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淘在岁月里醉在旋律中——办老年音乐节目的几点体会

2011-11-16邱晓鹏刘雪飞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音乐节目老歌广播节目

□邱晓鹏 刘雪飞

如今,广播节目已经日趋走向分众化传播,类型化电台不断出现,频率定位越来越清晰。以特色化的广播节目内容来吸引尽量多的听众,成为提高广播收听率强有力的手段。定位于中老年收听群体的吉林市老年之声广播电台,在为中老年听众办音乐节目时就充分考虑了这种“窄播”特色,设计了对象性极强的老年音乐节目 《金曲百年》,为中老年听众播放、介绍近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老歌、老旋律。

广播节目要抓住强大而固定的听众群,编辑和主持人的先导策划尤为重要。音乐具有刺激记忆力的强大作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听到或唱起多年以前的歌曲时,就自然地想起了那个年代的很多往事,甚至一些似乎早已忘记的生活琐事,也会突然出现在脑海中,历历在目。这是中老年听众钟爱老歌和老旋律的原因,也是编辑将老年音乐节目缩窄为“老”歌的原因。老歌的优势在于:

能够满足中老年听众的欣赏心理。老歌大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精品。它在艺术手法和演唱技巧上或许不如流行歌曲前卫,但在思想内涵和社会效益上却要胜出一筹。在欣赏这些老歌时,你会感到越品越有味道,越欣赏越能产生一种美妙、愉悦、催人奋进的感觉。

能够引起中老年听众的心理共鸣。老歌是漫长岁月的积累,饱含着无数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只有那些在平时生活中具有丰富和深刻感情体验的欣赏者,才有可能更好地对它进行理解和吸收。中老年听众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能够理解歌词中的背景、旋律中的时代特色,并在欣赏的同时与歌曲产生强烈的共鸣。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中老年听众的求知心理。每一首老歌都是经历了岁月的锤炼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它包含了许多历史的、民俗的、哲理的东西,因此在欣赏它的同时,你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中老年听众在欣赏这些老歌的时候,思想中所蕴藏的相关知识会被积极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变以往的被动收听为主动记忆,从而完成从审美到求知的过程。

在了解了老歌的优势,找准了节目的定位后,是否就能实现“窄”播节目的精品化?笔者认为要想达到目的还需要在节目编排上下工夫:

要从节目的编排样式和技巧上满足听众的欣赏心理。精品节目能够吸引听众的一个特点,就是编排手法新颖,编排技巧独特。编辑的艺术在于形式活、花样新,常有新点子。在《金曲百年》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编排的技巧。虽说这是一档音乐节目,但我们却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法,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在欣赏电影歌曲时,以电影情节来串联歌曲;在介绍各地民歌时,以不同地域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作为重点。这样一来,听歌也就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欣赏过程,而变成了对许多文化组成的审美,极大地满足了中老年听众的欣赏心理。

从语言的亲和力上来满足听众的共鸣心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对于语言的反应都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主持人如果不分对象性地一味采用一些时髦、晦涩的词语,就会将这部分听众的收听信心摧毁,从而失去这部分听众。因此,在与中老年听众进行交流时,要使用他们喜欢和熟悉的词语,表达尽量用口语,用短句,并营造出一种促膝谈心的气氛,让他们觉得,主持人说的就是他们的语言,主持人的交流对象就是收音机前的他。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一种交流关系,才能使中老年听众在收听过程中产生某种特定感受的共鸣。

从编辑语言的贴近性上来满足听众的求知心理。广播是双向交流,并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只有听众接受了,才算完成了传播过程。要让听众接受你的节目,就应该在节目内容上贴近群众。中老年听众知识层次大多不高,无法反馈收听信息,因此看起来好像参与的热情不高,其实不然。真正能够让中老年听众听进去的内容,他们也会抱有极大的兴趣。

猜你喜欢

音乐节目老歌广播节目
一首老歌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我们为什么喜欢“老歌”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音乐节目内容的转变与融合
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宝刀未老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怀念老歌
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分析以及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