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育
2011-11-17王晓宏
■王晓宏
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备一定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音乐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教学敏锐驾驭的一种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长期的、连续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阶段,学生接触教学实践环节的机会非常少,只有为期很短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即使在教育实习期间,他们也只是“实习”教师,这就使得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带有某种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主要是因为在高校音乐教育阶段,学生很少参与教学专业活动,即便有一点教学活动,也只局限于某些技能、技巧层面的内容,这些导致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课堂教学。因此,改革高校音乐教育,培育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一.高校音乐专业培育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意义
1.实现高校音乐教育自身职能的需要。高校音乐专业的职能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师资,让他们能胜任将来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能灵活、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种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复杂情境,有人将这一情境总结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1]教师要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情境,要想灵活、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迅速感知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技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教学实践能力是高校音乐专业的职能需要。
2.实现学生自身教学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成长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2]教师的教学成长包括学校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是长期、连续的过程。其中,在校学习期间的职前培养是基础。有研究证明,一个人第一年教学的情况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因此,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育,不仅是提高他们任教初期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有效地进行角色认同、角色转化,确立职业理想、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加速自身教学成长的需要。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育策略
1.改革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仅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及部分实习课程的教学。这种课程“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枯燥,长期禁锢着教师教育的效果,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制约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3)。其中教育学、心理学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的普遍的、共同性问题,不能够为音乐教育的个性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与方法。这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只会唱、弹,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不懂中小学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至很长时间不能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及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不断修订完善的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越发显得迫切。
(1)加大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由普通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音乐教育课程组成。普通专业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对拓宽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完整,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和声、曲式、音乐史、作曲、欣赏、合唱指挥、舞蹈等,但大多各自为政,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性和表演性,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专业课程应强调学科的综合化;在这三块课程结构中,目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明显弱化,课程门类少、时数小。而国外,此类课程门类多、分得细,始终与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密切联系。如德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史、教学大纲、音乐教学法、教案设计、电化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的特殊性(歌曲教学法、听音教学法、即兴创作教学法等)、音乐教学实习,几乎涉及到音乐教学的所有环节和手段。(4)
(2)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理论的教学中,目前采取的仍是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形式。由于学生没有或极少接触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情境,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对所学内容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导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离。到真正走上讲台时往往不知所措,我们认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理论课程可以按 “教育见习——理论讲授——微格教学——教学反思——教育实习”的模式进行,这样能使学生在进行理论课学习之前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为学习理论奠定基础,在学习理论后进行微格教学,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模拟教学,亲身实践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改革教育实习,加强职前培训。教师的教学成长包括学校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其中在校学习期间的职前培养是基础。1992年英国教育大臣克拉克宣布80%的职前教育应放在中小学进行;美国早在1989年的全美教师联合会上提出要把教师教育渗透到真实的教育情境和过程中。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自90年代以来也加强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将职前教师教育的60%课程安排在中小学进行。他们的实践课程计划完整包括了对课程结构,教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以及对实习教师的评价等多方面要求。
我国高校的职前培养只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些枯燥的、单纯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为期很短的音乐教育实习。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时间约为两个月。内容基本是先听课,再试讲,课余时间排练一些节目,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总结,最后由实习学校和实习带队教师评定出实习成绩。要求不高,管理不严,教育实习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学校对待教育实习甚至是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也是越来越多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实习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延长实习时间。德国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后,都必须去相应的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实习。我国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外(我们认为至少要为期一学期),还要在前三年安排更多的见习,让他们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并在每一次见习后写出见习报告为后续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奠定基础。(2)丰富实习内容。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听课、试讲外,更多地要接触课堂,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中小学音乐课的课程结构、发展动态等。(3)严格实习考试。针对学生的实习考试,我们认为应该成立专门的考试小组,对学生的课堂实习进行打分。实习结束后,要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并请校外专家老师进行评分。如果课堂实习考试和实习报告不合格者将不能毕业。通过教育实习的改革,让学生在思想上对教育实习更为重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名副其实达到实习目的。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灵活机敏地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情况和条件变化时,又善于及时地更换认识问题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孤立性和行为上的主观性。同时,良好的独立思考可以使人的认识更深刻,避免表面性。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越能尽快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具有敏捷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面对、有效引导,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音乐专业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预见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能力的培育打好基础。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 “具有从事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和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教育能力的人”(5)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才能有效地服务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并加速学生自身的专业成长。
1.陈桂生.漫话“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59—60.
2.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553.
3.张建平.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培育与高师教育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8.(7)87.
4.梁峻岭.中德师范音乐教育的对比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7.(5).53——55.
5.曹理,何工.音乐学习和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