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师应重视的一些专业素质
2011-11-17郭茜
郭 茜
[摘要]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技巧性,需要从演唱技巧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結合的角度进行教学。本文从对声音的审美理解力和判断力、歌唱动力的角度论述声乐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提及曲目储备、音乐知识的更新,以及音乐相关文化知识修养,以期不断完善声乐教师的素养,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声乐 专业素质
声乐学科是以声乐演唱为主旨,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多元素为一体的一门音乐学科。声乐教学的水平与声乐教师具有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声乐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技能及丰富的表现力,然而一些基础的技能及音乐理论往往被忽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声乐教师应该重视的专业素质。
正确的声音概念
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沈湘先生在他的著作《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如此看来,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声乐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审美有偏差,对演唱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又如何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更无法指导学生正确的歌唱。教师不但要有准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还要把这一概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
那么,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声音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大多用美声唱法来为学生打基础,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Bel canto这个词,它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它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的一种演唱方法;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引学生运用气息的支持、科学的发声、良好的共鸣、清晰准确的咬字,发出连贯、明亮、柔和、悦耳并有穿透力的声音,使学生的声音上下统一,富于感染力。
如何才能得到正确的声音概念呢?首先,教师要拜专家为师,通过科学、系统的声乐训练,亲力而为,对正确的声音概念有切身的感受;其次,要聆听大量优质的音响资料(此“优质”指由世界著名歌唱家演唱的音响资料),包括更为直观的欣赏著名歌唱家的音乐会、歌剧等,提高审美能力;再次,要看大量的声乐理论书籍,做读书笔记;对演唱作出理性的分析,最后要将理论用于实践,通过大量的舞台表演,提升演唱水平,由此获得更为准确的声音概念,指引我们的教学。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大师班,近距离观看大师的演唱状态及感受其声音形象;也可参加国际比赛,观察各个选手的演唱,作以甄别。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机会到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进行学习,会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准确的声音概念。笔者于2010年在意大利学习,通过在意大利的生活和学习,对美声唱法有了更直观、更真实、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意大利语的学习,对学生的演唱从语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水平,并使学生对正确的声音概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演唱不只是发出好听的声音,其中语言即歌词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敏锐的听觉和判断力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必须要有一副灵敏的耳朵,这样才能辨别声音的好坏。意大利声乐专家、医生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指出:“声乐专家必须具有敏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使其能观察学生的优缺点。他必须有一副灵敏的耳朵,以便能使嗓音位于它自然的中心,并根据音响学应用于发声器官所获得的基本规律,来照料嗓音的进展。”沈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作为声乐教师尤其要重视听觉训练。“当老师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耳朵不可能对学生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也不会有好的解决办法;即便有,也是瞎说,不可能有什么针对性。”
声乐教师的听觉判断能力是指声乐教学主要是靠听觉去把关。教师必须借助敏锐的听觉和经验来判断学生发声和演唱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气息、发生、共鸣、吐字等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乐感、音乐素质、声乐基础、性格特点以及身体和嗓音的不同条件,认真分析,帮助学生调整出最佳的发声和演唱状态,挖掘学生的潜能,扬长避短,建立科学的演唱方法。
那么,教师要从哪些方面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呢?首先,要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视唱练耳虽然是音乐基础课程,但其对声乐专业的人极其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对视唱练耳的学习,提高我们对音准、节奏的把握,掌握稳定的音程关系并熟悉调式调性,培养耳朵的敏锐性及准确性。其次,我们要多听,好的也听,坏的也听,进行区别,作以分析,教师的耳朵里听到得越多,在思维中就会留有大量的音乐形象,储备得越多,越有敏锐的辨别力。比如说,有的学生比较多变,可以唱出好几种声音,但其中本质的声音只能有一个,教师要抓住其特有的本质声音和最漂亮的音色,并给他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其布置曲目。这就是所谓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的演唱达到较高的艺术境地。
声区协调统一的正确观念
声区统一是歌唱平衡的关键。人的声音的全部音域都分成三个声区,即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用科学方法演唱严肃音乐的声乐老师,他的三个声区各有特性,但也有共性。三个声区的特性即区别是渐变,并非突变,三个声区的共性稳定、鲜明地寓于渐变的特性之中,以这样的观念歌唱,我们就可从歌声中听到一种柔和、通畅、圆润及稳定的美,一种全部音域中均匀、协调、统一的美。
具体分析声区特性的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发声的各共鸣区域所占全部共鸣中的份额不同。如在低声区胸腔共鸣所占的份额应该多些;中声区时口、鼻腔、咽腔的共鸣应该多些;而高声区时,头腔共鸣(实际应是较充分的咽腔、鼻腔、窦体的共鸣)占的份额明显增多。二是声门的状态不同,以女声为例,低声区下方,即中央C以下声带以拉长、拉紧整体宽幅振动为主,所谓真声为主,逐渐减弱拉长声带的力量,变为缩短声带,由宽幅整体振动,逐渐变为边缘振动,进入低声区以及中声区,即所谓真声变为真假混声。在向高声区发展时,不但边缘振动,而且以声带前1/3为主要振动部位。发展到较高音的几个半音,声带前1/3处之开一个小洞,以气旋振动方式产生类似短笛的音色。这种不同声区声门状态的不同模式,以音越高,声带参与振动的面积越减少的方式进行,以便振动频率的提高。
声区统一指以下几点相对稳定不变:呼吸的正确支持部位;稳定良好的喉咽状态;稳定的声气平衡关系;无论哪个声区都有共鸣的整体性;无论哪个声区都有声音的可控性。特性的意义是区别和改变,共性的意义是稳定不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正是有变才需要协调统一的真正含义和辩证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我发现声区不协调、不统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未经过声乐训练学生的那种自然歌唱,就是经过声乐训练放入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只顾眼前能唱几个高音或亮音,而忽略了声区统一,音色一致和歌唱的整体感。对声区不协调、不统一的训练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声区之间稳定不变的状态。通过寻找保持歌唱呼吸的支点,用打“哈欠”状态使气吸到肺的底部,压迫横膈膜,腰围有胀满的感觉;其次要有良好的喉咽形态,通过打哈欠状态将喉头下降到有明显微痛感觉的部位,在此处发声,在胸腔建立支点。二是对以“真声”为主在高声区演唱中的纠正方法是由高到低进行音阶练习,哼鸣练习,并借鉴我国京剧青衣的演唱。再者针对以“假声”为主在低声区演唱中的纠正方法是采用弹跳音的练习,建立胸腔支点。
发乎于心的歌唱动力
歌唱離不开呼吸,意大利人更是对歌唱的呼吸推崇至上,“谁会呼吸谁就会歌唱。”其原因就在于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的声乐大师沈湘先生在谈论关于“歌唱要素主被动论”时明确指出,歌唱的心理要素和生理要素二者关系要摆对,心理要素要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发声的生理要素,诸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都是被动从属的,都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如果关系颠倒了,就会出现不理想的声音。情感和呼吸如同共用一个心脏的“连体婴”,两者紧密相连,难以分离,情感的抒发是良好呼吸运作之所在,良好的呼吸给歌唱带来了无尽的动力。
歌唱的原理是因为气息通过闭合的声带产生声音,毫无疑问呼吸应是歌唱的动力,一再强调呼吸并对呼吸器官作要求,不会有助于发声动作,因为它妨碍了自然的听觉反应。克林斯塔特在《早期意大利大师们的歌唱训练》中指出,这时不妨做一些抒发情感内容方面的具体表现所需要的动作或状态的训练,使人处于情感抒发的动作过程之中,整个身心运动起来,这样你会发现原本“功利性”的呼吸会减弱,呼吸器官也会逐渐放松并随情感的抒发而有机的运转起来。不仅如此,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还会引发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声响。另外建立情感运作机制,生活中的“由衷的赞叹”、“哭泣的诉说”、“喜悦的描述”等状态都是建立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加强此类练习,会使歌唱神经、器官在“良好心态”的促使下积极自如地运作,达到优美歌唱的目的。
曲目的储备和更新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曲目储备和更新非常重要,声乐教师平时应注意多收集新的曲谱,广泛浏览乐谱,多方收集各种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声乐教材,这对于从事声乐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无疑是件好事。但大量的声乐教材涌入市场,声乐教师要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出适合每个学生演唱的曲目,并找出每首歌曲的最佳版本,这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关的知识和修养
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修养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含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戏曲、绘画、雕刻等相关的知识,也包含声乐理论上的很多素养,对声乐发展史、优秀声乐作品、著名歌唱家都应有所钻研,还包含语言等方面的修养。
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应有较好的鉴赏能力,并对各国文学大师应有一定的了解,对歌词要有深刻的理解,才谈得上良好的音乐表现。
其次,声乐教师应该对戏曲、绘画、雕刻等方面有所了解,例如,当我们欣赏了大量的意大利古典时期的绘画时,我们可以更好得理解那个时期的审美标准,把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演绎得如那时期的绘画一般,线条舒展流畅,声音丰满圆润。这些都是演唱中必不可少的养分,能为演唱带来更多的感受和色彩。
我们演唱的外文歌曲大多是用原文演唱的,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大部分作品是用意大利语、德语演唱的,也有一些作品是用法语、英语、俄语演唱的,因此要有正确的发音,另外除了有正确的读音,还需要我们掌握其在演唱时的发音特点,比如:意大利语“mio”是“我的”的意思,重音在“i”上,“i”和“o”要连读,在演唱中有时需要我们均分“i”和“o”的时值,有时需要我们在“i”上多停留一会儿,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区别了。仅仅模仿碟片、磁带的发音是不行的。另外,对方言学习也很重要,教学生演唱民族歌曲应多了解地方方言,学习中国古曲、地方戏曲及曲艺音乐。中国音乐与地方方言的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才能把丰富多彩的民歌唱得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知识手册(续集)[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460~466.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87.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