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11-17沈玥
■沈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相对应而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可以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现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几种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形式在历史某一阶段曾经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俗文化,较之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往往更加贴近民众心理,最能表达民众身心意愿、最真切反映民众生活的印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非物质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已经逐渐衰退,像南京白局、扬州清曲等不少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已濒临消亡,日渐式微,亟需进行保护,而图书馆这一作为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与传播的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论具有怎样特殊的内在规律性与外部形态,它的内核本质即是文化。图书馆的文化职能在于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这种文化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贯穿于图书馆所有工作环节,是图书馆生存定义与持续发展的本质。
早在1974年国际图联就明确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进行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人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另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各缔约国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为使公众了解这种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根据本约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应面向公众,尤其是面向青年开展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的计划,并提供各种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作为社会教育中心的图书馆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因发挥其重要作用。2005年国务院《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说是政府交给图书馆的任务,是图书馆的责任。
二.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1)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2006年6月,浙江图书馆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主讲;2008年10月,南京图书馆请来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艺术总监郭俊先生,为广大南京市民介绍了南京云锦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南京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江苏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讲座,请来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一些专家,为市民讲述了江苏大遗址保护、江苏建筑遗产及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讲座,使更多的市民了解、走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在民间更好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和特色数据库。
一些公共图书馆建立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网站,例如成都图书馆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图书馆的实际,还可以加强与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联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将文字、图片、影音等资料数字化保存,建立特色数据库。由于非物质文化知识通常经过口传心授,现场操作传播,如南京白局、无锡惠山泥人等,它具有叙事场景重现和传播个体的零散性、模糊性等特征。图书馆可以利用摄影、摄像等手段,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如2009年,南京图书馆组织拍摄了20集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片中用大量的视频资料介绍了江苏省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历史、特征和现状,上交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网民可以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点播,各地分中心也可以通过卫星下载播放方式收看。这种数字资源收集方式对于那些濒临灭绝的珍惜民间艺术成果的保护和传承起到而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申报提供文献资料。
地方文献是对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记录,是该地区社会历史沿革的原始记录和历史见证。我国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曾说:“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之宝藏。”凡涉及地方文化的一切文献载体、形式都应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内容。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艺如民间工艺、传统习俗、表演艺术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大都有详实的记载。因此,一定意义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是地方文献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申报过程中,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谱系必须以详实的地方文献作为辅助,讨论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理应有图书馆人员的共同参与,探讨论证。惟其如此,有了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实证方面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工作才会进行得更加周详、便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申报项目文本附件、音像资料、数字化多媒体与一些实物等,都可作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加以收藏。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力度,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的工作中,同时也能据此搜集一批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研究价值更高的地方文献,以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延伸与发展。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现代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此项工作,对扩大、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J].图书馆建设,2005(6)
[3]胡梅珍,王立平.也是我们的职责———谈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图书馆建设,2006(5)
[4]宋妙玲.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学刊2008(1)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6]于荣全.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
猜你喜欢
——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