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屈原学会第14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11-19陈良武
陈良武
中国屈原学会第14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良武
2011年6月4日至6日,中国屈原学会第14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东山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屈原学会、漳州师范学院、东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东山县委宣传部联合承办,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协办。来自全国各省、港、台地区及日本、韩国等4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1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20余篇。与会专家就历代楚辞作家作品研究、地域文化与楚辞研究、楚辞传播与接受研究、新时期楚辞研究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历代楚辞作家作品研究
楚辞作家作品研究历来是楚辞学研究的基础。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一些重要的楚辞篇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之论。此类探讨,既有楚辞作品的宏观考察,又有单篇作品的深入解读。
陈逸根《贤臣与烈士——屈赋中〈彭咸〉的两种意义指涉》跳出了拘于彭咸身份讨论的旧框,主要从彭咸所代表的意义入手,结合屈赋具体语境,认为彭咸并非单指一个人,而是指“彭咸之道”,也就是“彭咸之遗则”。文章认为,彭咸所代表的,乃是一种贞臣精神、烈士精神,这是屈原最终的人生追求,也是其留在后代文人心目中最鲜明的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大野圭介《〈楚辞〉的“南国”意识》以《橘颂》为中心,结合上博简《李颂》、《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等出土材料,对《楚辞》中的“南国”意识作了深入探讨,其治学方法和治学理念让人钦佩。黄巧红《近三十年庄子屈原比较研究综述》、张静宇《建国前屈原否定论研究述评》则对相关楚辞学史上相关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回顾。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影响最大的楚辞作品,历代研究者众多。本次大会收到的《离骚》论文中,施仲贞《回忆与想象:论〈离骚〉的时间意识》一文角度新颖,认为屈原对时间具有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在《离骚》中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是屈原让“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诗学意识。梁奇《〈山海经〉与〈楚辞·离骚〉中草木意象比较》比较了《山海经》和《离骚》草木意象的不同,认为前者的草木多带有神性,后者的草木人性成分渐增,多为作者多佩戴的装饰品,这一嬗变是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梁文类似,宋小克在《屈原与昆仑山之变迁》中肯定了屈原之于昆仑山风貌嬗变的关键性作用。文章认为,在《离骚》中,屈原把县圃、咸池、春宫等物象整合进昆仑,并重构了若木和扶桑的方位,《淮南子》则吸取《离骚》神话因素,并根据屈原神游昆仑的描述,重建了一个三层九重,众神云集的新昆仑。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篇,其创作动机、创作时间、创作主旨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石林《试探〈天问〉创作之缘起》否定了关于《天问》创作缘起的传统观点,认为屈原流放江南,曾担任民间丧葬仪典中的“大宾”,丧葬仪典中“对花”的对花词,给《天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天问》的创作,如同借整理《九歌》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一样,是“将历年收集到的对花词整理成《天问》,以泄心中的忧愁愤懑”。李孝配《试论司马迁读〈天问〉而“悲其志”》概述了王逸及其后学对《天问》的观点,回顾了林庚先生对《天问》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天问》是一篇长篇政治哲理诗,其目的是借总结历史教训,劝谏怀王励精图治,战胜强秦。许富宏《〈天问〉“伯强”、“惠气”考》认为应从中医学角度来理解“伯强”、“惠气”:四时之气不和调就是疠气,四时之气顺时而行就是“惠气”。因此,《天问》中“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主要是针对瘟疫问题发问,闻一多先生的“箕星”说是不能成立的。
关于《九歌》、《九章》,亦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马志林、刘生良《〈诗经·国风〉与〈楚辞·九歌〉》将诗、骚并举,认为《诗经·国风》和《楚辞·九歌》同为中国早期诗歌的杰作,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乐歌,具有重要的原型意义,有着相同的抒情模式和共同的演唱形式,具有早期民间文学的原质。这种比较研究,拓宽了楚辞学的研究视野,的确可收到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之效果。陆天鹤、陆天华、陆拯《“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悲回风〉之我见》认为,《悲回风》所写的“此哀”、“思虑”、“常悲”,与《哀郢》之“哀”是一脉相承的,《悲回风》留给后人的是屈原于郢都沦陷后,“隐伏”于江南时的生活和心情的实录。因此,读《悲回风》可以解决屈原在《哀郢》中南渡后的去向与选择的问题。陈韵竹《屈原〈九章·抽思〉:“道思作颂”之“颂”字释义——论楚辞之颂》审察省思了学界关于此“颂”字的三种解说,探讨辨析了“楚辞”与“颂”之文体关系,为研究“楚辞”与“颂”二类文体的渊源发展、体裁风格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田岛花野则对《招魂》与《大招》的宫殿描写进行了考察,认为“二招”对宫殿的描写差别很大,其中体现的是作品创作目的和叙述态度的差异。
屈原之后,出现了一些深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其中以宋玉影响为大。宋玉生卒年月、作品真伪等问题诸多,历代学者异议颇大。《九辩》是公认的宋玉代表作,诗借悲秋伤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叹,寄寓了其忠君忧国的情怀。但是,《九辩》的创作时、地少有较明确的考证。刘五一《宋玉〈九辩〉作于淮北的几点疏证》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献及作品内容分析,内证、外证结合,认为《九辩》作于楚襄王后期的淮北,而且极有可能作于陈城。来自襄樊学院宋玉研究所的程本兴、张法祥二位先生撰文认为,现行《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辨》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的影响,是违背历史真实的。因此,不宜把《九辩》定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二位先生的观点激起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刘刚《清代经学考据学术视野下的宋玉批评》一文将宋玉研究置于学术史的大背景下,认为清代的宋玉批评是在经学考据的学术思潮影响下进行的,是对古代宋玉批评史的划时代的总结,其标志性成就有四:“一、具体、科学地概括了宋玉的文学史地位;二、明确了宋玉不如屈原、但却是屈原唯一传人的‘屈宋并列’关系;三、矫正了历史上不切实际的宋玉批评,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宋玉及其作品;四、对于宋玉,无论是其人格,还是其作品内容与艺术,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欧天发《宋玉赋的讽谏传统》从宋玉诸赋文本的构句与喻旨研讨入手,阐明了宋玉赋谏诤的方式与风格,认为“宋玉赋继承了儒家的讽谏思想,俳优词臣临场滑稽应对的作风,屈原上天下地、古往今来的无垠想象,重视文本的修润发表,开创了赋体的规模。其文艺地位与政治风骨都足以与屈原并驾齐驱”。潘啸龙《〈高唐赋〉与先秦的“山水审美”》认为,宋玉《高唐赋》是在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最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它突破了诗、骚山水审美中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局限,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
屈宋之后的绍骚之作同样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重视。《招隐士》的主旨历来歧见迭出,黄耀堃《〈招隐士〉的主题再探》较全面地梳理了楚辞学史上关于《招隐士》主题的主要观点,另辟蹊径,从屈原和隐士关系的角度入手,将死亡的主题与隐逸结合起来,认为“自放和自杀都是一种逃亡,轻的是放逸,死亡就是最大的逃亡,或者说‘死’是终极的‘隐逸’。然而,死亡不是故事的终结,古人有永生的盼望,所以王逸说是‘似若仙者’,因此仍可以呼唤‘屈原’这位终极隐逸的主人翁”。
有关《楚辞》的韵律错位及人称代词问题甚为复杂,萧振豪认为,《楚辞》的人称代词问题是“文学—语法—韵律”三位一体的问题,三者从外在形式到作品内部,互为表里,这无疑为从韵律方面理解《楚辞》的文脉转折提供了一条新路向。此外,野田雄史的《楚辞韵表》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篇楚辞韵律研究的文章。
楚辞传播与接受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刘勰谓其“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鲁迅则云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研讨会收到了多篇关于楚辞传播与接受研究的论文。
首先,部分学者从楚辞接受的角度讨论了屈原及楚辞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陈咏红《屈原为中国文学审美理想型女性形象模式奠基》认为,屈原作品中的审美理想型女性形象为中国文学审美理想型女性形象模式奠定了基础,并催生了中国文学中审美理想型女性形象模式向现实化方向迈进的三座里程碑:“一是,六朝宫体诗将屈原的审美理想型女性形象(神女)物化(文学自觉时期的形式主义的美化)、贵族化;二是,宋词将神女形象(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的发达)人格化;三是,明清小说(话本、章回小说)、戏剧将神女形象生活化(称为佳人)。”林大志《卢照邻骚体文学创作简论》认为,正是与屈原相似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使得卢照邻可以直接继承屈骚精神,表达其心怀家国、感慨万端的幽愤之情。孙宝《魏晋骚体赋的儒学意蕴及其体式新变》探讨了魏晋骚体赋由汉代重讽谏、劝教向重抒情、个性化和生活化等方面的转变,认为正是《诗经》、《周易》与楚辞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田玉琪、张雅丽《梦窗词对屈宋作品的接受》从题材、意象运用、情感表现等方面论述了梦窗词对屈宋作品的接受。王渭清《浅论张衡诗赋对楚骚的承继与改造》结合张衡所处时代学术和文风转变,讨论了其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对楚骚的三个方面的因革:“一是骚怨精神的承继与改造;二是骚体比兴系统的模拟与传承;三是骚体句度结构的承袭与再创。”黄金明《张衡:由儒入骚,到庄骚结合》认为,“庄子对张衡及其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张衡面临着人生困境,徘徊于去留之际时,屈原与庄子的形象常常萦怀于心,并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张衡的人生与写作开始出入于庄骚之间。张衡的人生旅程和文学创作,昭示了士人生存方式的变迁与文学世界的转换”。谷口洋《西汉〈郊祀歌〉十九章与〈九歌〉》论述了《九歌》对《郊祀歌》篇章构思、母题等深层的影响,认为西汉《郊祀歌》是适应现实政治权威需要而产生的新艺术,《九歌》是《郊祀歌》的真正源头。马世年《“楚声情结”与汉代楚歌体诗的盛衰演变》充分肯定了楚歌体诗对于考察汉代各类诗体演变的意义,认为汉代楚歌体诗的演变是与作者群体的不断扩展紧密相关的,而“悲情”最终成为汉代楚歌体诗总的情感指向。
此外,胡旭《鲁迅的屈原情结》讨论了屈原对鲁迅的影响,认为二者之间共性颇多,鲁迅对屈原的评价虽微有不足之叹,但精神内核上却是一致的。纪晓建《由〈山海经〉〈楚辞〉材料看仙话之形成及发展》认为《山海经》、《楚辞》中的相关材料显示了仙话形成、发展、成熟的渐变过程。姜锡瑾《陶潜的〈归去来辞〉对韩国文学的影响》讨论了《归去来辞》之于韩国文学的影响。
其次,部分学者讨论了楚辞的传播。此类讨论,既有历时性的梳理,又有共时性的展开。崔富章《楚辞的传播》首先概述了先秦时期楚辞传播的特殊社会背景,然后分述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个历史时期楚辞传播的具体状况,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出贾谊、刘安、司马迁、刘向、王逸、郭璞、刘杳、刘勰、萧统、智鶱、公孙罗、李善、五臣、王勉暨日本大江匡衡等在楚辞学史上的贡献。郭全芝《司马迁对屈原的认同》则重点论述了司马迁对屈原的认同,认为《屈原贾生列传》虽然将屈原与贾谊合传,但写贾谊显然有映衬屈原之意,表现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同。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讨论了楚辞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杨成虎《基于楚辞传播学的〈离骚〉新注》(节选)在楚辞传播学视野下对《离骚》进行了新的注释。新注结合中西文化的国际背景,尝试从语篇学的篇章连贯角度为文字作更高层面的解释,其目的在于使楚辞的解释和研究跨越汉语文化圈,与国际其它文化圈接轨,体现了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追求。陈亮《李少白与法文本〈离骚章句〉》从晚清使臣的旅欧日记中钩稽时人与法国汉学家德理文与李少白二人交游之史料,结合法人的记载,勾勒出德氏聘请李少白襄助翻译《离骚》等汉籍之始末,以彰显中西学人文化合作之意义。洪涛《〈楚辞·少司命〉的文本内外与英、美汉学家的诠释》以海外汉学家的《楚辞》英译为切入点,讨论了《九歌·少司命》的诠释问题和翻译问题。朴永焕《徐居正的屈骚情怀》论述朝鲜时代著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政治家徐居正的骚体创作,认为其赋作不仅反映出徐居正对屈宋作品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屈宋作品对朝鲜时代文人的影响,并最后形成了一种屈骚情怀。
地域文化与楚辞
地域文化与楚辞研究是本次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大特色。邓声斌先生《屈原与太阳文化》将屈原的创作置于太阳神崇拜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讨论,指出常德太阳山是沅湘楚人祭祀太阳神的唯一圣地,屈原第二次流放沅湘时在常德“被发行吟”,长达9年之久,耳闻目睹了太阳山祭祀太阳神的习俗,由此而演绎出“屈原与太阳文化”。郭丽《屈原出使齐国时齐地文化学术之探讨》认为,屈原两次出使齐国,以稷下黄老学派、稷下阴阳五行学派为代表的齐文化对屈原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金荣权《楚国音乐文化与楚辞创作》考察了楚地的音乐文化及其对楚辞创作者的影响。延娟芹《秦文化与楚文化之比较》则从发展历程、文化来源、民族心理、民风民俗等方面比较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差异。
闽地为朱子“过化之乡”,闽学传统和朱子的楚辞学研究在闽地影响深远。大会发起人汤漳平先生《闽学视野下闽地的楚辞研究与骚体文学创作》一文全面梳理了闽学背景下的楚辞研究与骚体文学创作的情况,为从闽学视野来关注闽地学者的楚辞研究与骚体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闽文化的研究开阔了视域。晚明黄道周无疑是闽地骚体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一批闽地学者撰文具体讨论了黄道周的拟骚作品。郑晨寅先生《论黄道周拟骚之作》是一篇概述性质的文章,较为全面地梳理了黄道周拟骚作品的创作情况及其影响。于浴贤先生《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新探》认为,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虽在艺术形式上与屈骚一脉相承,但其题材内容则是借抒写失怙之痛,将孝子事亲与忠臣事君二者统一在贯穿于黄道周一生的孝道观上。陈良武先生《起兴于朋友,托喻于君臣——黄道周〈刘招〉考论》结合明清之际文人别集、笔记,探讨了《刘招》篇的主题倾向。文章认为,从黄道周知交、师友诗文集中的相关材料来看,《刘招》实为“招刘”之倒文,所招对象实为黄道周弟子兼畏友漳浦刘履丁。《刘招》所招,非死后之魂魄,盖指活者之精神;招魂,盖指以礼法收其心性,使一归于正道,以应国事之用,以尽臣民之忠。《刘招》借屈原、巫涓为景差招魂的形式,将朋友之情与君臣之义结合起来,拳拳之心,殷殷之意,颇有动人心魄之效。陈燕《〈楚辞灯〉作者林云铭考》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氏著作及其后人、友人的描述对林云铭的生卒年,生平事迹以及林氏的著作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其中不乏新见。
楚辞文献研究
文献是治古典学术的基础,楚辞文献研究一直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晚明李陈玉所著《楚词笺注》一书虽在楚辞学史上颇有名气,但真正看到此书并作出全面评介者似乎为数不多。周秉高先生《评李陈玉之〈楚词笺注〉》持论公允,认为《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其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其贬“注”,书中有些“注”随意、偏激,但不少“注”独创一说,难能可贵。
张祝平《〈楚辞章句〉所引“或曰”蠡测二则》认为,《楚辞章句》中所引“或曰”等可为蠡测王逸之前《楚辞》传注情况提供佐证,从中可见到王逸之前《楚辞》传本的原貌、《楚辞》传注情况、其后传本之讹误,以及汉代比兴解诗的特点及其对王逸的影响。陈炜舜《论〈古文析义〉与〈楚辞灯〉篇章总评之修订》考察了清初学者林云铭《古文析义》和《楚辞灯》篇章评注上的异同,揭示出林云铭对《楚辞》认知与诠释之历程以及《楚辞》在清代前期的接受情况。
目录之学为治学之门径,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先生《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为治楚辞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检索线索。刘毓庆、张燕《〈楚辞书目五种〉及〈续编〉未见书目》踵武前贤,以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为检索范围,收录了姜、崔二先生未著录的楚辞书目78种,补缺之功不可小觑。钱智勇先生《楚辞相关古籍数字化与数字目录相关性研究》以楚辞相关古籍数字化为实例,结合楚辞古籍文献的特点分析了楚辞数字书目实体款目相关性的主要内容及款目间关联关系,利用本体建模元语定义楚辞书目的类、属性、属性关系和实例,构建楚辞书目本体,实现了楚辞数字目录语义关联检索,并提出了将楚辞数字目录与相关古籍内容关联的进一步构想。此种构想如果能够早日实现,则将是楚辞学研究者的又一大福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在提交的大会论文中对屈原生平、行迹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其所运用的方法,既有传统的训诂考据方法,又有田野调查方法,更有有意识地运用二重乃至三重证据法进行研究之作。所有这些努力,对理解楚辞作家作品,解决楚辞学史上的若干公案不无启示。黄灵庚《战国竹书〈楚居〉笺疏》对清华简《楚居》逐字逐句加以笺疏,揭示出《楚居》对于了解先楚世系渊源、楚之所以为“楚”及历世迁徙建郢历史等问题的文献价值。石川三佐男依据“三重证据法”的视点与方法,综合各类材料,阐明了古代楚王国国策与《楚辞》各篇及战国楚竹书等文献的关系,认为其研究“获得了历代文献学所不能阐明的实证的科学的最新成果”。王克家《汉画像石〈河伯出行图〉与〈九歌〉的舞剧性质》一文,运用汉画像石等出土文献资料,借助出土文献与《九歌·河伯》文本相互印证,说明《河伯》篇的演剧性特征。
其他诸如盛运昌对于屈原岛与屈原宫的考证、段文汉对河南西峡屈原岗历史渊源考证及其价值的发掘均有一得之见。
本次研讨会研讨气氛热烈,研讨内容涉及楚辞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尤为可贵的是,与会代表中,既有屈原与楚辞研究界海内外知名专家,亦有崭露头角的学界新人,展现出楚辞学研究的蓬勃活力。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责编:何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