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与评价现状调研报告

2011-11-18高本光

中小学德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品德教研

高本光

为了全面了解福建省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和评价状况,找出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探索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和途径,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本次调研活动。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2010年3月份,在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小学品德教学和评价情况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5份,回收率85.6%,其中农村教师382份、城区教师343份。2010年3月13日,在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和七都中心小学组织了两场有近百位师生参加的座谈会。2010年11月底,还在福州组织参加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研修班的110名学员,召开课堂教学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活动,力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为指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设计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题型为选择题46题、简答题2题。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考试评价情况以及教学建议与要求等48个信息点进行基本信息采集。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在许多方面差距甚远,不适应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兼职,专职教师极少

统计2010年3月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调查问卷,专职教师(含学校行政领导任课)仅20人,占5.2%;兼2门的教师有101人,占26.4%;兼课3门及以上的教师有118人,占30.9%。农村小学品德任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品德教学上。更糟糕的是,他们中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期待。要求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是很困难的。

2.没有开齐开足课程,周课时数缩水严重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对课时有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课时,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2课时,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3课时。但在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问卷中,学校课程表中品德课每班周课时数,回答安排3节的有235人,仅占61.5%;回答安排2节的有135人,占35.3%;回答安排1节的有5人,占1.3%。而实际上品德课程每班周课时数,回答3节的有182人,占47.6%;回答2节的有184人,占48.2%;回答1节的有9人,占2.4%。可见,福建省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课时计划,并没有真正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存在被挤占或挪用的现象。

3.培训机会少、时间短,专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据统计,在参加2010年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110名研修班品德学员中,曾经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多为县市区级培训)的有85人,占77.2%;有25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新课程培训,占22.7%。骨干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制约农村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摆在首位的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其次是培训跟不上,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差,通识培训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农村小学,兼课老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先天不足”,加上培训不到位,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和专业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4.教研活动偏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

多数农村小学规模小、布局零散,学校没有教研组,即使有,也很少能正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能及时提高,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许多农村教师对品德常态课缺乏认识,存在简单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现象,影响农村品德课程实效性的落实。从图一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组活动)的次数明显少于城区教师;从图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内教研,其中参加区域教研活动人数比例比城区老师少10个百分点。

5.许多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评价滞后

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课程评价重视不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得如何?学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心中无底。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给自己留下的直观印象而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有的学校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但缺乏规范性,评价的措施有待完善。从图三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正常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比城区老师少13个百分点;从图四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开展总结性评价的比城区教师少了近7个百分点;从图五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没有独立开展品德评价工作,有278人认为仅仅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占72.8%,明显高于城区学校。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督导,开齐开好小学品德课程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品德教材变漂亮了,教学质量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常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更不用说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环节检查。品德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课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品德处于教学边缘地带。正如有的农村老师在座谈中所说,小学品德课还是“机动课”,“主科”语文、数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便成了“替补”;师资配备随意,工作量不够,“品德课”来凑,“兼职”“百搭”加“流动”;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加强监督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按要求开齐开好。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把品德课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

2.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最终落在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每年进行的农村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班活动,要做好跟踪培训,保持学员的相对稳定,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支稳定的小学品德教师专职队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各级教研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3.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连片教研

活动

在教学研究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教研活动,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氛围;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个别教师甚至把品德课上成语文、数学课。因此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选拔责任心强、精通业务、有组织才能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以教研组为依托,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开展研讨活动,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先进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人进步,全体提高格局的形成。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以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学校构成共同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联片教研计划,每所学校均出专题,出教师。可以邀请教研员参加,与会教师撰写心得笔记,有主讲人、发言人、评议人。要求参加教师均要发言,还请城区知名学校担任农村薄弱学校“牵头人”,开展城乡共建手拉手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还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活动,改变以往仅由少数优秀教师充当教研主角,其余教师当配角的现状。

4.创新研修方式和途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自实践,用之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技能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检验。开展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研修,有利于农村教师从中获益。

如可以开展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提高农村教师驾驭课堂的整体能力;指导农村教师分析、思考、模仿和借鉴优秀教学课例,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省、市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农村教师教学设计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以促进农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反思成果写成文章。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部门要开展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为农村教师开展课程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促进农村学校开展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加强对总结性评价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总结性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组织教师进行学业评价标准研究,探讨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探索建立品德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品德教研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