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适能计划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探析
2011-11-17边菊平
边菊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健康体适能计划的认知,分别从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习惯、学习自主积极性等方面阐述探讨健康体适能计划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健康体适能 养成教育 影响
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因个人的需要不同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等,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这是让身体应付日常工作、余暇活动、预防疾病及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显然,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正是健康体适能。这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养成教育的介绍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被动接受期,勉强接受期,主动接受期,形成习惯期即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的内容不但包含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指导,同时也包含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学习、体育、卫生和语言等多方面的指导。学校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分支,学校体育正在经受健康体适能思想的洗礼,这又会对养成教育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健康体适能计划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1.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体适能教学着重对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其教授的核心内容是与健康体适能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健康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是以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的,多是一些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有氧活动以及一些经过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小场地足球、篮球、排球等。健康体适能教学对体育课程目标提出全新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运动技能和生活方式。
2.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养成教育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被动接受期,勉强接受期,主动接受期,形成习惯期即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勉强接受最后主动接受变得尤为关键。健康体适能教学计划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模式。二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
健康体适能整个学习过程的模式就是:掌握发展体适能的基础知识——6~8周提高健康体适能训练——学习各种健康体适能项目的测试——根据结果对健康体适能水平进行评价——结合自身特点制订锻炼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锻炼——健康体适能水平再测试,记录学生的进步度——调整目标,补充新知识——对达到目标的学生给予奖励。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自我考查,并根据测试结果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然后继续学习。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进行奖励,而不是只奖励最优秀的学生。健康体适能教学在评价目标上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为主,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即对学生自身进行前后对比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予以奖励,而不是只奖励最突出者。通过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来帮助學生懂得健康体适能的构成要素,看到要改进的个体性目标。
3.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健康体适能计划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自我考查,并根据测试结果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然后继续学习。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为什么是重要的,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懂得怎样设计和实施个人健康体适能计划,以及体育活动是怎样使他们终身受益。即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在学校阶段,更应该着眼于未来,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总结
健康体适能教学计划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思想,它着重强调的是体育课程的终身化、个体化和健康化,这种思潮对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健康体适能教学遵循养成教育的四步骤,告诉学生为什么学,如何制订计划,如何自学,一步步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为学生以后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作铺垫,注重体育习惯养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贾洪洲,刘爱英.体适能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
[3]张建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1).
[4]杨敏,刘平清.关于开设体适能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3).
[5]魏晓光.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5).
[6]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7]赵振杰.学生行为管理的再探讨——从习惯养成和自我管理的视角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113~115.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