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11-17陈泊蓉李贵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问题

陈泊蓉 李贵安 赵 微

[摘要]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陕西省陕南、陕北、关中三个地区的部分市县的437名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寄宿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以及身体症状等因子上;心理健康各项指标及总分的检出率在地区、年级以及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及总得分在地区、年级以及性别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陕西农村寄宿制小学 小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2009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基金资助(编号:ZDKT090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出现了生源逐渐稀疏的状况,原有的学校布局已经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将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参差不齐,基本无生活自理能力,而寄宿制小学生需要很早就离开家人过上集体生活,且全天候独立学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往研究发现寄宿制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环境适应不良、学业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1],这些都需要社会给予关注。

作为西部教育大省的陕西,已经实现了“两基”目标,同时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成效显著[2]。然而,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等的制约,我省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上尚有许多问题和工作急需解决和完善。为了解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小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本子课题以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陕西省陕南、关中、陕北三个地区的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抽样对象重点调研,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拟对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和诊断,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和陕西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分别随机抽取两个县,再从每个县抽取两所寄宿制小学,总共抽取了八所寄宿制小学,在关中地区抽取了1所陕西省寄宿制示范小学。共发放学生问卷500份,收回寄宿生的有效问卷437份。寄宿生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4%。有效问卷中陕南地区128份,陕北地区189份,关中地区120份;男生216人,女生221人,四年级54人,五年级170人,六年级213 人。

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3]对寄宿小学生进行了测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测查时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测查收集到的有效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了数据整理与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

1.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1)不同地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项指标的检出人数及检出率

调查发现,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项指标的检出率均较高,且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总体人数中,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是恐怖、身体疾症、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等因子,孤独、自责、过敏的检出率相对较低。陕南地区检出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恐怖、身体疾症、学习焦虑、对人焦虑等;陕北地区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是恐怖、对人焦虑、身体疾症等,其他因子检出率相对较低;关中地区各个因子检出率都较高,依次为身体疾症、恐怖、冲动、对人焦虑、学习焦虑、自责、过敏,孤独检出率相对较低。

(2)不同地区、年级、性别的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研究

①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的地区差异

调查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因子得分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冲動和总分上。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自责、过敏这三个因子上,陕南地区得分显著高于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陕北和关中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对人焦虑、孤独、身体疾症这三个因子上,陕南地区显著高于陕北地区;在冲动因子得分上,关中地区显著高于陕北地区;在恐怖因子得分上三个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②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因子得分在年级之间存在差异。除了自责之外,其他因子的年级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过敏、恐怖等因子得分上,五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得分;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因子得分上,四年级、五年级都显著高于六年级得分;在冲动因子得分以及总分上,五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四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得分;在身体疾症因子得分上,五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③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男生,其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过敏、身体疾症、恐怖以及总分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结果讨论

1.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呈现出地区差异

由调查结果可知,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相对来说均较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0.53%,这个比例高于国内其他运用相同调查工具对一般小学生的调查结果[3,4]。心理健康检出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恐怖、身体疾症、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等。寄宿小学生各项因子得分以及检出率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本项调查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陕南地区次之,陕北地区较轻。

2.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呈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检出率以及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因子得分在年级之间存在差异。除了自责之外,其他因子的年级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调查发现,大部分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寄宿,低年级的孩子基本是走读生,由父母接送。因此四年级的学生是刚刚进入宿舍集体生活的学生,对于初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一起生活,他们应该会有一些不适应,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因此四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对人焦虑。在大多数的因子上,五年级的得分和检出率都较高。

差异分析表明,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男生,其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过敏、身体疾症、恐怖以及总分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个结果表明,女生可能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但是在检出率方面男生较高,这也表明了男生更容易产生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偏差,男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女生差,主动社会交往的意识也比较差,这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很不利的,因此男孩子遇到一些心理困扰,不善于找寻帮助,会将这些心理困扰严重化,这对男孩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

对策建议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我们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辅导室,也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有些学校虽然有心理健康辅导室,有经过短期培训的文化课兼职心理健康老师,但由于教育者自身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老师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应该强化心理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区别开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进行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针对这些特点,学校老师应该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比如,针对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寄宿会出现人际交往困惑的孩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活动,让他们与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尽快熟悉了解,建立友谊,适应寄宿生活;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比如说“悄悄话”的活动,让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还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3.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任务并不繁重,没有必要过度强调学习。但一般而言,寄宿生比走读生平均每天要多出3~4个小时在学校,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在这个时间都是安排学生学习,这样使得小学生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单调统一,很多学校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不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因此对寄宿在学校的学生,学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开展,让学生习惯、适应并喜欢学校的寄宿生活。

4.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得到的直接亲情较少,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在生活、学习上的关心爱护。而在寄宿制学校里,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在成长教育方面對学生的关爱不足,使得寄宿学生因为情感缺失而产生心理困扰。寄宿制学校老师必须真诚地关怀,充分地理解学生,用真诚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与寄宿生的心理距离最近,最了解他们的情况,最易与他们沟通,他们对寄宿生的关怀与关心,也最易于得到寄宿生的理解和接受。

结束语

寄宿小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群体,本次对陕西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寄宿生比一般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的关注,只有将家庭、社会、学校的有效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颖.反思寄宿制教育出现的新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2(23):4~6.

[2]苗力,叶军,张双田等.陕西建设西部教育强省任重道远[J].民办教育研究, 2008 (7):14~19.

[3]卫萍,葛明贵.合肥848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4):40~43.

[4]陈彦芳.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单位:陈泊蓉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陕西西安

李贵安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赵微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是小学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