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德拉姆》的“真实性”浅析

2011-11-16晏周琴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古道

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在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地域上来说,中华民族内部在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三种基本的文化类型,即以游牧为主要生产对象的北方草原文化、以二牛抬杠为主要标志的中原农耕文化和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点的南方游耕文化,他们之间相互交融、互补余缺,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强了与西域和国外的联系,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开始陆续开拓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我国沟通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北方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茶马古道两条,从形成之初距今大约有两千两百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1]

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德拉姆》大量运用长镜头等影视手段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及在此区域内原住俗民的生活,反映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的民风民情。一是主要选取云南西部的丙中洛(藏语意为藏人的村庄)和西藏南部边界小镇察瓦龙两个村落为拍摄对象,也把行走于茶马古道的马帮的全过程映入观众的眼帘。笔者认为《德拉姆》的最大特点和总体感觉就是“真实”,“真实”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所有镜头都是真实再现了俗民的现实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世界,导演除了采访时的字词出现在银幕上外,没有把过多的主观意志渗入在影片中,这也是它在拍摄时使用特定设备或呈现的特定样式等影片形式方面区别于动画片、实验电影(先锋电影)、音乐片和短片这些电影的最大不同。故笔者对纪录片《德拉姆》以“他者”身份在反复观看和百般思索的基础上,浅析影片内容中透视的“真实性”。

一、忠实记录茶马古道路途中的艰辛和赶马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跟随导演的镜头我们看到了马帮从丙中洛到了察瓦龙这一段茶马古道的全过程,影片主要通过远景、近景和全景的方式真实呈现了茶马古道路途中的艰辛和艰险,也反映了赶马人面对漫漫路程所具有的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先从以下几个镜头展现茶马古道路途中的艰辛和赶马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马帮通过拉卡山谷的悬崖栈道

为了保障茶马古道的顺利通行,马帮在兰卡山谷的悬崖上修出了宽度仅容一人通行的悬崖栈道,人畜不能并行,只能一前一后。马帮开凿的悬崖栈道从山腰经过,赶马人行走于其中,俯视栈道下面就是水流湍急的江水,人畜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江里。透过清晰的画面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茶马古道的艰险和赶马人的艰辛,也会为他们赶马顺利并且熟练通过悬崖峭壁、万山丛林的行业技能所折服和震撼。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在茶马古道上的多次的赶马实践,也就很难掌握这么熟练技能。和茨旺桑珠(藏族,82岁)一样的赶马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茶马古道上度过,跟随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上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把自己的人生印在这条路上,哒哒的马蹄和滔滔的怒江声承载和见证了他们不畏艰难和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

(二)茶马古道路途中的野营

行走了一天,夜幕快要降临,为了使劳累一天的马得到充分的休息并进入山林深处吃到更多鲜嫩的草叶,赶马人卸下了马背上所有的包袱,他们自己也开始烧火做饭,准备野营。赶马人的柴火都是就地取材,锅碗瓢盆是自带的,透过火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烟熏火燎的烧水现场和简单的晚餐,而后围着火光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起来还要赶路。由于路途遥远,在马背上要托很多用于交换的商品,所以赶马人自己的生活用品和饮食都是一切从简。人畜每天都在崎岖不平的茶马古道上行走几十公里,晚上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饮食又是那么简单,可见其有多么的艰辛和艰难,但我们又透过他们烧水时自信的眼神、麻利的动作和赶马人扎西(藏族,19岁)悠扬的歌声感受到的是他们对生活是如此的热爱并充满希望。

(三)马帮通过横跨怒江的“桥”——溜索和茶马古道上的死谷——碎石坡

赶马人行进的茶马古道沿怒江而上,时而从怒江旁边走过,时而从怒江旁的半山腰走过,更多的时候要穿越怒江。溜索就是人畜横跨怒江的“桥”,马帮涉江时人马同溜,渡过怒江。整个过程惊险而又有序,是中华民族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时,适应自然的智慧的结晶。这样真实的画面镜头也只有在《德拉姆》里能够看到。马帮在穿越茶马古道上的死谷——碎石坡时,只能在无风的上午快速通过。碎石坡在起风的时候或白天经常山顶飞石,山坡流沙,阻挡着马帮的行进,艰难困苦唯有赶马人自知!

二、真实反映了俗民的精神信仰

影片真实详尽地反映了茶马古道延边俗民的精神信仰具有多元性,他们的信仰主要包括基督教和喇嘛教。生活在西南的大山深处,面对恶劣的自然坏境和坎坷的人生遭遇,这些虔诚的信仰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和心灵的归宿,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基督教

影片呈现的第一个宗教信仰的民俗物就是教堂,有着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女主人丁大妈(藏族,62岁),就是村里十字教堂的管理人员,她认为每天都去教堂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从短短的几秒钟镜头可以看到这个教堂大约容纳几百人(基本上可容纳是全村的人),是俗民的一个精神家园,承载着他们生活的记忆。

镜头出现的第二个宗教信仰的标志就是村民自筹新建的教堂,通过老牧师阿迪(傈傈族,84岁)和年轻牧师余建辉(傈傈族,30岁)的口头描述和俗民生活场景的拍摄,我们得知天主教传入这一村落的时间就在近代,这与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信仰气息代代相传延续的精神信仰。阿迪牧师和家人吃饭前要祈祷,晚上村里人都聚在教堂里诵经,为一位女性教友的离去而祈祷,并且详细倾听年轻牧师余建辉讲《圣经》。他们集体参与,包括襁褓中的婴儿,从小就把他们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当中,耳目渲染。通过这种民俗的心意传播形式,“激发情境中接受者的心理认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成为集体意识和心理习惯,透过精神的感染和心意的共鸣进行传播,并且世代相承。”[2]

(二)喇嘛教

小喇嘛李晓兵(怒族,22岁)在他当喇嘛以前就经常来寺烧香,因为有一次烧香认识他同学的哥哥并受他的影响而当了喇嘛开始学习藏文。他认为烧香的时候很平安,烧烧香磕磕头是很平常的事,烧香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烧香这一仪式来祈求平安、净化心灵,反映了俗民实用功利的精神信仰世界。在他的认知世界里当喇嘛就没有罪,是加强自身修养和灵魂超度的一个途径。在当喇嘛的的日子里,他的老师嘎玛茨用(寺里的主持,70岁)每天悉心指导他他学习藏文,表演简单的法会。他的师父还讲述了喇嘛教在当地的兴衰史,导演通过访谈的田野作业方法,通过采访两个喇嘛,真实反映了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精神信仰。

卡瓦博格雪山脚下的喇嘛庙,是赶马人途中的平安圣地。赶马人每到这个地方,都要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路途平安。如影片镜头记录一位赶马人在喇嘛庙旁面朝大山祈福时说的话:“请保佑,请乌金莲花大师保佑,请山神夫妇保佑,向神山扎奔祈祷,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保佑平安 ”。画面真实而又充满诗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渴望在茶马古道路途中有“神”保佑他心想事成的心理诉求。

三、真实表达了俗民生活的艰辛以及求真务实的生活观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取向。中国民众在农业劳动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真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3]这种农耕价值取向以在长达几千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渗透到周边地区,成为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我们透过纪录片《德拉姆》中俗民真实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和农业耕作画面以及茶马古道上赶马人的艰辛,深刻并真实的感受到他们的务实作风,投射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一)扎西

我们伴随扎西“高高山路山重叠,我两携手来逾越”的悠扬歌声,镜头带我们走进这位仅有十九岁的藏族赶马人的内心世界……“有了很多钱以后,还可以买牲口,买胶鞋、茶、盐,买垫子、被子,这样家庭就会好起来,就是这样,男人不能总想着女人,男子汉应该出去挣钱,要出人头地。”这是扎西在访谈时讲述的原话。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俗民“君子得财,取之有道”的金钱观和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不断努力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求真务实的生活观。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追求家庭幸福和美好人生。

(二)卓玛用才

卓玛用才是《德拉姆》中唯一一位年过百岁(104岁)的怒族老人,她对我的印象最深,是这部影片中最值得我佩服的人。她说:“做人要做个刚强的人,不管家里的生活怎么样,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这既是她百年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她面对艰难生活的积极态度。没有经历岁月沧桑的人是说不出这样的人生感言,多么真实,多么坚强。并且她用她的一生真实地诠释了这个人生道理。她还说:“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地我犁,男人的活我都干过,别人不敢爬的山我也爬过,不像别的女人那样,什么都不会。干活的时候,没有被子盖,没有衣服鞋子穿,睡觉的时候就钻进一堆干草里睡觉,懒的人家越来越穷,勤快的人家吃喝就好得多”。这段话反映了她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坚强,面对困难时,她迎难而上,辛勤劳作,撑起了生活和家庭的半边天。她就是世界上坚强伟大的女性之一。

(三)正多

整部影片最令我情绪低落的是茶马古道途中赶马人正多(藏族,34岁)的骡子(名叫“楚木”,大胡子的意思,是招财挣钱的意思)被山上的滚石砸死,马锅头正恩为骡子超度的画面。从它的名字就可得知主人把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骡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脸颊的泪水和对骡子的依依不舍。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牲畜就是家庭成员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朝夕相伴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骡子的意外离去不仅是他财产上的损失,更是对全家人情感上的伤害。正如他所说:“如果不尽快买骡子的话,回家以后女人和孩子都会哭的,出门的时候有四匹,回来时只有三匹大家都心焦,像我们男人虽然心疼,但不会哭,女人孩子知道骡子死了会难过,会哭的,就像家里死了人一样……”路途的艰辛加上失去路途中的“伴侣”,他的身心备受煎熬,但依然对生活很乐观,想买一匹与楚木毛色一样的骡子并且唤同样的名字,继续他的赶马生涯当马脚子,养家糊口。

(四)茨旺桑珠

从他二十三岁结婚开始就沿茶马古道到拉萨、下关、丽江、康定和印度做生意,夏季去冬天回来,一走就是一辈子。既要经历慢慢路程的辛劳,还要面对由于时间差造成的市场风险和匪盗的抢劫以及繁重的杂税。他家是《德拉姆》中拍摄到的最为豪华宽大的藏式民居,精美的家具和宽大的屋子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他一生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个脚印、求真务实的回报和见证。

四、真实反映了俗民真实的婚姻观和婚姻形态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蔓延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4]婚姻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片《德拉姆》用不同的画面和俗民的谈话言语中折射了俗民的婚姻观。阿迪牧师在回忆去世的妻子时说:“我的妻子已经去世两年零三个月了,她去世的时候正是在种芋头,现在芋头已经收过两次了,已经两年零三个月了,那时信奉宗教会入狱的,在狱里我给她写信,我知道她不会嫁给别人,只要她知道我还活着,她就会一直等着我,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他这段真实的讲述暗含了对已故妻子无限的怀念和爱恋,并且他相信“灵魂不灭”观念,希望和妻子生生世世在一起,反映了农耕文化状态下排他、专一、永恒的婚姻观念。世纪老人卓玛用才在谈到她的婚姻和情感时说:“年轻时,曾有过三个国民党军官要来娶我,我都没有答应……我知道我不能嫁给国民党军官,军官坐轿子,我和他们不是一种人”,她对往事的真实回忆传达给我们的是“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影片中最年轻的藏族姑娘次仁布赤也讲述了自己内心的对于美满婚姻的渴望和对不幸婚姻的畏惧:“自己的年龄慢慢大了,找个丈夫是必要,但没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总之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才行……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结了以后又离婚的……我二姐的丈夫有工作,但总是喝醉,喝醉工作就干不好,但他还是要常常喝醉,他们总是吵吵闹闹的,这样的生活我是不愿意的……我觉得生活上要是不幸福的话,还是不结婚吧,我就是这么想的。”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内心有多么矛盾,但也体现了她追求稳定幸福的婚姻,如果婚姻不幸福,她宁可做一个不婚主义者,过一种单身生活。她对于婚姻的观念趋向于稳定而又前卫,向往而又害怕,处在两难的矛盾中,这也是每一个少女面对浮躁复杂的社会的一种本能反应。衷心希望她以后碰到意中人时这些矛盾都迎刃而解,拥有自己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上述三人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俗民普遍的婚姻观,而婚姻作为民俗现象,他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5]我们主要通过电影《德拉姆》中扎西、卓玛用才和茨旺桑珠讲述他们的生活真实呈现了共妻和入赘两种特殊的婚姻形态。

(一)共妻

扎西说:“哥哥找了媳妇,然后跟我说共有,媳妇就是这样来的。”透过扎西对于共妻的内心深处的真实讲述,我们消除了对共妻的偏见,拥有共妻婚姻形态,他的内心和家庭都是很和谐的,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终究是错误的。婚姻的形式按照配偶的数量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单偶制(monogamy)和多偶制(polygamy),多偶制婚姻又可分为一夫多妻制(polygyny)和一妻多夫制(polyandry)。[6]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共妻就是藏族婚俗中的一妻多夫制。藏族一妻多夫制来源于一夫一妻制度中的从夫居形式,几个兄弟同娶一位妻子,一方面是家庭兴旺、子嗣众多,另一方面可以使男性劳动力集中,易于务农、放牧、经商、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容易使家庭富裕,确保家产不分散,这种婚姻也体现了“家族至上”的生育观,也就是说这种婚姻并不考虑血亲关系及家庭的单一性扩大和延续,而是充分顾及血亲关系的多元性扩大和延续。[7]

(二)入赘婚

卓玛用才和茨旺桑珠的婚姻都属于入赘婚,次仁布赤将来的婚姻形态也将是入赘婚。卓玛用才讲到她的两次婚姻时说:“我嫁给过两个人,第一个是当地人,他太懒,我病了都不照顾我,我就把他赶走,然后嫁给第二个……我十八岁的时候,认识了我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没有亲人,每天东飘西荡,这家住一天,那家住一天,我很可怜他,也喜欢他,就让他进了我家的门,他人太懒,我病时他看都不看,我一气就把他赶走了。第二个男人是自己走进我家门的,他才是很有本事的人,真正的男人,从他进家后,我家从不缺油、盐什么的,我丈夫本事很大,会打石头、打铁,他和当兵的到独龙江去盖房子,可这一去,就再没回来……”她的两段婚姻都是入赘婚,镇定的言辞表达了她对懒惰丈夫的憎恶和对勤劳勇敢的丈夫的喜爱。茨旺桑珠刚开始就说:“我当时已近二十三四岁了,就到这里来上门当女婿,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妻子才十七岁……”由此可见,入赘婚在民间习惯称为“招女婿”,这种婚姻特征是女方不出嫁至男方,而是招男方入女家结为夫妻。[8]此外,导演运用中景的视距形式带我们了解漂亮的藏族姑娘次仁布赤未来特殊的婚姻形态,她说:“自己年龄慢慢大了,找个丈夫是必要,,但没那么容易……按照我们这个地方的规矩,也该找一个强壮的人当上门婿……”透过影片中真实俗民的真实讲述,表现了入赘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态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五、真实展现西南的地理环境和秀美风光

电影《德拉姆》的镜头从云雾和大山环绕的云南丙中洛小山村开始,也在云雾环绕的镜头中结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个地理环境,没有江南的山清水秀,却有着她独特的仙境之美。导演大量运用三分法构图和S形构图展现西南的秀美山川,也采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视距形式呈现茶马古道途径的悬崖峭壁、茂密丛林、人马同溜以及涓涓河流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观看电影《德拉姆》可感受自然之美丽,体验文化之独特,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文化的旅程。

电影《德拉姆》的真实体现在它的每一个细节画面当中,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只选取了自己比较感兴趣和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画面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真实性是《德拉姆》最大的特点,这种真实既表现在人物语言上,也变现在人物体态上;既体现在大的自然环境中,也体现在小的家庭环境中;既呈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影片处处再现和记录着俗民生活的真实!

注释

[1]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初探》〖J〗,中国藏学(CHINA TIBETOLOGY),2002(3)。

[2]林继富、王丹著,《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73页。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272页。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72页。

[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73页。

[6]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129页。

[7]李朝著,《诗性高原——青藏地区民俗文化审美》,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175页。

[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75页。

书籍类: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2、林继富、王丹著,《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3、董晓萍:《民俗学导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4、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李朝著,《诗性高原——青藏地区民俗文化审美》,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6、廖海波著,《影视民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8、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9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期刊论文类:

1、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西藏研究,2002(4)。

2、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初探》〖J〗,中国藏学,2002(3)。

3、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

4、王丽萍、秦树才,《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J〗,学术探索,2010(4)

5、刘文文,徐晓村,《“平安女神”的精神力量——对纪录片<德拉姆>深层含义的解读》〖J〗,新闻界,2009(5)

6、蔡贻象,叶琦琪,《影像的复魅:纪录片<德拉姆>中的生态美学观》〖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贾宏,《纪录片<德拉姆>影视人类学的文化意义》〖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1)

8、陈杜珊,《你的德拉姆我的茶马道》〖J〗,中国名城,2010(8)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古道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