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作品演唱的语言魅力

2011-11-17丁跃坚

剧影月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方言声乐歌唱

■丁跃坚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歌唱,所谓“言之不足而咏歌之”,就是以歌唱补充语言之不足。歌唱以优美的旋律结合生动的语言,通过歌唱来表达真挚的情感、以尽其言而达其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所讲过的“歌词是音乐的配偶”,就形象地说明了二者间的密切关系。歌唱语言是歌唱艺术的基础,语言是千姿百态的,它会产生出丰富多样的美感,而这在中国作品的演唱中更为明显。

下面笔者从中国作品演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文学性、情感表达、准确性等方面探究一下歌唱语言的魅力,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探讨一下中国声乐作品在演唱中的语言方言化问题。

一.重要性: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一切民族的声乐艺术,开初总是起源于人们生活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中国的各民族更不例外。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及元曲小令是各个历史时期歌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都是从民歌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早在公元1324年我国有了第一部作为歌唱标准的《中原音韵》,这说明我国的民族声乐早在那个时期,对于演唱中如何更准确掌握民族语言的特点,已经产生了较有系统的理论了。

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中,不论歌手使用的是“南话北语”还是“民族方言”,每个字音都包含着字母,韵母与复合韵母组成的因素,每个字音本身又具有抑扬高低各不同的声调,所谓“四声不可不分,平仄不可不调”,这种声、韵、调的特点,使得我们民族语言产生了非常自然而丰富的音乐性与美的特质。因此,语言是声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作品演唱的基础。

二.丰富的文学性

歌唱的语言是作者自由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歌词是音乐形象和文学形象的载体,优秀的歌词是诗化的艺术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歌词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歌词具有可唱、入歌的特色,又能充分表现出诗歌语言内在的音韵美,即主要表现为音韵的和谐和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美感,且四声韵律搭配合理,朗朗上口,韵尾能以意逢韵,以韵达意。其次表现在:歌词还具有内在的内容美。歌词往往内涵深刻,形象生动、鲜活,语言简练、质朴、使人富于想象,使欣赏者看“景”生情,触“景”生思,产生联想。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意境、意蕴以及主题等都要靠词汇连接来实现。歌词中的文学语言虽不像音乐那样含有直接的表情因素,但经过词作者艺术性地加工润色,就赋予了表情因素。正如法国解构主义集大成者巴特形象描绘的那样:“言语是蕴涵、效应、反响、迂回曲折的巨大光晕,词再也不是像简单的机械一样虚幻地被理解,它们像发射、爆破、震荡、庞大的机器、浓厚的气味一样喷发出来。”??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丰富的文学性做积淀,一首歌曲才能够深入人心、流传广泛以致经久不衰。

三、情感表达

声乐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声乐的情感体现,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声乐技巧,但却缺乏情感的生动表达,只知唱词,而不知或者不善唱情,歌唱就失去了灵魂。要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就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更主要的就是对歌词语言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因此,要进行情感表达,必须要对歌词语言做深入的分析理解。

首先要对词意进行挖掘。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一般是从歌曲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到歌曲整体的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有了理解才能有所感受,有了感受才能有感而唱。例如《阳关三叠》这首古曲,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谱写成的一首琴歌。这首琴歌是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歌。清晨细雨蒙蒙,春色杨柳青青,景色的点染更增添了依依惜别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游人留恋的祝愿、关怀、嘱托之情尽心倾注而出。这首诗在谱曲时,作者为了加深感情的抒发,除增加一些词句外,又使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通过对词意的深刻理解,再借助设身处地地想象,这样,在演唱时才能达到情真意切的感人效果。

其次,在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要注意准确掌握感情的基调。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情感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情感基调是作品情感表现的总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种整体综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题表现所需要的,准确把握情感基调,歌曲主题才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揭示。另外,还要善于设身处地地进入规定的情景和角色中去。例如在演唱《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时,有许多歌唱者不能体会到大山里的女人对自由的一种渴望,但为了进入角色中去,在演唱时可以通过想象,或对文学作品或电影戏剧中类似的情景进行联想,从而弥补经历和感情上的空白,在演唱时达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境地。

再次,还要注意感情的细微变化。掌握了一首歌曲的基本情调,可以说是掌握了歌曲感情的“主旋律”,然后要丰富它的表现力,还必须注重感情的细微变化,不放松对歌曲一字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这样,不仅不影响整体的体现,而且还能起到发挥深化主题的作用。歌唱者的每句行腔都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要用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其感情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演唱时要在感情上做到有轻有重、有浓有淡、有起有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揭示和表现作品的内容。

四.高度的准确性

歌唱语言所具有的高度的准确性这一特征,包含字与腔的完美结合,并和声、情、味三者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歌唱艺术。基于歌唱语言的这些艺术特性和运动规律,便产生了“字正腔圆”这一歌唱艺术的重要艺术标准。歌唱艺术中,字音的准确、清晰与声腔的纯净、圆润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歌唱中的不同字音产生于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我国民族语言中,不同字音的发音,是由唇、齿、牙、舌、喉等不同的五音变化和开、齐、撮、合等口腔的不同四呼形态,以及抵腭、穿鼻等不同的收音、归韵方法所形成的。这些不同的五音、四呼、收音、归韵的形态和方法,不但能够准确地产生不同含义的字音,而且也会因不同共鸣腔的调节和变化而产生不同声音色彩的共鸣音响,发出各种优美、动听、纯净、圆润的声腔来。因此,可以说字正腔必圆。歌唱艺术中所要求的字正,就是字音的咬字、吐字以及字头、字腹、字尾的出字、收音等必须符合歌唱语言咬字、发音的客观规律和歌唱的艺术要求。由此可见,中国作品演唱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以上四点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而来,另外,通过笔者多年的学习及教学积累,试图对声乐语言方言化的问题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2)反复性与持续性。东北方言词汇的重叠形式除了具有在量上的变化之外,还有反复性与持续性的语法意义。例如:

(一)富有特色的语言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性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特点,甚至更多民族的语言互不相痛。中国有95%的人使用汉语文字,而这十几亿人口中,又分别使用着八大方言。如:北方方言、吴方言、闽南方言等。就算是同一方言,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吴方言中,上海话和无锡话南京话就大不一样。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偏远地带,翻一座山隔几十里就换一种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其实方言是民间生活、思想最朴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国很对地方的特色民歌就是用方言来演唱的,各个地方的方言歌曲也形象生动的反映着各个地区百姓丰富多彩的特色生活。这些从我们每一年的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能清晰的看出各自之间的特色与差异。

在我们平时的声乐学习中,很多老师也都强调过歌唱时要做到“字正腔圆”,但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咬字嚼字的问题,那是跟我们语言的方言话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国北方地区的语言比较贴近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北方地区的学生在歌唱时做到“字正腔圆”要相对容易些。而在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中,语言不规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由于方言话问题南方很多学生平舌音和翘舌音一般不能区分,鼻音和非鼻音不好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好区分,也有很多人不会使用二话音,四个声调的把握不够准确等等。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多听广播,多听录音,从播音员标准的讲话中,学习正确的发生方法,以改变自己不规范的演唱语言,学会用标准的发音方法来演唱各种作品。

(二)发声训练与语言的结合

音乐与语言相结合时声音艺术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确定了声乐的发音训练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结构甚为复杂,都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而每一个音节又绝大多数是数个独特的音素构成。我国各地方言的声母与韵母的发声与普通话的声母与韵母不尽相同,为了帮助方言地区的人们掌握好普通话的发音,特将最常见、不易分清的几组声母和韵母进行归类,通过歌唱训练加以辩证。

2.塞擦音和擦音的区别

4.前鼻韵与后鼻韵的区别

通过以上对中国作品歌唱语言进行几个侧面的讨论,更可以看出语言在中国作品演唱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歌唱艺术的技巧掌握,还是感情表达、艺术表现、风格的形成、艺术形象的雕琢和塑造等,都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富艺术特性的语言艺术之上,歌唱艺术如果脱离了歌唱语言的艺术特性,那么歌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歌唱语言的魅力:细腻深沉、精雕细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浩荡震撼。因此,不少人提议,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应多采用方言和本民族语言去演绎中国作品,注重掌握“民间语言”的规律特点,掌握相对应民族语言的语调、语气等,这样不但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内容,而且能更加完美地表现民歌的地方色彩和独到的风格韵味,只有这样,我们唱出的歌才会使人感到亲切真挚,朴实而动听,才会得到各民族同胞们的认可和欢迎,才会具有中国特色作品演唱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刘文昌《论歌唱语言的艺术特性》,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4期

曹新华《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的重要性》,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5期

邹以珍《浅谈声乐演唱中语言的情感体现》,载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王海峰《歌唱语言的文学性》,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第27卷第5期

王玫、田丁《浅谈声乐艺术中的歌唱语言》,载于《西方大学学报》1997年第3、4期

傅国庆《歌唱语言的艺术美与表现技巧》,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方言声乐歌唱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