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动放映促繁荣市场运作激活力——从江苏吴江“十镇联映”谈“2131工程”的推进

2011-11-17朱晓红

剧影月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吴江乡镇农村

■朱晓红

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意见》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提到了十分重要的高度。再一次强调了农村电影工作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愚昧迷信和腐朽思想的蔓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贯彻、执行中央精神的过程中,江苏省吴江市进一步认识到电影放映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本市电影放映的特点和现状,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条“十镇联映”的道路。经过多年的运作,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繁荣了吴江农村的电影放映,激活了放映市场,满足了农民看电影的文化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直面现状:农民看电影十分困难

和全国的大部分地方一样,吴江也有过红红火火的“电影年代”。1990年代,全市每年电影放映近万场。当时,23个乡镇,镇镇都有影剧院和流动放映队。丝绸重镇的盛泽影剧院,在国内的乡镇级影院中十分有名,年营业额一度超过百万元。看电影成了吴江农民不可或缺而又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一。当时,全市有35㎜胶片电影座机46台,16㎜流动胶片放映机23台,电影放映员70余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活动日趋多样,各种文化方式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对电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电影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农民的视线和生活。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看电影是免费的,几十年的习惯,已形成了农民免费看电影的意识。过去,农村放电影的经费,来源于农业人口人均0.2元列入农民负担的提留部分,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后,这笔钱没有了。而市、县、镇(乡)三级政府没有专门用于农村电影放映的财政预算经费。这样,没有了“血液”输送,电影放映必然陷入“贫血”的低谷,农村出现了看电影难的窘况。2002年,吴江电影系统不得不进行改制。当时全市乡镇已由23个合并成10个,其中大部分乡镇的电影院在改制后卖给了个人或集体。从2002年到2005年的4年中,乡镇影院基本属于自生自灭状态,影院或改成他用,或名存实亡,或拆了卖了,或成空院危房。以原来23个乡镇的影院来算,危房的乡镇3个:梅堰、横扇和黎里;被拆掉或卖掉的7个:桃源、青云、莘塔、坛丘、庙港、八坼和铜罗;有影院的13个:菀坪、同里、盛泽、松陵、平望、七都、八都、南麻、金家坝、北厍、屯村、芦墟和震泽。

电影市场的萎缩,使还在维持营业的几个影院,陷入了不良循环,片源少,设备旧,收费难,有时连水电费都交不起。影院转制后,生存成为头等大事,好多乡镇的影院进行了招标,一些影院承包给了不懂电影、对电影没有感情的人,于是,为了生存便以低级的歌舞来吸引观众。圈内人士说,一个乡镇影院要生存,每年起码搞20场歌舞,全市以13个营业影院来算,一年起码有260场低级歌舞充塞着吴江农村,这对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收入偏低,放映员也在慢慢流失,放映队伍由70多人减少到20人。农村的流动放映更是零星而为,一年不足百场。到2005年初,吴江农村的电影放映网络跟全国绝大多数县市一样,基本属于半瘫痪状态。

二.创新举措:“十镇联映”启动农村电影市场

2005年起,中央连续出台几个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2005年4月27日,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启动仪式在吴江的平望镇举行,同时平望也成为全国数字电影试点基地。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再次成为吴江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重点。

2006年初,文化和宣传部门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到目前吴江还有放映队14支,放映员20多人,愿意购买和租赁数码放映机的有10个队。经多次发动、协调和研究,2006年4月,吴江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下发了《关于举办吴江市首届“十镇联映”百村千场电影放映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本着“政府倡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的原则,举办首届“十镇联映”活动。首届放映各镇以集中放映和分散放映两种方式将千场电影送到全市农村。集中放映是免费送电影,由政府组织10支放映队(全部是数码放映机)到各个镇的10个村,在同一晚同时放映。分散放映是各镇电影队通过多种方式、走市场化道路进行有偿放映,每个电影队全年不少于100场,完成放映任务的,通过年终考核给予奖励。这样,集中加分散放映,全年10个镇就有1100场电影。按“2131工程”的要求,吴江250个村全年要放3000场。吴江在“十镇联映”的启动年,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标。第二年再次提高考核要求,按各镇的行政村数量来落实任务,每村每年12场。

三.激活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参与

在吴江,每场数字电影的成本为250元。具体成本如下:每场租机费90元,每场片租为10元,每场运输费和人工费150元。以吴江3000场计,全年需要经费75万元。

吴江是如何解决这此经费呢?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单位的参与来解决。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块:协作单位支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补助。

协作单位支持。在组织实施“联映”前,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就协调了许多部门和单位,使市委农办、教育局、司法局、安监局、国土局、农林局、水产局、卫生局、计生委、科技局、科协和供电局12个单位成为了首届“联映”的协办单位。“联映”中为各部门放映科教片,宣传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使“联映”成为既送电影又送知识的民心工程。协办单位则分别给予一定的宣传费。

市场运作。“联动”活动得到了一些单位的冠名赞助,放映队则每场给赞助单位放映5至8分钟的宣传片。同时,放映队在完成全年免费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度的有偿放映。

政府补助。2008年前,政府年终通过考核,以奖代补拿出一定的补助经费。平时,在放映活动中做到规范管理,每队每次放映都进行记录,要有村长和放映员的双方签字才认可,年终对场数和服务质量进行考核和奖励。放映过程中,市文广局进行不定期的抽查。2008年起,为了进一步提高放映员的积极性,吴江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下乡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由市电影放映工作者协会和各镇(区)文化服务中心按照‘2131工程’要求实施,标准为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放映一场电影,市、镇(区)两级财政各给予补助100元。”自此,“2131工程”费用中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缺口部分走市场化道路补足。其实全市放映队放映的数量要超过2131工程的要求,超过部分政府不给予补助,走市场化道路,作为放映员的增收。由于放映市场的繁荣,目前,吴江市电影放映协会已有14支放映队。从2007年至今,年年超额完成“2131工程”的放映要求。

在“2131工程”的启动阶段,“政府扶持”必须先行一步。虽然业内人士已形成了共识,解决农村电影低迷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其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一个完善的电影市场,现有的运作模式、放映模式和农村观众群使其无法完全按照产业的运作方式来进行,因此在启动阶段,作为公益事业的农村电影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倡导。

四.发展思考:加强管理,健全新的机制

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农村电影事业要进一步发展,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摸索,不断地进行理论探求,不断地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文化工作。在管理、机制和理论上,要进一步地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电影的倾斜,在资金上要加强投入,在管理上要细化考核。送电影作为农村公益事业之一,目前“2131工程”推广还离不开政府“母体”的供血。政府各级部门要专门列支农村电影放映的财政预算经费。要使电影工作成为政府行为,使农村电影放映纳入镇、村责任目标考核。

二是农村放映队伍需要相关组织来管理。电影放映队要纳入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要不断提高放映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要营造农民看电影的良好氛围。要解决气候的制约因素,有条件的考虑配置电影放映篷。

三是“2131工程”和数码放映机的管理要有统一机制来规范。作为一个新的科技产品,数码电影目前在运作方式上多头管理,在技术支撑上力量不足,在放映成本上收费太高,在灌录手段上不太方便(只有省城才有卫星接收和灌录设备)。放映机商的无序竞争给正在培育之中的农村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范。

总之,农村电影放映还要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不断地提升实践经验,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地注入理性思考,使其成为具有指导性的、普遍意义的创新理论,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提供支撑。

吴江“十镇联映”的实践给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推进“2131工程”探索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必须走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道路,走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的道路,走边投入、边收益、边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吴江乡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赞家乡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