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研究*
2011-11-17高慧妮
高慧妮
(咸宁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研究*
高慧妮
(咸宁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进行了 S WOT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在自然、科教资源和地理区位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且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文化背景相同导致的产品差异性不大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还面临周边地区和其他休闲产业的竞争.依据分析结果,针对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品牌、差异化、资源整合和人才发展战略.
休闲体育产业;战略分析;战略选择
随着休闲经济的迅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青睐,如浙江富阳、湖南益阳、安徽的黄山都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运动休闲之都”.作为中部崛起重心的武汉城市圈有着得天独厚的休闲体育资源,且近些年休闲体育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要真正把休闲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办,目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武汉“1+8”城市圈的资源优势,以其为核心带动整个湖北省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将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1 概念界定
1.1 休闲体育产业概念
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定义休闲体育产业时,应该从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体育产业的本质来定义,因此休闲体育产业的定义应表述为:为了满足人们的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冒险、宣泄等多种需求而提供的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切产品和服务.
1.2 武汉城市圈的界定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的 9个城市的总称,由武汉及周边 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 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
2 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
武汉城市圈地处鄂东南,既有江南水乡的秀美,又有巍峨山野的壮丽.作为龙头和中心城市的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以平原为主,其境内的湖泊众多,因此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而其东南部山高谷深,石灰岩广泛分布,自然资源有峡谷、溶洞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组成.其西北部则为广阔的平原,呈现以江汉平原为主体的水乡平原景观,孕育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以楚文化为其主要特色.例如,天门、仙桃、潜江丰富的水产资源,孝感的孝文化名扬国内外.
2.1.2 地理区位优越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其东承“长三角 ”,南连“珠三角 ”,北接“京津冀 ”,西启“成渝 ”,具有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和桥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第四稿)》用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如图 1所示.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依据此优越的地理区位,其休闲体育市场开发有了良好的客源市场保障,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资金、信息、技术、商品、人才等资源整合,从而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获得最快、最新的商品服务信息以及最优的人才.
图1 源自:《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第四稿)》
2.1.3 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健身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增加了许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新建和改建了武汉体育中心、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武汉体育馆等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良好的场馆设施不仅为发展城市圈体育竞赛观赏业提供了有效的硬件保障,也为城市圈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武汉城市圈各政府不仅重视竞技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休闲健身场所的投入.长江两岸江滩健身景区的健身长廓,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鄂州市在红莲湖地区,建设了一个以休闲为中心包含高尔夫球场、体育中心的旅游新城.咸宁市斥资 8亿元开发融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会议、运动健身于一体温泉谷.这些全民休闲健身场所的修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
2.1.4 科教资源密集
武汉城市圈有 59个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 92万人,在全国位居第二;拥有院士 48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际级生产力研究中心 3个,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尤其是座落在武汉市作为国家首批设置的专业体育院校之一的武汉体育学院,其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这些专家学者不仅能为武汉城市圈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出更为科学的建议,也有利于休闲体育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2.2 劣势分析
2.2.1 圈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据湖北省发改委关于 2010年版《武汉城市圈蓝皮书》报告,2009年武汉城市圈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达 7956.55亿元,增长 13.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1.7%.但如果要看硬数据,城市圈中除武汉一市生产总值超过 4000亿元外,其他 8市尚没有一个生产总值超过 1000亿元.武汉“一城独大”,周边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对于需求弹性高的休闲体育来说,经济水平直接会影响到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消费.因此圈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导致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尽管武汉市带动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很强,但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2.2 各地休闲体育产品有一定的趋同性
由于文化影响的同源性,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文化差异性上不明显.在城市圈建设初期各城市为了抓住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出具有本地品牌效应的休闲体育产品,而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一致性,导致各地的休闲资源有一定趋同性.因此,在各地规划就容易出现了盲目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要避免由于资源同质化而出现的低水平竞争,就应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有效地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使城市圈内形成具有统一主题的休闲体育精品产品.
2.2.3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匮乏
以服务行业为龙头的休闲体育产业,其经营与管理涉及面较广.无论体育健身场所的管理、户外活动用品租赁,还是大型户外旅游计划和大型公园管理,都要涉及一些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目前,武汉城市圈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要么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要么是缺乏对体育产业一定了解的投资商,因此他们要么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商品和服务营销知识与技能,要么对休闲体育产品及其市场特点、规律等认识不足,无法将休闲体育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一些具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却比较缺乏.
2.3 机会分析
2.3.1 武汉城市圈的构建
武汉城市圈的获建是“1+8”这 9个城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最大机遇,过去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没有形成,产业低水平重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作为龙头的武汉市,服务周边城市、辐射和集聚的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在招商引资上,城市间存在不良竞争和贸易壁垒.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启动和共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联合和区域协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不断紧密和扩大.现在圈内各城市在纷纷打出了各自的城市名片的同时,更注重了与圈内其它城市的合作,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旅游圈、工业圈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城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惠多赢,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休闲体育产业能更上档次上水平.
2.3.2 休闲时代的来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逐渐增多、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消费结构也逐步升级,这都促进了休闲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个以休闲为主的运动时代正在来临.如今我国居民年人均的收入已达 1000美元,人们的主要消费已从物质消费逐步转为精神消费.且我国人民休假时间越来越多,时间和经济的保证正是我国进入“休闲时代”的重要标志.人们对体育需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广播操、工间操这样简单的体育供给,转而追求符合自身条件和消费水平的健身、娱乐、休闲、探险类的体育需求,如旅游体育、假日体育、家庭体育等,快速增长的体育需求恰恰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
2.3.3 国家政策的支持、投资商的热情加盟
自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以来,得到国家经济与政策的大力支持,也启动了诸多投资项目.由于国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和政策的倾斜,使得一些投资商对圈内发展态势尤为看好,刺激了他们的投资热情.今年在我省由国家旅游局首次冠名与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上,武汉“1+8”城市圈还将共同搭建展台,吸引了众多旅游投资商的目光.5家投资商将斥资 13.8亿元开发应城余子河、孝感滑石冲水库、观音湖山庄、白兆山;鄂州红莲湖区吸引了 2家投资商来兴建主题公园和商务旅游接待中心.这些投资更有助于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景观建设,为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又添重码.
2.4 威胁分析
2.4.1 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
主要的竞争压力来自于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是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的“两型社会”试验区,其休闲体育可开发资源也非常丰富.且近年来,湖南以媒体为窗口,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娱乐之都的品牌,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4.2 来自其他休闲产业的竞争
城市圈的旅游、文化、餐饮、娱乐业依然是大众最为关注的产业之一.这些休闲产业已占据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位置.因此,同区异质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样也会给武汉城市圈的休闲体育产业一定的冲击.当然,异质休闲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在旅游业中我们加入体育的一些元素可以减少仅限于随团观光的呆板,还可以增添旅游过程中的互动.因此,体育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但目前大众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并不高.如何做到双赢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3 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依据对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逐一分析,形成了不同的战略组合,最终得到了 S WOT分析矩阵,如图 2.
3.1 SO战略——品牌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的休闲体育资源丰富,但由于各自为政、地方开发条件的限制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产品.如今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想使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休闲体育之都的品牌,城市圈中各城市应当依托各种资源优势,在找准产品形象的前提下,增强休闲体育产品的娱乐含量、文化含量.并结合具体形象开发出具有城市代表性的休闲体育产品,设计相对应的主题口号、城市标识等,使之作为该城市的城市名片.而对于整个城市圈而言,应以武汉为龙头品牌,引领整合圈内体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共同运作城市圈品牌.
图2 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 S WOT分析矩阵——战略选择图
3.2 WO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在发展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时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对资源的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对各城市的特色和功能进行定位.同时,要引入统筹发展的理念,确定错位发展的原则,跳出均衡发展的模式,集中力量发展各自的长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圈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例如武汉作为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及武汉城市圈的支点和中心,要发挥区域带头作用,积极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形成集观赏和休闲参与于一体的休闲体育项目.而作为各地级城市则可以通过差异性特色休闲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出一些和区内竞争地不同的差异性特色休闲体育产品,从而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扩大客源,增加收入.如:鄂州可以开发以高尔夫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咸宁则可以开发以温泉为主题的康体健身娱乐业等.
3.3 ST战略——资源整合战略
休闲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相比于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作为同类的产品,且存在于同一区域中,它们与休闲体育产业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但是这种竞争关系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这些同区异质产业的发展也会给休闲体育产业带来新的生机.例如,体育旅游就是将休闲体育活动与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添旅游过程中的互动,也提高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享受性.因此,在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中,我们要以竞争合作的方式与同区异质的产业开展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发展.
3.4 WT战略——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对于武汉城市的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武汉城市圈人才队伍合计 690114人,占全省总量的 46.1%,成为全省人才的高度聚集地,但在城市圈的人才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却相当缺乏[1].而全国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培养的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且以国内少数几所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系下开设休闲体育课程培养为主的,如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又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有户外急救和野外旅游与山地向导的课程,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 (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2]1而在这样的人才背景下,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引进休闲体育人才.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武汉体育学院的科教优势,调动地方、企业、高校的积极性进行校企合作,与之进行定向或订单式的培养.
3.5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核心,以上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围绕着此战略进行.作为国家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要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就意味着在对武汉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进行战略布局时,既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现状,还要有超前眼光和前瞻意识.品牌发展、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城市圈各地区选择产业发展重点,使之形成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而资源整合强调的是相互协作,延伸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沾,从而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人才战略是为了规范产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并力求在重点项目和核心企业的发展上寻求突破,从而达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实施品牌、差异化、资源整合和人才发展战略.
[1]桂昭明,陈全明等.武汉城市圈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2):10~141
[2]张同宽.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3):45~461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5):32~34.
[4]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1~23,31.
[5]王仁庆,刘桂文.湖南休闲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8,(4):7~101
[6]高丽.武汉“1+8”城市圈竞技体育市场开发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7]王婧,刘春,刘承良.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 SWOT分析[J].当代经济,2008,(11):94~951
[8]胡立君.体育产业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9]雷选沛,刘名俭,周霄.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5,(3):48~501
G80
A
1006-5342(2011)06-0078-03
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