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新疆乌苏农村发展

2011-11-16白凤莉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8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改革开放

【摘 要】从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乌苏市作为新疆的县级市,拥有21.5万人口,其中有14万农村人口,农业生产仍然是基础产业,“三农”问题是当前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农村三十多年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使新疆乌苏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新疆乌苏 农村发展

一、三十多年来乌苏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新疆乌苏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标,在自治区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乌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1253吨提高到2007年的109293吨。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产业化引导基金在种植结构调整、养殖基地建设及企业直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家,带动基地面积94.5万亩,带动农牧民增收12.3亿元。培育了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的全疆乃至西北最大的淀粉企业及年生产能力10万吨蕃茄制品加工企业,促成全疆最大的番茄种植加工基地的形成。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农户+基地+企业” 格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到62个,农村经纪人达173人。四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932.94万元提高到2007年207572万元。

2.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采取多渠道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仅2007年编制完成19个乡(场)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9个行政村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简易控制性规划。狠抓“五清、五改”工作,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3.8亿元,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7025.09万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

3.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

乌苏市是个农业大市,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全年总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47.74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98.33万亩,粮经比例由2006年的18:82调整为16:84。

4.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161元提高到2007年的6167元;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全市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数9.27万人,参合率92%。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和96%。

5.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新疆乌苏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改革三十多年,乌苏市象全国的其它农村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目前,乌苏市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又以棉花种植为主,2007年全市总播种面积98.33万亩,棉花面积62.8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9%。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以及其优质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这种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生产和销售更多地依赖市场的供求,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应对突发气候变化如冰冻、低温、冰雹等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2.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和收入增幅缓慢

虽然乌苏市农牧民人均收入目前已达6167元,但从农牧民收入结构来看,农业仍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农产业收入仅为308元,只占4.99%,依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众多的因素中,我认为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农村剩余劳动力激增,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从而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3.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招工难”问题较为突出,集中反映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5.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弱化

随着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也使许多村成为“空壳村”,办公场所、经费无法保证,为民服务的能力受到了现实条件的制约。同时,一些村干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

三、加快新疆乌苏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1.加快农业集约规模经营的土地资源配置,为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

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宗族势力和地方恶势力操纵选举,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三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及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3.多种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使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目的。要不断探索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渠道。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乌苏市制定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健全“三农”服务体系,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优先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逐步把乡镇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投资的范围。要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要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金融和科技支持。建立健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技推广等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与农民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乌苏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乌苏市统计局统计公报,2008年3月

[2]《乌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乌苏县统计局,1994年11月。

[3]《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杨春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0

作者简介:白凤莉,女,汉族,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生,高级讲师,中共乌苏市委党校副校长。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连接农村,面向城镇大型公益化APP开发基础分析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农村发展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