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改变电视经济报道“扑克”脸

2011-11-16邓丽青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扑克经济

□邓丽青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关键时刻,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电视媒体是促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重要主体,是引领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先导力量,对于推动三个转变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所以,如何创新和改进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不仅是新形势下电视媒体的新任务,也是提升电视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现象和问题,被人们形容为“扑克脸”,主要表现为:

主题重复、服务不够。很多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还停留在数字堆砌经济成就、概念化图解政策、文件式报道、总结式报道等。这种流于形式、堆砌材料、生吞活剥经济理论的报道成为了节目中的“鸡肋”,既不好看又不生动。

枯燥乏味、贴近不够。把经济活动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重视专业性而忽略了经济报道的通俗性,在报道中往往是见事不见人,使经济报道成为市场、企业或企业家的“专利”。年复一年的“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语言贫乏,千篇一律的东西多,独家报道少,显得枯燥乏味。

表现呆板、形式不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视媒体的经济报道大都是“画面+解说=新闻”的原始模式,新闻的真实性离开了“原生态”的依托,成了无源之水。画面不到位,陈旧的资料画面使用过多。现场报道没有特色、缺乏深度,经济人物的报道往往只关心其成长故事和发展经历而忽视对其经济观点的挖掘,使报道显得肤浅。

缺乏深度、影响不够。全球的经济化、信息化“两个轮子一起转”,使经济报道越来越需要国际大背景下的主题、主体、主线。但不少经济报道往往是视野狭隘,一窝蜂地去追逐经济“热点”,爆炒“热点”新闻,内容雷同的居多,缺乏透过现象对未来经济走向作出的建设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前瞻性报道,观众看后很难受到启发,削弱了节目的影响力。

如何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搞好经济报道?笔者认为,确立“人本取向”,是搞好电视经济报道的捷径。因为经济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经济现象和各种经济行为最终是由人来完成的,再大的经济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键是如何去寻找切入点。如果我们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人们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走“平民化”路线,把“大”题“小”做,使经济新闻“三贴近”,就能寻求到做好经济新闻的“突破口”。电视经济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可以尝试把握热度、速度、深度与角度:

一、把握热度,让观众“开胃”。面对经济热点是绕着走,还是敢于触及?答案是后者。因为不敢触及就是放弃话语权,就会被边缘化。从民生谈国计,从微观谈宏观,多点切入、大题小做、深入浅出,是实现经济报道“软着陆”的有效办法,更是掌握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越是这种关键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经济报道要有贴近民生的人文关怀,要了解百姓的生存状况、真实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眼下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是广大群众最关注的热点,房价高、看病难、上学贵等更是百姓眼中的难题,这些中央高度关注、与百姓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正是电视媒体应该关注和报道的重要内容。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正确引导,把国计落实到民生上,把国家大事与普通百姓关心的切身小事有机融合起来报道,及时反映民声、民意、民愿、民情、民事,这是电视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要方向。当然,观众关注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经济报道记者还必须关注新的经济动向,寻找新的报道亮点,如旅游经济、假日经济、网络经济等。

二、加快速度,让观众“解渴”。2010年,央行加息、沪深股市波澜起伏、楼市调控打出组合拳、多部委联合问诊物价……观众都急于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台前幕后,想知道它们对经济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冲击,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哪些关系等。新闻记者如果能及时地选准这些关注度高、讨论热烈的话题,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收视效果。例如,2010年国家多部委联手出击,打出组合拳调控房价,引起众说纷纭。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栏目在楼市组合拳出台一个星期时,及时推出了新闻专题《新政出台 楼市走向如何》,全面、客观地采访报道了各方面的市场反应,这期时效性比较强的节目,在政府部门、房地产业内和观众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挖掘深度,让观众“吃饱”。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用局部、片面的视角与价值判断方式处理信息,而更愿意知道某一信息与经济发展大趋势之间的联系;也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从好奇心理出发的消费信息,而更愿意知道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机会和出路。因此,经济报道不仅要做到有人看,而且要让人看了有所收获和借鉴。

要让电视经济新闻在深度上有所突破,首先需要经济记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能用经济学眼光审视经济现象,能够辩证地、客观地、高屋建瓴地看待和分析经济热点现象,进而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新颖而有力度的经济报道。其次,在策划经济选题时,注意积极拓展电视经济报道的视野,重视国际视野与本土经济运行、发展过程和进展动态的结合,用大背景、大视野来关照经济现象,以提升经济报道的层次和品位;加大对经济政策解读的力度,让老百姓从及时、生动的报道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为老百姓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提供指导性参考;重视对重大经济事件的深度报道,让观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善于做前瞻性经济报道,为观众从更深层次理解和把握经济新闻信息开拓视野,为困惑中的人们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四、调整角度,让观众“回味”。观众的兴趣和亲近感决定着节目的生命力。经济报道不同于娱乐节目,观众不仅关心报道内容是否与自己有关联,还注重节目的形式是否容易接受。因此,在制作电视经济节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这种收视心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制作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的节目,创造一些生动活泼、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首先,在内容上,关注个体,关注情节。由于经济关系到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基本利益,个体及群体的人的经济活动便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在他们身上,能更充分地折射出经济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有故事情节的一面。例如,在策划纪念改革开放30年特别节目时,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编导在如何反映这一重大主题上颇费思量。最终,编导选择的是十几位与经济政策、经济事件有重大关联的人物,制作了系列节目《时代 人物 30年》,通过对这些普通人物学习、生活、工作情景的记录,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以及人物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整组报道人物个性鲜明,大量生活细节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与生活色彩,富有人情味。此外,一直受到观众喜爱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同样值得经济报道借鉴。经济新闻民生化,重视受众主体的“情感取向”,注重“新闻故事情节”,突出电视经济报道的真实性,同样可以增强新闻的贴近性。

其次,在形式上要做到立体多样、有血有肉。电视经济报道尽管依托电视媒介这个声画兼用、富有表现力的载体,但是具有专业性的经济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的表现力和冲击力,显得较为严肃、枯燥和平面,形态感染力欠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拓展电视经济报道形式、充分运用电视媒体优势显得非常重要。一要强化时效性,及时报道经济新动态,必要时可以“嫁接”新媒体在内的其他媒体进行及时报道,把“我在现场”和“我播现场”相结合,达到与其他新兴媒体既竞争又合作的“双赢”目的;二要强调现场性,进行体验式报道,这可以说是经济报道中的“真人秀”。例如,首届世界低碳大会在江西召开时,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栏目记者在对会展情况进行报道时,没有生硬地使用套话空话,而是深入展会,用自己的眼光寻找、发现新鲜的事物、新奇的产品,进行现场体验式报道,整期节目不但直观、立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报道枯燥、干瘪的局面。三要通过电视访谈、电视辩论、调查报道、系列报道等来深度报道经济,做思辨性强、前瞻性强、参与性强的节目。

第三,语言上形象生动,说观众听得懂的话。经济记者应该能够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将专家高屋建瓴的评析和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翻译”给观众,这才算是真正将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和可视性完美结合。

总之,在上传下达的政策解读中,在捕捉热点的民生经济报道中,在展现经济领域思维、趋向的专业报道中,电视经济报道如果能尽力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观众心理,就一定能展现出令人乐观和期待的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扑克经济
小扑克打出大品牌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玩扑克学数学
拥抱新经济
扑克英雄传
花样扑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