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演员如何阅读剧本
2011-11-17黄亚芬
■黄亚芬
阅读剧本是演员演好戏的第一项任务,也可以说是第一大任务。对剧本认真的阅读与分析,不仅有利于演员对台词的记忆,它有利于演员对人物的把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完善塑造,把自己克隆成一个剧中人。事证无数证明,没有一个成功的演员不对剧本作反复细致的研读,或者是要想成功地演好一个剧目,就必须认真细致地研读好剧本。
那么,演员究竟如何来研读剧本呢?本人从事舞台演艺20多年,在长期的实践中,觉得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展开对剧本的分析与思考:
一.看清故事发生的时代,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等现实状况。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那个社会的烙印。只有了解那个社会,才会找到剧中人身上所留下的那个社会的烙印,以至使演员的表演更贴近那个社会的实际。
二.看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分析人物在那个时间段中必然产生的生活反应。戏剧讲的特定时间,一般可分为季、月、日、早、中、晚、夜等,在这些不同的时间段中,人的生活反应各不相同、各有规律,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反应和规律,才能更具体地实现出人物的外部造型和通常的行为特色,避免类似冬夏不分、白天说梦话之类的低级错误。
三.看清场景布局,分析人物周围的活动环境,选准演员应有的表演位置和区域。演员要带着生活的立体感,认真分析思考舞台的场景设置,俗话说“小舞台大世界”,不仅仅是指故事演绎的社会主题,同时也向演员提出了要把有限的演出舞台变成无限的生活舞台的要求。因此,演员对台上有形与无形的空局设置,必须做到了如指掌、清晰无误。尤其是对一些无形设置,更要牢记于心,否则,就会出现诸如“穿墙而过、如入无人之境”的错误表演。
四.看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设置的理由与作用。找到人物内在之间的必然联系。人与人之间总有亲疏、长幼、官民、贫富之分,人物关系决定着人物地位,人物地位决定了演员在台上的表演形态。为此,演员在研读剧本时,只明白主、配角的层次之分是远不够的,要从人物关系中认清自身的地位,弄清人物对凸显主题的影响,以至在语言、动作等表演形态上确定自身的定位,使表演真正做到不抢、不拖、不懒、恰到好处。
五.看清故事矛盾,分析作品主题,明确褒贬对象,努力触发自己的褒贬意识向剧中人物的意识转化,更好地发挥人物对推动矛盾发展的作用。一般来说,对任何事物的评判,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于人们常有的褒贬意识。演员的这种意识能否与人物地意识相吻合,直接影响着演员作用的发挥,所以,在阅读剧本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自己处在矛盾的哪一方?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褒贬意识?并尽力调整自己原有的意识,这样才能在演出中,让自己的情感投入达到最佳效果。
六.看清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完成人物形象的细节塑造,人物言行的表达形式通常是由其意识和人性来决定的,准确把掌握人物人性,只有求得演员与人物在意识与个性上的高度一致,才能达到演出上的神形兼备。剧本人物个性主要是通过语言(台词)来反映的,这就要求演员对每句台词作出认真的阅读思考,从而深刻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找准符合人物个性的语气、语调、话音和语速,并以此做出相应的动作与神态。因此说,研读不仅是为了记忆,更是为了理解找到人物的个性,同时又会更有利于台词的记忆。
七.看清推动情节发展的事件,分析情感流露的层次,把剧情逐渐推向高潮。事件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更使剧情逐步走向高潮,演员必须在剧本中准确找到事件,并将事件排序,确定在每个事件中情感流露的强弱程度,使自己的表演显得起伏跌宕、层次分明。同时通过事件的排序,更能系统地理顺记忆的思路,减轻机械的死记硬背,增强对剧本的记忆。
八.看清剧本,读懂人物,分析主题的现实意义,回归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形,使演员更贴近观众。文艺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娱乐观众,要达此目的,首先要看演员的表演能否被观众接受、认可。因此,演员在完成整个人物造型设定后,要回头看看与生活比比,自己所流露的思想情感及表述形态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还有多少距离,还能从现实生活中吸收多少来加以弥补,通过这一对比与补给,会使表演更丰富,人物更丰满。
最后,为了使演员能更好地阅读剧本,更准确地把握人物。赘言演员应该注意的三个误区:一是只重自己的台词,使记忆思维缺乏连贯性;二是等导演分析解读,死记硬背,使表演始终游离于人物之外,难以进入角色;三是平时不读不记不思考,全指望排练,结果是拿着剧本排戏,既要顾台词,又要顾动作,结果是驼背仰睡,两头不实。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顺利实现演员——角色——人物的切换,读好剧本当是第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