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文艺思想探析

2011-11-16赵凌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工农兵典型人物

■赵凌

周恩来是新中国文艺思想的重要奠基者。在领导文化工作的实践中,他侧重于对社会主义时期文艺规律的认识和揭示,形成了内涵丰富、认识深刻、见解独到的文艺思想。周恩来文艺思想与他的外交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等同样是一个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解读周恩来文艺思想,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观点和论断对现代中国文艺的发展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一.周恩来文艺思想特征

1.民族性 在周恩来的文艺思想中,对所有文艺问题的论述几乎都是以民族性为出发点,显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审美意识。在文艺的发展方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以今、以中为主的价值取向;在古今文化传承问题上,他强调正确处理好古今关系,通过推陈出新、厚今薄古达到“以今为主”、“为今天所用”;在中外文艺学习借鉴问题上,他主张正确处理好中外关系,做到“以中为主”、“洋为中用”。

2.创新性 创新性是周恩来文艺思想的显著特点。周恩来文艺思想继承又不完全拘泥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领导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时间中,周恩来以“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依据,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 “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价值取向。他强调表现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崭新课题,提出了描写人民内部矛盾应遵循的原则,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性。

3、辩证性 周恩来文艺思想中处处闪烁着辩证思维的真知灼见。他坚持强调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主张生活真实、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历史真实的集中、概括和升华。此外,周恩来文艺思想还主张文艺的内容和形式要辩证地统一,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理想与现实要辩证的结合。

二.周恩来文艺思想内涵

1.周恩来文艺思想遵循文艺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提出了文艺应“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论断的内涵与外延。

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文艺价值是历史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文艺的服务对象即文艺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指出: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要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教育、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将文艺服务对象归结为“工农兵”,文艺的作用是“团结人民与“敌人作斗争”的“武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归根结蒂文艺的最终价值目标就是为革命斗争服务。文艺通过表现工农兵生活,作用于他们的思想感情,以实现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最终目标,这种认识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实际和时代的需要,也遵循了文艺发展的规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理论在中国革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特殊时期是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的。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呈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也由对抗性变为非对抗性。面对这种社会变革,处在文艺工作领导第一线,与文艺工作者有密切接触的周恩来,根据时代需要和文艺发展的状况,在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艺价值取向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他指出:文艺“为谁服务是个政治标准,任何文艺都有个为谁服务的问题……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文艺的标准。”周恩来遵循文艺发展规律,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进一步拓展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大众服务。周恩来“文艺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服务”认识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49年,周恩来指出:“我们主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当然不是讲文艺作品只能写工农兵。”1959年,他又指出:文艺“应当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上贯彻执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61年,他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大众服务。”周恩来的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认识无论在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上都比“为工农兵服务”要丰富得多,其导向的价值终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仅仅是为政治服务。从“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价值取向问题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在这个飞跃过程中,周恩来充分汲取了毛泽东“为工农兵服务”的认识,并透过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现象,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认识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工作“双为”总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于文艺实现“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途径和方式,周恩来主张:(1).文艺应发挥教育、激励人民的作用。“文艺要担负起扫除旧习惯势力的责任,用新的思想去教育人民,影响人民”,“要使人们在艺术里受到鼓舞受到激励”。文艺作品应以正确的思想、高尚的精神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应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使人民受到教育、启迪。社会主义文艺关注现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物、新风貌,就是要让人们通过这类作品在建设中焕发出高昂的政治热情和发扬为社会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产生一种引人思考、催人奋进的社会作用。(2).文艺应满足人民不同精神文化生活层次的需求。周恩来主张“文艺对生活要有所调剂,一方面要歌颂劳动光荣,一方面必须有些抒情的、轻松的东西。”换言之,文艺要积极跟进主旋律的东西,在具备精神教育价值的同时,也要兼有精神娱乐的价值。他认为:“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我们的文艺生活是为了活跃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把教育寓于文化娱乐之中。”周恩来把社会主义文艺价值重心从为政治服务的单一层面转移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多层次统一的广阔层面上,这一思想符合文艺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周恩来文艺思想主张文艺工作要遵循规律,并从文艺创作规律的层次上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大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启迪。

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将文艺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恢弘环境中,从中深刻地揭示了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理论。“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当然,文艺是精神生产,他是头脑的产物,更带有复杂性。”“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周恩来认为文艺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存在规律,为更好地领导和发展文艺事业,必须把握规律。

(1)文艺要反映时代精神。周恩来文艺思想主张社会主义文艺要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要歌颂社会主义主旋律。在他的文艺论著中,始终强调文艺要高扬时代精神。1962年2月在《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中,周恩来鲜明、系统地提出了“时代精神”。他认为“时代精神”“不等于把党的决议搬上舞台。不能把时代精神完全解释为党的政策、党的决议,只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合乎那个时代的就行。”周恩来把“时代精神”解读为“合乎那个时代”,主张考量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应将其放到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总体性、深层次的思考,反映“时代精神”必须合乎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时代精神必须是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精神。周恩来对文艺反映时代精神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文学作品要塑造典型人物。

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基于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周恩来文艺思想中对文学作品典型人物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中,周恩来将“典型人物”列为专章,以《八一风暴》、《胆剑篇》《关汉卿》等剧目为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最终得出了文艺作品“最好是创造典型人物”的结论。对于典型人物的涵盖性,周恩来强调“典型人物包罗一切,包括英雄人物。”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50-60年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着的不适当地将塑造英雄任务当成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唯一任务,英雄人物被理念化、神秘化的现象。“典型人物包罗一切”纠正了当时文艺作品中在描写英雄人物时出现的偏差,主张英雄人物包括在典型人物中,拓宽了典型塑造的涵盖面。周恩来认为: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都可以写,正面的反面的,大的小的,可以有各种典型。要有中心人物,还有陪衬人物、对立人物”。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不但能充分发挥文艺的教育、审美、愉悦功能,而且还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此外,周恩来还反对将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脸谱化、概念化,针对当时流行的“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错误观点,他提出了典型多样化的主张,“比如写一个党委书记,只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要他代表所有的党委书记。这样就千篇一律,概念化。这样就一个阶级只能有一个典型,别的典型不能出现人物,反面人物也只能有一个典型。”周恩来主张文学创作一定要冲破“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束缚,树立起“可以有各种典型”思想,这样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3)文艺创作必须深入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深入实践,体验生活,是艺术家文艺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周恩来主张艺术家的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伟大作品。周恩来指的“深入生活”,并不是“无目的、盲目的生活,或者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生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掌握国家政策,积极地深入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把握“生活向前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深入生活,又必须“与劳动人民共呼吸,深入群众的斗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打成一片”,只有体验、分析和思考生活,准确地掌握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了解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才能抓住时代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主流和社会本质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来。

(4)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民族化。

周恩来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最早提出 “文艺民族化”口号的人之一。早在1939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他就提出了“文化运动的口号应该是: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践中,周恩来把握文艺方向的问题,始终将文艺民族化当作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总口号,当成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则。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文艺的魅力所在,也是文艺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之一。文艺“独特风格是主要的,学人家是为了丰富自己,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周恩来说的“独特风格”指的就是民族性,他认为文艺民族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文艺民族化包括民族生活内容和民族形式两部分。周恩来主张民族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有思想和形式的统一性,也有形式本身的统一性”。首先,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内容是方针方向的问题。思想内容是正确的,就是方向是正确的,是合乎我们的总路线,合乎我们国家发展方向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文艺的民族内容。其次,重视形式的作用,文艺作品有好的内容而没有优美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就会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民族化作品。再次,重视民族生活内容和民族形式的不断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使民族生活内容和民族形式在新的层次上更好地统一。②“以中为主”的原则。实现文艺民族化,需要继承、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周恩来认为:“在中外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③“加以溶化”的原则。实现文艺民族化也离不开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但在借鉴过程中,是消化地吸收还是照搬照抄,是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周恩来主张“外来的东西不经过融化不可能大众化。”这种溶化,就是将外国优秀的东西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机的溶合,溶合的前提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基本历史事实,不违背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不丢掉中国鲜明独特的东西。在溶化的过程中,要研究、分析、鉴别,要扬弃,把外国的东西“化”成我们民族的东西,而不是把我们民族的东西“化”成外国的东西。

三.以辩证的思维阐述文艺问题,深刻地揭示了文艺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长期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践中,周恩来对文艺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文艺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继承性与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破除迷信与解放思想的关系,对作家的生活修养、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等一系列辩证关系有着比较深刻的论述。基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及文艺自身的规律的认识,周恩来对文艺家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生活修养、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即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和作家,必定是作家生活素养、思想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有机凝聚与统一。他强调:文艺工作者“如果不深入生活,那是创作不出好作品来。”“作家光有思想方面的素养还不够,要有艺术修养。”“思想水平不高,作品不可能写好但是除了提高思想水平以外,还要精通业务”,“不懂业务写出来的东西势必是标语口号,不能感人。”周恩来强调文艺工作要“两条腿走路”,要顾及矛盾的各个侧面,从中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加以解决。对于文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关系,他说:“既要思想性,又要艺术性。主导方面是思想性。”在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上,他强调“以我为主”“艺术是精神产品,更应从本民族出发。”在运用辩证法论述文艺问题时,周恩来非常注意度的把握,很讲究分寸,既注意防止强调主要方面过了头,又注意不及,从不走极端。而且,他不是把“过”与“不及”放在等量齐观的地位去反对,而是通观全局,根据历史条件下的文艺实际有所侧重。例如对于文艺作品的古今问题,周恩来在坚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观点的同时,强调“古为今用”,认为:“艺术总要有时代性,现在的时代性应以现代化为主。(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今天的人民服务”因此,就应“及时地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人新事”,体现社会主义的“富有劳动精神、战斗精神、集体精神、向上精神”的时代精神。对于文艺的中外关系问题,周恩来则坚持在“汲取外国好的东西”“兼蓄并包”的同时,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洋为中用”“以我为主”。“在中外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融化,使(外国文化)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这种溶合不是简单地焊接,而是有机地融化”。

此外,周恩来对文艺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文艺的继承性与创造性、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艺题材的多样化、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作家的个人素质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深入的论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恩来文艺思想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史上重要的指导思想,他捍卫了毛泽东正确的文艺观,对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回答,从而形成了比较丰富且完整的周恩来文艺思想。周恩来的文艺思想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工农兵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典型人物宣传的创新策略研究
可亲可敬的工农兵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工农兵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