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报道的平民化
2011-11-16朱智莉
□朱智莉
增加实用信息
财经节目的观众,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大多数是普通百姓,他们关心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物价涨了、跌了,自己手中的钞票怎么保值,怎么多挣钱理好财,让日子过得更好。只有节目提供实用、服务性、生活化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比如股市节目的受众,大部分是不太懂炒股的股民,在节目中就需要使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让观众及时掌握当日的头条金融消息,帮助观众分析政策、解读大盘。节目应加强嘉宾、主持人与股民的互动,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短信,甚至邀请股民到节目现场,解答股民关心的个股,在节目现场就股民不了解的话题,进行实时解答,为新股民开辟知识学堂,让他们通过观看节目领略股市的无穷变化。
在经济报道内容上下工夫的同时,可以利用屏幕的有限空间,不断滚动实时信息。比如中央二套在电视屏幕底部全天实时滚动沪深股市行情和重要财经资讯,屏幕上方则显示汇率等与民生经济相关的数据,屏幕右下角则每隔5秒显示重要市场经济指数,时间、天气预报也会间或地弹出。在讲究“眼球经济”的今天,这样的屏幕设置不仅能使观众各取所需,不断滚动的信息也让观众能实时了解瞬息万变的财经市场。
用平民视角传达
财经报道要做到平民化,就要以人为本、立足本地,以平民的日常生活作为起点和落脚点,以平民视角反映和传达百姓的生活状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和选择报道内容和主题,避免曲高和寡的专家模式,多从平民生活中发现普遍现象或者有启示意义的内容。在报道重大政策或措施时,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通过具体的事实,反映这些政策措施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百姓又应该做些什么,等等。例如蔬菜价格上涨,节目就要关注普通百姓对菜价的看法,报道他们是如何应对菜价上涨的,分析上涨的原因,解释国家出台的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关注菜价什么时候会回落。
财经报道不是抽象的,它要深入人心,就必须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将纯经济报道感性化,便于观众接受。要抓住人们关注热点、希望了解经济事件背后原因的这种心理特点来报道。另外,要抓住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就是人的活动,从人的角度来报道。如股市的大起大落,可以关注股民们面对这种行情的心理感受、事后的经验和总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在报道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专业化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能够吸引观众。中央二套的财经节目《财富故事会》,将一个个主人公追逐财富梦想过程中的命运转折和心灵体验编成故事,给观众以启迪。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不寻常的主题。
报道时,尽量使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越通俗、越明白越好,要调动图片、背景素材等内容,帮助观众理解。还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经济现象,通过形象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演绎出来。比如《小刘理财》节目为了解释大学生如何使用信用卡分期购买电脑,特意将学生购买电脑前的内心纠葛,得知可以使用信用卡零利息分期付款时的欣喜,以及使用信用卡付费购买电脑的整个过程进行演绎,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提示信用卡使用中的安全误区。节目播出后,反响不错。
让节目中播报的数字形象化,避免枯燥。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对于不是特别重要的数字,不用精确到小数点,可以使用大概的数目,或者利用字幕、图表、参照物等形式让复杂的数字更加直观、形象。比如:“2010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在报道时可以这样解释,“2010年10月份的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过去同时期相比上涨了4.4%,创两年来的新高,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并在节目中出现相关图表,同时分析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及人们对此的反应等等。
改变固有模式
以往财经节目给人的印象是形式单调呆板,现在的表现形式则多种多样。如湖南卫视的《财富中国》,用故事化的手段来反映商界沉浮和资本风云,增强观感,降低观众的接受门槛;中央二套的《赢在中国》采用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只要参与者拿出的创业计划被认可了,就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一大笔风险投资;还有的财经节目以娱乐化的模式展现,像《购物街》《超市大赢家》,让那些平日为买菜做饭而忙碌的家庭主妇们参与到节目中,靠平日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在节目中为商品估价,赢得奖品。这些节目都比较有影响力。只要给曾经单调刻板的财经节目披上多姿多彩的外衣,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主创者想传递的信息,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增强财经节目的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