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如何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实现通识教育

2011-11-17罗金燕

剧影月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艺术

■罗金燕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如何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实现通识教育

■罗金燕

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是1800年前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就是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今天,我想借用古人的这句话,谈谈我们是如何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的。

一.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校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简明的说就是培养国际通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我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活动就是全部围绕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国际通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中的独特功能。

二.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中贯穿育人价值,实现通识教育。

我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点开设艺术欣赏类课程为中心,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例如,中外名曲欣赏等课程。

第二,辅助开设艺术技巧通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感受艺术创作表演的情感表达。例如《钢琴基础》、《小提琴基础》。

第三,开设艺术欣赏与艺术技巧相结合的课程,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艺术的通识教育,例如,《中外声乐作品欣赏与实践》课程。

我校在实行以艺术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中严格执行学分制,即本科生必须获取全校性选修或辅修4学分其中2个艺术学分的全校性限制性艺术通选课学分后方准予本科毕业的规定。极大的推动了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据公共教学部2009年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期间每年选修艺术类通选课的学生在五千人左右,为我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

我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按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及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以音乐、美术与舞蹈等学科门类组织课程进行教学,强调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优化课程门类。鼓励教师多开欣赏类的、综合类的、跨学科类的艺术课程(而不仅仅限于技法类),开设了音乐、美术、书法、语言艺术、舞蹈、摄影等近三十门艺术课程以及不定期举办艺术讲座等。

(二)在艺术课程的师资建设与管理中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

我校艺术课程的师资主要来源与音乐专业的专职教师及其整合校内团委等部门的艺术师资队伍,确立了艺术课程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公共艺术教学部积极响应教务部门规定,积极邀请我院教授、副教授开设通选课程,我院通选课任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高于学校规定的30%,(例如李于昆教授,王建平、张彬教授都积极开课)我们艺术教育注重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与互补资源共享。

公共艺术教学部联络协调教务处,对艺术教育通选课的教师开课申请以及负责教学过程包括南北两个校区的运作、考试与日常管理等,既负责全校艺术通选课的教学与管理任务,又要协调好教师的专业教学,两者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同时要注重调研学生对艺术课程的个性需求,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师以课程组形式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使艺术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教学环节中实现通识教育的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一种通材的教育;通才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二是指一种人格的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拓展学生视野,使其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问题、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公共艺术教育实行的就是一种非专业艺术教育,我们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区别于艺术专业教育,我们注重的就是通过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公共艺术课程的通识教育主要是落实在教学环节中。围绕我校本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加以配合,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其一就是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其二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第一,在艺术技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通识教育注重强调艺术技能背后的人的创造潜能,我们注重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去发展学生的勇敢自信,合作意识以及热爱艺术表达情感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用专业的艺术技能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传达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我们交给学生的是一种艺术技能的启蒙,这种启蒙可能会影响他热爱艺术欣赏艺术的生活态度,他很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完成艺术的终身教育。例如在《钢琴基础》《小提琴基础》及《歌唱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把专业技能与实践表演有机结合,学生十几节课虽然谈不上水平,小提琴也许音还有点不准,有些学生唱歌有些走音,但他们可以以小组配合的形式合作表演小合唱,可以四手、六手联弹弹钢琴小曲,小提琴仍可以齐奏为演唱同学伴奏。只要他们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投入到艺术二度的创作中这同样是一种艺术创造,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生命力的所在。如果说专业艺术强调更多的专业技术,那么艺术教育同样强调专业技巧只不过实现在通识教育中,也就是注重大众教育,艺术教育更强调艺术技能背后的人的创造潜能,人格教育的开发。有些专业学生在表演上有很多顾虑技术的要求,对非专业学生我们开发的是情感表达,所以技巧课程深是受学生喜爱,也是音乐欣赏课程是不能完全取代的。根据我们2009年—2010年上学期对公共课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见图)乐器之王钢琴是大学生非常想往和喜欢的乐器学习钢琴作为一技之长对学生的就业乃至一生的益处被大学生普遍认同。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本学期围绕大学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举办了“春华秋实”——首届艺术通选课与实践教学展演,以艺术通选课班级为单位,让学生从课堂教学迁移到音乐表演专业的小剧场,让同学在舞台上展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补充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强化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是搞一场演出,所以不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排练,而是通过班际间的交流展演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的大胆展示培养他们勇敢自信、体验艺术真实情感的抒发、给学生一次表达音乐的平台。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在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贯穿通识教育注重育人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校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创造性是艺术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艺术能够造就创新型人格,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功能和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在参与表演、评价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乐趣,最终获得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我校艺术课程设置的主干课程是艺术鉴赏,艺术教育的内容以审美感悟为核心。通过以艺术欣赏课程中的丰富的人类文化景观(艺术活动等隐性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艺术欣赏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赋予学生发挥其艺术潜能的广阔空间。因此,在艺术欣赏课程的通识教育中,第一,我们寻求尝试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及表现欲望,我们采取两个方案一个是定期采取迁移课堂教学带学生进入剧场观摩专业学生的现场表演及互动的学习方式;紧扣教学目标带学生进入剧场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化方式自由感知、探求互动、表现、评论、创造的机会,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第二:我们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如我们在欣赏课《中外歌剧音乐剧欣赏》课中,改变学生坐在课室里听或看老师选择的音乐,而是鼓励学生利用数字音乐互连网,以小组为单位欣赏、讨论、参与歌剧咏叹调的学唱与表演的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不认识五线谱,或不会弹琴,但他可以是一位很好的听众,当他听到优美的音乐能够感恩生活,当他听到悲伤的乐曲能够留下伤感的泪水,这就是音乐对人的感化,也是我们对音乐的感悟。

四.公共艺术教育与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化对人的感性的呼唤,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都显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二)挑战: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艺术学院的建立,面对高校教育大众化的现状,我校艺术教育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1.原有教学模式与现在学生需求发生变化的问题;

2.师资工作量超时的问题;

3.在欣赏课程中需要打开封闭状态希望艺术能与文学,艺术与科学能更有机的融入通识教育中。

我们力争经过几年时间,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深化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以上是我简要归纳我们遇到的问题及相应措施,我们今后还会对美术舞蹈的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专题研讨,我们想通过这个研讨会和在座的艺术教育专家交流探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新动态接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沿。迎接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使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艺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纸的艺术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