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
2011-11-16张耀忠潘仁华
张耀忠,潘仁华
(1.常德市林业局,湖南 常德 415000; 2.常德华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湖南 常德 415000)
尖吻蝮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
张耀忠1,潘仁华2
(1.常德市林业局,湖南 常德 415000; 2.常德华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湖南 常德 415000)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尖吻蝮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包括蛇场建设、饲养密度、饲料、幼蛇的饲养与越冬、成蛇的饲养与越冬等。研究表明:温度、湿度、通气性、安全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条件控制是尖吻蝮规模化生态繁养以达到防病、顺利过夏和越冬、健康生长目的的重要条件;种蛇独养是确保产卵质量、扩大子代种群数量的重要方法;幼体泽蛙是尖吻蝮幼蛇无以替代的开口食物;幼蛇的饲养与越冬技术是尖吻蝮人工生态繁养成功的关键环节。幼蛇的饲养成功和幼体泽蛙饲料的开发为尖吻蝮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展示了广阔前景。
尖吻蝮;规模化;生态繁养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又名五步蛇、蕲蛇[1],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科,尖吻蝮属的动物[2]。尖吻蝮主要分布于我国,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台湾等省市[3]。尖吻蝮属剧毒蛇,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对维护生态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多年来因大量非法捕杀、栖息生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因此,着力攻克尖吻蝮人工繁养的技术难题,争取早日做到以人工培育资源替代野生资源,降低对野生资源的利用压力,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拯救尖吻蝮、扼制种群数量下降的必然选择[4-6]。有关尖吻蝮的人工繁养方面的报道较多[7-10],但对从蛇到蛇、从卵到卵的人工生态繁养综合技术方面的研究未见有系统地报道,尤其是在幼蛇和成蛇饲养条件的控制、种蛇独养、饲料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未见有较为详细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于2002年开始,历经9年,从生态繁养和规模化的角度,对尖吻蝮从蛇到蛇、从卵到卵的全过程繁养进行了全面地试验研究。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常德华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该基地位于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占地2hm2(2010年新扩1hm2),周围为农田和旱地,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空气清新,环境较安静。饲料基地位于鼎城区韩公渡镇,占地0.4hm2。基地区域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秋寒、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mm。
2 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选择健康、蛇龄已达3~5年、体重在0.5~1kg左右的本地野生个体做种蛇。2007—2008年饲养的本地野生种蛇产卵孵化的幼蛇(子一代),到2010—2011年已具备生殖能力,选择健壮无病的雌蛇作为子一代雌种蛇。从湖北襄樊等外省地区引进雄蛇用于配种。
2002年建种蛇繁养室4栋160间800m2(每间5m2);2010年修建商品蛇规模化饲养室400间(每间0.8m2);2010年修建幼蛇无冬眠饲养室1栋50m2;2010年建设泽蛙人工生态养殖饲料基地0.4hm2。购买电子秤用于蛇称重。
2.2方法
2.2.1 蛇场的设计与建设 场地选择在排水通畅、夏天遮荫温控效果较好的地段。蛇场建设要满足以下条件:室内地面温度控制在30℃以下;空气湿度60%~70%;通风良好;繁养室之间相互独立;无直射阳光;蛇不会外逃;给食安全、操作方便。所建种蛇场(包括子一代种)和商品蛇场(子二代蛇场)均须达到上述要求。蛇场建成后每天记录温度、湿度等情况。
2.2.2 繁养室内的布置与消毒 在室内黄泥土上铺一层1cm大小的小碎石,以保持室内干净、地面干燥、空气湿度适宜。在蛇放入室内前,用火枪对室内全面高温消毒;蛇入室之后要及时清理垃圾、粪便,并用熟石灰粉撒在粪便处以净化消毒。盛水器要放在偏低处。
2.2.3 种蛇的饲养密度 种蛇饲养密度的大小不仅影响种蛇的健康生长,更重要的是影响产卵的质量。设计用10个繁养室饲养不同密度的野生种蛇,每室从1~10条递增,具体设计见表1。在两个繁养室安装摄像头观察记录种蛇的行为、交配、捕食及产卵情况。用4个繁养室选择4条子一代种蛇独养(放1条雄蛇配种),观察记录相关情况。
表1 尖吻蝮种蛇饲养密度Tab 1 TherearingdensityofD.acutus繁养室编号种蛇数(条)繁养室编号种蛇数(条)W11W66W22W77W33W88W44W99W55W1010
2.2.4 蛇卵的孵化 记录每个繁养室所产未损坏的卵。选择正常卵在自然室温下孵化。准备好无毒泡沫箱,在箱中放入5cm厚的细砂,细砂含水量以手捏不出水为宜。将蛇卵均匀放在细砂上,在泡沫箱上用湿纱布覆盖,并盖上箱盖,确保箱内湿度在70%~90%,蛇卵不出现干瘪现象。
2.2.5 饲料准备 尖吻蝮无论是成蛇还是幼蛇,所用饲料均为活体。要根据尖吻蝮不同生长时期对食物的不同要求准备不同品种和大小的活体饲料。成蛇活体饲料备有大(小)白鼠、青蛙、小鸡、小鸭;幼蛇活体饲料备有幼体泽蛙、小型蛙类、小白鼠、昆虫、小型鱼类。观察记录成蛇与幼蛇对食物品种及大小的选择特性。
选择菜、泽蛙生态养殖模式,建设了0.4hm2的泽蛙人工生态养殖基地。基地为菜垅、浅水沟排列。浅水沟用于泽蛙产卵、卵孵化。基地周围装有节能灯,用于引诱昆虫。定时投喂蚯蚓、苍蝇幼虫。记录泽蛙产卵时间、每对蛙产卵数、完成变态时间、变态成幼蛙数等情况。
2.2.6 幼蛇的饲养与越冬 根据温度、湿度、安全性以及通风要求,设计建设了专门的幼蛇恒温饲养室,特制了专用的饲养框床。
幼蛇在专用的恒温饲养室里保持温度27~28℃,湿度70%~80%。为提高幼蛇的质量和成活率,恒温室要一直保持到第二年4月,致使幼蛇在不冬眠的条件下健康生长,之后再转入繁养室。
幼蛇第1次蜕皮后,开口料十分关键。选择野外环境中的活体生态饲料幼体泽蛙、小型蛙类、昆虫(黄粉虫)、幼鼠、小型鱼类作开口料试验。随机选取10条幼蛇为1组,共8组,每2组为同一实验组。每天定时投喂1次饲料,连续投放10d,观察记录幼蛇开口觅食情况。试验设计见表2。
表2 尖吻蝮幼蛇开口饲料Tab 2 Themouth⁃openfoodforyoungsnake饲养框床编号开口料饲养框床编号开口料W10—1幼鼠W10—5黄粉虫W10—2W10—6W10—3幼体泽蛙,小型蛙类W10—7小型鱼类W10—4W10—8 注:W10代表10条尖吻蝮幼蛇;其它数字代表序号。
同时,对所有孵化出的幼蛇,每个月记录存活数并称重,至到第二年5月。由于冬季活体饲料有不足的情况,在确定开口料后,从第二年3月开始,对8组幼蛇连续2个月定时投足活体饲料,测定生长情况。
2.2.7 种蛇及商品蛇(子二代蛇)的饲养与越冬 尖吻蝮种蛇及商品蛇在活体饲料品种上没有区别,饲养方法也无明显差异,只要定时投喂大(小)白鼠即可,但商品蛇的投喂量可大一些。记录所用饲料的量,对种蛇和商品蛇定时称重。
种蛇要求自然越冬,商品蛇可进行无冬眠饲养,也可自然越冬。尖吻蝮越冬前要充分给食,以增加脂肪,贮备能量。尖吻蝮越冬要保持蛇室内温度在4℃以上。方法是在冬眠箱(有气孔)上覆盖编制袋,上盖含水量在40%左右的木材锯沫5cm厚,再盖些干稻草即可。要定时观察,实时浇撒清水,以保持室内湿度在50%左右。
3 结果与分析
3.1人工生态繁养蛇场的条件控制
9年来,没有发生尖吻蝮染病大量死亡的现象;夏天高热,成蛇(含种蛇)仍生长健壮、繁殖能力强。2010年,天干高热达2个月,连续高温37℃以上的天气达1个月,成蛇所处的环境温度变化不大且最高温度未过30℃,湿度在60%左右,且室内通气良好,尖吻蝮处于较佳饲养环境。所建蛇场满足了尖吻蝮饲养的条件控制,达到了顺利过夏、健康生长和控制疾病的目的。饲养期繁养室内地面最高温度与室外最高温度的比较情况见表3。
表3 尖吻蝮饲养期繁养室内(地面)最高温度与室外最高温度的比较情况Tab 3 Comparisonofthemaximumtemperaturebe⁃tweenindoorandoutdoor月份最高温度(℃)月份最高温度(℃)室内地面室外室内地面室外627 336 9929 337 9729 537 51020 527 9829 940 3
3.2种蛇的饲养密度
从10个繁养室饲养的种蛇产卵的情况看,W1、W2、W3、W4四个繁养室所产卵基本未损坏;其它繁养室所产卵损坏数量多。从录像资料看,尖吻蝮有护卵习性,且非常凶猛。由于饲养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相互攻击而使卵受损。另外4个繁养室独养的子一代种蛇未出现卵受损的情况。因此,种蛇以独养为宜,混养要确保每条有1.25m2空间范围。种蛇独养是确保蛇卵质量的重要方法。尖吻蝮种蛇不同饲养密度产卵情况见表4。
表4 尖吻蝮种蛇不同饲养密度产卵情况Tab 4 ThespawningstatusofD.acutusunderdifferentrearingdensity繁养室编号未损坏卵数(枚)繁养室编号未损坏卵数(枚)W122W617W246W741W363W823W485W924W520W1027
3.3尖吻蝮的产卵率和孵化率
尖吻蝮在8月中旬产卵。W1、W2、W3、W4四个繁养室所产卵数为216枚,平均每条产卵21.6枚。选择正常卵307枚进行孵化,共孵出幼蛇300条,蛇卵孵化率为97.7%。
3.4尖吻蝮的饲料
根据观察,尖吻蝮成蛇以捕食大(小)白鼠为主,蛙类为辅。刚孵化出的尖吻蝮幼蛇蜕皮后对幼体泽蛙主动捕食,捕食率为100%;对幼鼠、小型蛙类有咬死情况,但不进食;对昆虫、小型鱼类不捕食。尖吻蝮的捕食特点为震感刺激捕食,主动捕食的较少,这与其惰性生活特点有关。因此,尖吻蝮的饲料均为具有跳动或游走性的活体。尖吻蝮成蛇饲料多样化,主要为鼠、蛙。尖吻蝮幼蛇对活体饲料个体大小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刚孵出的幼蛇在蜕皮后的一段时间内,活体饲料个体大小应在幼蛇体重的10%以下,这样易于幼蛇进食。幼鼠、小型蛙类个体均较大,只咬而不食。幼体泽蛙重仅0.5~2g,是理想的天然饲料。
泽蛙每年产卵2~3次,每次200~400枚。 9—11月是幼体泽蛙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蛙类中个体最小的。菜、泽蛙人工生态种养模式简便易行,可为尖吻蝮幼蛇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泽蛙的人工生态养殖技术是提高尖吻蝮幼蛇成活率和实现尖吻蝮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的重要环节。
3.5幼蛇的饲养与越冬
尖吻蝮幼蛇开口饲料试验表明,由于幼体泽蛙的跳动性,其震感刺激了尖吻蝮幼蛇的捕食欲望,幼体泽蛙是尖吻蝮幼蛇的天然开口食物,这与野外调查的情况相一致。刚蜕皮的尖吻蝮幼蛇体重仅12g左右,幼体泽蛙具有震感刺激和易食的双重特性,因此,幼体泽蛙是尖吻蝮幼蛇无可替代的开口食物。前2个月每天定时投喂一定量的幼体泽蛙;随着幼蛇的长大,2个月后,可投放不同大小的泽蛙,3~5d定时投喂一次,且量要有所增加,直到第二年冬眠。
在无冬眠条件下,尖吻蝮幼蛇经过精心喂养,生长较快。连续2个月定时投足泽蛙,8组饲养框床的幼蛇增重明显:平均每条增重14.1g,平均每条增重率54.2%,月增重率27.1%;到5月中旬,尖吻蝮幼蛇平均每条重量达40.1g,是刚孵出时的3.3倍;最重的一组平均每条重量48.5g,是刚孵出时的4.0倍。尖吻蝮幼蛇生长情况见表5。
表5 尖吻蝮幼蛇生长情况Tab 5 Thegrowthstatusofyoungsnake饲养框床编号总重量(g)3月13日5月12日W10—1280449W10—2275485W10—3267430W10—4251374W10—5248417W10—6264371W10—7227288W10—8269395
在无冬眠条件下,尖吻蝮幼蛇具有较高的存活率。经过8个月的饲养,到第二年5月,尖吻蝮幼蛇存活率为51.3%。由于1—2月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幼体泽蛙缺少,食物供给不足,对存活有一定影响。尖吻蝮幼蛇存活情况见表6。
幼蛇的饲养与无冬眠越冬技术可大大提高幼蛇的成活率,促进快速生长。
表6 尖吻蝮幼蛇存活情况Tab 6 Thesurvivalstatusofyoungsnake2010—2011年月份存活数(条)2010—2011年月份存活数(条)930021751029231621127341571225551541214
3.6成蛇的饲养与越冬
成蛇饲养简单方便,但要考虑安全性。
试验表明,尖吻蝮成蛇越冬要把握三个条件:一是越冬前要充分给食,让成蛇充分贮存能量;二是确保温度不低于4℃;三是要保持成蛇室内合理的湿度,达到50%左右即可。遵循这三条原则,成蛇越冬死亡率很低,开春后生长良好。
4 结论与讨论
(1) 温度、湿度、通气性、安全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条件控制是尖吻蝮规模化生态饲养以达到防病、顺利过夏和越冬、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控制的条件是: 繁养室内温度25~30℃,夏季不得超过30℃;繁养室内湿度60%~70%;繁养室内通风良好;繁养室内之间相互独立;给食安全方便。人工形成森林环境会对饲养的效果更有利。
(2)尖吻蝮种蛇以独养为宜。
(3)尖吻蝮具有较高的产卵率和孵化率。
(4)幼体泽蛙是尖吻蝮幼蛇无以替代的开口食物;泽蛙是尖吻蝮幼蛇第一年生长的主要食物;鼠、蛙是尖吻蝮成蛇的主要食物。
(5)幼蛇的饲养与越冬技术是尖吻蝮人工生态繁养成功的关键。通过创造饲养条件、大力人工繁殖泽蛙可大幅度提高幼蛇开口率、存活率和增长率,直至实现正常幼蛇全部存活并快速生长的目标。
(6)尖吻蝮饲养方便,生长快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7)菜、泽蛙人工生态种养模式简便易行,可为尖吻蝮幼蛇提供大量的活体食物来源。尖吻蝮幼蛇的饲养成功和泽蛙饲料的开发为尖吻蝮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展示了广阔前景。
[1] 吴卯斌.温室高效快速饲养五步蛇仔蛇的研究[J].蛇志,2001,13(3):79-80.
[2]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R] .2002-09-05.
[3] 黄松,黄接棠.尖吻蝮的人工繁育[J].动物学报,2003,49(6):854-857.
[4] 陶吉兴,刘安兴,杨友金,等.浙江重点蛇类资源数量与生态分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5):563-568.
[5] 罗探基,陈羽,陶君,等.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多样性及保护研究[J].蛇志,2010,22(2):100-103.
[6] 张耀忠,潘仁华. 王锦蛇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5):1-4.
[7] 林植华,樊晓丽,计翔. 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初生幼体的捕食性攻击行为[J] .生态学报,2010,30(9):2261-2269.
[8] 吴卯斌. 野外尖吻蝮迁移活动和捕食行为的观察[J].蛇志,2010,22(2):147-148.
[9] 黎先胜.尖吻蝮蛇的繁殖行为和人工孵化研究[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3):83-84.
[10] 黄美华,曲韵芳.五步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50-59.
StudyonartificialecologicalpropagationtechniquesofDeinagkistrodonacutusonlargescale
ZHANG Yaozhong1, PAN Renhua2
(1.Forestry Bureau of Changde City, Changde 415000, China; 2.Changde Huade Special Cultivation Co., Ltd. Changde 415000, China)
The artificial ecological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Deinagkistrodonacutuson large scale including snake farm construction, rearing density, feedstuff, young snake breeding and overwintering, adult snake breeding and overwintering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humidity, aeration, security and relative independence condition control were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ecological propagation ofD.acutusto prevent disease, survive through summer and winter, and promote healthy growth. Rearing snake solely w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guarantee the spawning quality and expand the filial generation population. The youngRanalimnochariswas the mouth-open food for young snake. The breeding and overwintering techniques of young snake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success of artificial ecological propagation. With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feedstuff, there will be a broad prospect for the artificial ecological propagation ofD.acutuson large scale.
Deinagkistrodonacutus; on large scale; ecological propagation
2011-07-14
2011-07-29
S 865.3+2
A
1003-5710(2011)04-0036-03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1. 04. 011
(文字编校:张 珉,龚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