和他祖孙三代先后修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在经学史上传为美谈、《刘寿曾集》收录《传雅堂文集》4卷《诗集》1卷,以民国26年(1937)4月铅印本为底本,由广东中山图书馆林子雄先生点校而成。附录一《刘寿曾亲友交往录》,附录二《刘寿曾年谱》都由林子雄先生所编,《前言》也由林子雄撰写,论及刘寿曾的家族身世、经学渊源、学术成就、《传雅堂集》版本及整理过程。杨晋龙《点校本刘寿曾集跋》附于书末,正文前有刘寿曾像等图版4幅。该集收录了刘寿曾的传记、墓志铭、文章和诗歌等,反映了刘寿曾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以及扬州学者的治学风气。

经学组还将出版《汪喜孙全集》、《段玉裁集》、《顾千里集》、刘毓崧《通义堂文集》、《経义述闻》、《陈奂全集》等

7、苏舆诗文集

苏舆著;编辑:林庆彰、蒋秋华;点校:杨菁;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11月印行。

经学组自2002年开始执行“晩清经学研究计划”,为期5年。《苏舆诗文集》、《翼教从编》、《胡培翚集》等是其成果。

苏舆(1874—1914)字瑞嘉,晩号闲斋,湖南平江人。晚清湖南著名学者。在学术上,专攻《春秋》学,推崇董仲舒。《苏舆诗文集》收录《辛亥溅泪集》、《自怡堂诗集》及散见各书的单篇文章。《自怡堂诗集》寄寓作者身处国家衰败,社会动荡时,所怀的悲凉慷慨之情:《辛亥溅泪集》对袁世凯欺玩清廷,图谋私利,以及清末政治荒谬和腐败等,尽情倾诉。附录一、传记资料;附录二、著作提要;附录三、相关资料。《导言》由点校者杨菁所写,论及苏舆的生平及著作,《自怡堂诗存》内容述要,《辛亥溅泪集》内容述要等。

8、翼教丛编

苏舆编辑;校订:蒋秋华、蔡长林;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印行。

所谓“翼教”,即阐明正学,以辅佐孔教之意。该书是苏舆为维护正统学说而作。甲午战争之后,湖南掀起一股推行新政的风潮,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民权、民主、君主立宪、设立议院等新学说,引起湖南守旧派的恐慌与不满。该书收录了康、梁等所写的资料,也收录了湖南守旧派批驳维新思想的书信、奏折、论著等资料,是记载当时湖南新、旧两派论争的重要文献。从书中可看到近代维新过程中,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抉择及各自的立场,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该书以光绪24年初刻本为底本,与其他版本有不同者,则于校记中说明,其他版本有收而初刻本未收者,则一并收入,并加上新式标点。《导言》为杨菁所写,论及该书的版本、时代背景、内容及新旧学派的论争等。

9、胡培翚集

胡培翚著;校订:蒋秋华;点校:黄智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9月印行。

胡培翚(1782—1849)字载屏,号紫蒙,安徽绩溪人。所著《仪礼正义》40卷为清代《仪礼》学的代表作。因该书已有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胡培翚集》只收了胡氏的《研六室文钞》10卷、《燕寝考》2卷、《禘祫问答》1卷,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17年泾川书院刊本为底本,点校而成。题名为《胡培翚集》。《前言》为点校者黄智明所写,论及胡培翚的生平、礼学研究及点校过程。该书的出版有助于清代学术和胡氏礼学的研究。

三、有关研究论集的整理

1、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

主编:林庆彰、蒋秋华;编辑:张稳苹;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7月印行。

啖助(724—770)字叔佐,原籍赵州。与赵匡、陆淳为中唐时期《春秋》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不满《春秋》学者信传而不宗经的缺陷,而以勇于疑古,直探经旨为其治学方针,并成为继承汉学,启导宋学的指针。鉴于对于该学派研究之不足,经学组搜集了两岸三地及海外相关研究的文献27篇编成该书。书中《编者序》由张稳苹所写,论及三个学者的生平、《春秋》学的形成过程、思想、在经学史上的地位等,以及该集编辑过程。

2、杨慎研究资料汇编(上、下两册)

编辑:林庆彰、贾顺先;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1年10月印行。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作有200多种,有“明人经学之翘楚”之声誉。他创立了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学派,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导。该汇编收录100篇研究杨慎的论文资料,上册关于杨慎的生平、文学成就、作品赏析等资料:下册收录8篇论文,论及杨慎的生平、著作、学术思想、文学成就等。附录《杨慎研究目录》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贾顺先先生和林庆彰所编。

3、元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下两册)

主编:杨晋龙;编辑:陈淑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2000年10月印行。

对元代经学的评估,自皮锡瑞《经学历史》给予负面评价之后,元代经学与明代经学一起成为经学史上研究的荒漠之区。为了矫正这种不合实际的成见,文哲所于1998年12月22日至23日,举办了“元代经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大陆、台湾、日本、美国26位学者及研究生100多人。发表论文26篇,收入文集的是24篇。上册12篇,除了《经学通论》外,论及元代《周易》、《尚书》的研究等;下册12篇,论及元代《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四书》的研究。《导言》由杨晋龙所写,论及前贤对元代经学的评价,会议论文内容举要及对会议论文的分析。认为元代经学是继承“宋学”并加以发展、传播的桥梁,元儒使程、朱一系的经注更趋完美、成熟,最终成一代之“典范”,并影响到现代。

4、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主编:林庆彰、蒋秋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6年6月印行。

明代一向被视为“空疏之学”,皮锡瑞《经学历史》断言:“论宋元明三朝之经学,元不及宋,明不及元”,为了推动明代经学之研究,该所于1995年12月22日至23日,召开了“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有台湾、大陆、香港、日本、美国的学者100多人参加,专题讲演2篇、论文19篇,《文集》由此结集而成。《导言》由林庆彰所写。附录:《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著译者简介。

5、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主编:本所编委会;编辑:江日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6月印行。

1998年10月22日至23日,该所举办了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发表了19篇论文,收入16篇文章。有论清学综论的,有论清初经学研究、也有论及清末经学研究的,还有1篇论及日本考证学的。《导言》由林庆彰所写,对论文集进行了分析,也对存在问题进行检讨。

6、清代经学研究论集

林庆彰著;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经学研究丛刊》2002年8月印行。

该论集15篇,属于清初的论文7篇,认为清初学者有重新检讨儒学本质及回归原典之努力,并呈现多元价值观;属于清中叶的论文6篇,认为乾嘉学者在文化粗暴政策下,不仅埋头于古书整理,还有人文关怀;属于清末的论文2篇,认为汇集保存经学文献,整个清代都有学者在进行,刘文淇《左传疏注考证》反映了扬州学派“博通”的研究风格等

7、姚继恒研究论集(上、中、下三册)

编辑:林庆彰、蒋秋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6年5月印行。

该集收录散见于国内外期刊研究姚氏的单篇论文40多篇,按学术总论、《古今伪书考》研究、《古文尚书通论》研究、《诗经》研究、《仪礼通论》研究、《礼记》研究、《春秋通论》研究、《好古堂书目》研究等类编成。该书与《姚继恒著作集》相辅相成,为清初经学及姚继恒研究提供方便。附录一《姚继恒研究论集汇编》、附录二《姚继恒研究年表》均为林庆彰所编,《编者序》由林庆彰、蒋秋华合写,论及该集编辑的动机和过程。

8、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上、下两册)

为了对朱彝尊和《经义考》有更深切的了解,他们编辑了该论集,分两部分:一、收录24篇论文,从中可了解研究《经义考》和朱彝尊的大概方向;二、为《朱彝尊研究资料汇编》,分为传记和著作两部分。附录为《引用书目》。

附记:大陆于2010年出版了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经义考补正校记》(中国书店出版社)。

9、乾嘉学者治经方法(上、下两册)

主编:蒋秋华;编辑:陈淑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10月印行。

该经学组为执行“清乾嘉学派经学研究计划”,以“乾嘉学者的治经方法”为题,召开了4次研讨会,该书是会议论文的结集,共16篇。其中通论6篇、各学者专论8篇、论日本学者受乾嘉学派影响的2篇。附录一:《钱大昕年谱》别记,附录二:有张淑惠整理的“乾嘉学者治经方法座谈会记录”2篇,《导言》由蒋秋华所写,论及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并对书中的论文进行分析。

10、经典的形成流传与诠释(第一册)主编:林庆彰、蒋秋华;编辑:张稳苹;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11月印行。

该经学组于2003年7月开始执行“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的研究计划,为期2年,期间召开了三场读书会及专题演讲。该书是其成果的结集,共15篇。总论3篇、《周易》研究1篇、《诗经》研究3篇、《春秋》研究2篇、翻译日本、美国、英国的相关论文6篇、座谈会记录3篇。《序言》由林庆彰所写,论及1、经典的形成与流传2、经典的诠释、3、经典反映的文化面向。

此外,由连清吉、林庆彰还翻译了安井小太郎等著《经学史》(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四、几点感受

1、台湾同行热爱珍重中华文化,为传承传统文化付出他们的智慧和辛劳。

文哲所自1989年8月成立以来,确定了五个研究方向:即推广和研究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经学、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并出版了《中国文哲研究丛刊》、《中国文哲研究通讯》、《中国文哲专刊》、《中国文哲论集》、《近代文哲学人论著丛刊》、《孟子学研究丛刊》、《当代儒学研究丛刊》、《古籍整理丛刊》、《图书文献专刊》等。一个有深厚根基的伟大民族,必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根基。基此,他们把古籍整理(以传统文化的主干——经学)作为发扬中华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并结出了丰硕成果。林庆彰在《清代经学研究论集》中说道:1932年“日寇进犯上海,发生一二八之役,张金吾编辑《诒经堂续经解》随涵芬楼之藏书四十余万册,全部化为灰烬,这是经学研究的大不幸,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462页)这种对传承中华文化的古籍,遭受日本侵略者焚毁而痛心疾首的感情,反映了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知识分子的良知。最近大陆有一位教授发表《狗入的国学》一文,说“国学狗屁,一钱不值”,这种无知的教授,对此难道不汗颜?

2、在规划下的多侧面综合性的古籍整理。

他们的古籍整理都制定了比较严密的计划,除了案头的工作之外,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召开座谈会或国际研讨会,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征求他们的意见。座谈会开得活泼生动,辩论得面红耳赤也很正常。因为整理的文献大都在大陆,他们多次到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到了四川、安徽、扬州等地,回来后写了考察报告。他们人手不多,邀请海内外学者和台湾的博士生参与其中,增加了人力资源。在整理过程中,从标点到点校规程都有严格的工作规范。他们有较强的读者意识,相关的资料力求完整丰富,如点校姚继恒的《古今伪书考》时,补入金受申《古今伪书考考释》、顾实《重考古今伪书考》、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等,给研究提供方便。

3、有着几位学术素养高而又能团结协作的骨干。

历史证明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与有一批优秀人才有关。台湾经学组的成就也与有着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的努力分不开。林庆彰(1949—),台南人,研究员,专攻经学、日本汉学、图书文献学。著有《明代考据学研究》等著作7部,翻译《近代日本汉学家》等日本名著3部,主编《经学研究论集》等30余种,论文百余篇。他又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他很早就利用电脑于《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的编辑之中,他运用哲学家孔恩(Thomas kuhn)在1962年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新典范”理论,提出经学史研究“回归原典”的新说,认为中国经学史上每隔三五百年就有“回归原典”的风潮,它正是造就每一阶段发展演变之关键。该说的提出,有助于经学史规律的探寻。

蒋秋华(1956—)四川遂宁人,副研究员。专攻经学,著有《宋人洪范学》等3部著作,主编经学论著10余部,论文10多篇。

杨晋龙(1951—)台北市人,该所所长。主要研究宋以后《诗经》学史和四库学,在四库学、经学史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有影响的论文数十篇。

4、海峡两岸携手,共创双赢。

经学组的同行们深深感到,海峡两岸同文同祖,中华文化是联系海峡两岸的纽带,因此他们积极参加大陆的相关的学术活动,自1993年9月中国诗经学会成立以来,每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都参加,并提交学术论文。他们参与《诗经要籍文库》等大型丛书的编写。林庆彰为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为《诗经》学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古籍整理,从书籍的借用,学者的参加,到考察时的接待等等,都得到大陆相关方面的支持。刘兆玄先生曾提出建议:海峡两岸文化工作者携起手来,以创造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我们期待它早日到来!

(作者系泰安学院教授)

责编:李弢

猜你喜欢

经学台北研究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台北咖啡香
台北的烟火味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台北家居
经学与当代中国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