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建设的思考
2011-11-17马菊霞
马菊霞
[摘要] 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在体育院校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但在现在的教学实践中,此类课程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教材不适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以《中国哲学史》为例,阐述了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思路。
[关键词] 体育院校 人文社科类 通识选修课 教材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识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各高校包括体育院校普遍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但是,由于体育院校以体育专业学生为主的特殊性,通识教育课特别是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教材不适用是制约和影响其教学实践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以《中国哲学史》为例,谈谈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材建设问题。
体育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
通识教育一词发端于西方的美国。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是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哈钦斯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大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即“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实施通识教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举措。各类高校包括体育院校都开始陆续推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体育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模式是将通识教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一般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选修课则涉及面较广,有人文社科类、体育技术类、体育理论类、艺术素质类、自然科学类、综合教育类等。通识选修课一般面向全校学生,由学生自由选课。由于国家对通识必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基本上都做了统一的规定,没有太多灵活设计的空间,因此,通识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由通识教育选修课来承担的。其中,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观各体育院校此类课程的实施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远远没有发挥此类课程应有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此类课程的地位远远比不上他们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选取此类课程只是他们赢得学分的手段,教学效果令人忧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缺少理想的教材是影响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使用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课程传授的基础和依据,一部优秀的教材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良多。要想通过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就必须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教材。但据调查显示,目前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中,许多课程缺乏理想的教材。以《中国哲学史》为例,已经出版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不在少数。但是教材大多是针对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或者政教、历史、中文、教育等文科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篇幅较大,内容非常庞杂。而通识选修课课时又非常有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授课,课程内容对体育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太过高深和艰涩,学生很难将如此多的内容消化掉,更谈不上什么对他们人文素养的熏陶了。值得一提的是,宋志明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是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作为选修课来说篇幅适当,但它是一本“通论”性质的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中国哲学史“个案——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整体为研究对象,以论为主,从总体上概述中国哲学的精神、发展历程、基本问题、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论、知行观、价值观,并阐述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这种宏观的教材体系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中国哲学的根基,对于文史功底相对薄弱、缺乏对哲学基础知识了解的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无疑会在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上遇到很多的困难。总之,现在使用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繁多、过于艰深或过于宏观的情况,不太符合体育院校的学生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和出版适用于他们的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应该说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教材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要想真正实现体育院校通识教育的成功开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首先要做好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鉴于目前缺乏理想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的现状,我们认为编写并出版适合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通识选修课教材重在普及的编写理念。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对象,是相对而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较低的体育专业学生。因此在编写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教材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首先教材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材,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一定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其次,教材是选修课程的教材,在风格上要与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精深广博区别开来。因此,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它的浅显性、通俗性,便于知识在体育院校学生中的汲取和普及。
第二,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编写内容。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能像给文科类学生编写教材那样突出内容的广博和资料的翔实,而是要力求内容简明、体系清晰、难易适中,建立起在广度和深度上适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知識体系和课程结构。如《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可以以历代哲学思潮为线索,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介绍其主要哲学思想,形成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涉及古代文献的选取时应以“少而精”为原则,并进行通俗而准确的翻译,增强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使学生在与先哲的对话中,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怀,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同时,在内容上可以尝试与体育的有机联系。体育院校的学生对体育有着执著的热爱,在教材编写时,可以适当将与体育有关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引申和拓展,比如道家养生思想对体育的影响等等。一方面加深了道家思想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另一方面也强化和拓展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对于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采取灵活亲和的编写形式和体例。在编写教材时,一方面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理论叙述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连贯、重点突出,每章之前列出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说明学习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每章之后辅以思考题、讨论题和相关阅读文献,另一方面语言表述要浅显易懂、所用案例生动鲜明,在文字之外可辅以图片,做到图文并茂,提升教材的可读性。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要点,根据个人的兴趣拓展他们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激发学习此类课程的热情和动力。比如,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在叙述时完全可以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表达,做到深入浅出,而且中国哲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在今天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每章之后可以列出一些讨论题目,启发学生思考本章中能够对他个人或当今社会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如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比空讲深奥的哲学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第四,在出版教材时,要注重教材的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内容再有趣,如果版式粗劣、错字连篇,恐怕学生很难接受这样的教材。因此,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印刷必须做到清晰无误,同时要高度重视教材的版式设计,让学生阅读教材时感到赏心悦目。具体而言,封面设计可以凸显一些体育的特色,文字排版时密度不宜过高,精心安排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对于教材的重点内容,适当通过一些粗体、底线等技术进行强调,力求在设计上尽量弱化教材刻板枯燥的印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方丛蕙.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思政部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