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的意义、现状和趋势
2011-11-15格桑央京
格桑央京
一、引言
中亚,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外学者力图对其内涵进行界定,虽然有多种说法,但认识远未达成一致。关于中亚的范围,学术界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就是广义的“大中亚”与狭义的“小中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中亚”的界定范围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对于“小中亚”范围的界定,一般指认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适用范围仅指“现代中亚社会”,就是1991年苏联解体、新独立的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东边与我国新疆相邻,西接高加索、伊朗,南边与伊朗、阿富汗为邻。五国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 600万。
中亚五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近几年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合作日益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和中亚各国政府与人民的共识。
二、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的意义
(一)在国际格局转换的背景下,抓住机遇,重塑当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连接枢纽,中亚五国又是中国的邻国,有共同边界3 000余公里,十个民族跨界而居,地缘位置十分重要。中国人民与中亚人民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的磨难,张骞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安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由此走向繁荣,走出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光辉范例。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中亚各国都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学习汉语的需求急剧增长。研究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的意义、现状和趋势,发展和巩固中国与中亚五国友好睦邻关系,无疑是双方具有优先地位的战略任务。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冲。民族迁徙,文化变异,多种政治力量冲突,多种文化融合,使中亚在历史上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是中亚历史上又一次巨变。全球各种文化力量在中亚展开角逐,这不仅影响着中亚各国,也关系到中国。中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这里生存、发展、冲突,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成为主导文化。
中亚五国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同世界上五大核心国家中的两个——俄罗斯和中国为邻,中亚国家可以通过伊朗进入波斯湾,通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入印度洋,因此说,中亚地区是世界上重要战略力量的平衡地区。中亚五国独立以后,正在向外开放,发挥地缘优势,承担欧亚大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已经成为中亚各国共同的对外战略方向。这里曾被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称为世界岛,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中亚地区,在苏联时期,外部力量一直无法介入。由于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相继独立,在欧亚大陆的腹地,形成新的战略空间。这种历史与地理状况,使中亚地区一直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合地,体现出欧洲文明、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方文明的交汇、交融与冲突,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的东方与西方战略结合部。冷战结束以后,对世界大国和大国集团来说,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上唯一的一块尚待开发、并可能较快获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地区。这样,中亚五国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战略态势。中亚地区从苏联时期地缘政治上被边缘的地区,转变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角逐场。中亚地区交织着世界各大国、各大政治力量,以及地区各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这一切使中亚注定成为新的热点地区。面对这种新的态势,中亚各国在大国之间奉行多边平衡的政策,为形势增添了复杂性和更多的变数。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多元化将会使中亚国家在建立跨欧亚安全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会在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国家关系之间和欧亚大陆的各种地区和国家利益之间起到平衡作用。
图1:多种文化力量在中亚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二)发挥地缘优势,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稳定和发展是国家的优先目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国内发展的必需条件,其中又以周边国家为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有地缘优势,有历史传统,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向西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西部独特优势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西部由中国的封闭的大后方变成了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开发与对外开放总是相辅相成的。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多次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这个教训非常深刻。任何国家,如果不把自己融入国际社会,并在其中做出贡献,就得不到应有的国际地位。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大开发需要有安全的周边环境,中亚地区的安全是构成中国周边安全地带的重要环节之一。当今世界安全已经超出传统的理念,其内容显著扩大,具有综合性,除了传统意义的军事安全外,还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内容。对于中国西部来说,改善安全环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减少安全关系中的对抗因素,增强合作和信任。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是国际关系发生、发展的土壤和重要根源,也是国家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在中亚各国大力推进汉语传播正是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好关系和沟通思想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西部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国际传播的快速发展是在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格局加速转换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是全球普遍需求与中国自主传播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传播,特别是一种语言的对外传播、发展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代表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语言传播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正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所在。“无疑,汉语的传播是扩大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①张西平(2011)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在全球大国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在传播汉语时,我们没有西方国家在传播语言中所包含的为橙色革命培养力量的野心,我们所展现的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中国,所坚持的是平和,平等的语言传播观”②王建勤(2007)美国国家语言战略与我国语言文化安全对策,《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2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三、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的现状
(一)孔子学院的建立带动汉语学习热潮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与周边中亚各国相邻的地缘优势和民族语言文化相通的优势,扩大与中亚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
2005年5月7日,由中国兰州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合作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正式举行了建院仪式。为了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该孔子学院除了开设汉语口语、听力、语法、阅读、精读、汉字等传统科目以外,还增加了一些文化特色课,如中国书法、太极拳、学唱中国歌曲、中国影片欣赏等,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是根据上海合作组织2007比什凯克峰会上中吉两国国家元首达成的共识而筹建的,由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与中国新疆大学共同建设,于2007年10月26日在比什凯克签署协议,2008年4月正式运营,并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纪念日6月15日揭牌。该孔子学院先后开设了基础汉语班、汉语提高班、东干人专修班、HSK 考试辅导班(分基础和初、中级两种)、本土汉语教师授课技能培训班、本土汉语教师教学法研讨会、本土汉语教师在华进修班、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学习、校际合作资助在华学习、汉语考试冬令营等项目,并推出了《HSK 应试辅导》、《中文应用文》、《中国文字历史》、《中国哲学》等一系列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干人汉语专修班,这在吉尔吉斯斯坦汉语学习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东干人汉语专修班学习的主要是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汉学研究所的学者和当地的东干人,他们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学习结束时均以优良的成绩获得了结业证书。吉尔吉斯斯坦的另一个孔子学院——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于2009年5月14日正式挂牌,在孔子学院总部和新疆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面向社会,根据本地市场需要,开展各种类型的汉语培训,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其前身为2002年11月哈萨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和中国兰州大学合作建立的汉语中心。2009年2月23日孔子学院正式揭牌。目前,兰州大学副校长景涛教授和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第一副校长Z.A.曼苏洛夫出任该孔子学院理事长。学院以“兼顾整体、灵活多样”为教学原则,力图照顾每一位学员的实际状况。在教材的选取上,汉语与中国文化教材同时兼顾,确保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双管齐下。在课程设置和班级分配等方面也做了适当调整。目前,学院开设有8个教学班,学生包括哈萨克斯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中学生、公司职员和其他社会人员,来自中国兰州大学的两位中方老师承担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据统计,这一孔子学院已为哈萨克斯坦培养各层次汉语人才2 000多人,向国内高校输送留学生600多人,并成功举办过两届中亚各高校汉语教师培训活动。2010年度的整体招生情况良好,全年接收学员达500 多人次。
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27日,是经塔吉克斯坦教育部和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同意,由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和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合作开办。该孔子学院自2009年4月开始招收学生,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目前,学院开设的教学班均为短期培训班,每个班学习时间两个月。截至2011年,学院累计开设24个班次,共招收学员532人次,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少儿班、成人班、成人提高班、HSK 辅导班等①http://www.hanban.edu.cn.。
孔子学院的建立为中亚各国的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的传播、增进双边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在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汉语系列教材研发、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接收外籍专家教师和外国留学生、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政府支持、进一步提升汉语传播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汉语在中亚地区快速传播的主要推动力。
胡锦涛主席2007年8月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之后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签署建立两所孔子学院的协议。2008年6月15日,新疆大学在海外筹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2008年8月27日,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举行了孔子学院总部、新疆师范大学与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协议的签字仪式。正在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拉赫蒙总统也亲自出席签字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中国政府还在新疆建立了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作为国家十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中亚基地依靠新疆的地缘优势和语言文化优势,已初步建立起面向中亚地区进行汉语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平台。中亚基地开展了丝绸之路汉语奖学金和丝绸之路学汉语系列教材研发项目,《新丝路汉语》哈文和吉文版两部配套教材,是中亚基地借助国家汉办项目和资金出版的第一套教材。教材面世后,中亚基地向中亚各国的孔子学院、友好学校、中亚国家政府官员、中国驻中亚国家大使馆免费赠送1 000多套教材。2007年6月,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获得批准成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资格,国家汉办拨款5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对于基地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善和加强。2009年新疆接收汉语和中国文化专业的中亚大学生和中小学生3 200余人,2010年已达到4 000人,创历史新高,两年共有1 745名中亚留学生申请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中亚基地汉语奖学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学校的各类汉语奖学金,汉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达到405人。“中亚基地在未来三年到五年,把汉语推进到中亚各国900至1 000所大、中小学,使中亚五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00万左右,占中亚总人口(5 600万)的2%”①范晓玲(2009)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中国与中亚各国政治、经济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文化上的进一步交流。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中亚各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学习汉语,希望到中国留学。
200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务院侨办联合组办了面向大中亚地区招生的“新疆籍海外华人华侨子女中国语言文化进修班”项目,项目合作方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截至2011年9月,项目共招收77名中亚留学生,中亚学生在京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由国家民委和国务院侨办全额资助。
表1:国家民委及国务院侨办中亚项目人数统计
国家民委及国务院侨办中亚项目班的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全部生源均有华商背景(多为新疆籍)。只有部分学生在本国学习期间曾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汉语。近年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中亚学生有年龄偏小的趋势。为了有针对性地搞好这一项目的教学,我们对中亚班学生进行了调查,我们采取分发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结果如下。
表2:大中亚地区留学生对汉语学习及中国文化的态度调查情况表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看,中亚留学生有着复杂、多层次的汉语学习需求。他们中大部分人认为居住国才是他们真正的祖国,不过,大部分人对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对中国或对汉语感兴趣,因此学习主动性较强。不少人在家中也多多少少接触到一些汉语和中华文化知识,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的趋势
(一)稳定的双边关系奠定了汉语传播的基础
中亚各国独立以后,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需要制定出完整而灵活的外交战略,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亚各国独立后不久,中国政府即派出代表团访问中亚各国,并与中亚五国建交。十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稳定发展,边界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建立了双方的军事互信。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大提高,使中国成为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国。中亚各国对此都不能不予以重视,并把保持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作为战略目标。2001年6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及吸收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五国”的联合声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发展对中国、中亚和俄罗斯的安全与经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合作组织所倡导的“上海精神”昭示着一种新型的安全观,一种新的国家间关系和区域合作模式。它并非由权利决定、大国主导,而是各个成员国平等参与决策。其合作的领域也由安全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合作的内涵是多种文明相互尊重、谋求共同发展。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结伴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开放性的新型合作模式,为国际社会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多年来参与组织成立并加入的第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为我国开展多边外交和在其他地区组织发挥作用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发展机遇。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现在双方都致力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是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国同中亚国家不断加强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为中国在中亚进行和平、平等的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必将促进汉语在这一地区的传播走向深入。
(二)开放、合作的区域经济加强汉语传播的力度
伴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来往更加频繁。2009年10月14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在北京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会议联合公报》,进一步重申了上合组织将大力开展经贸、能源资源、农业、交通、通信、质检、文化、卫生、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高成员国经济竞争力和共同防范风险的能力。2008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间的贸易额达到868亿美元,相比2001年的121亿美元,平均增长超过30%,提前实现了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到2011年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的设想。
我国西部农副产品、电信、旅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重地。2010年,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开始运营。这是中哈两国建立的第一个跨境国际合作中心,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件。新建成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已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进一步推动了中哈双边经贸合作和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的建立迫切需要通晓两国语言的商贸、金融、法律专业人才,同时为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逐步加深,每年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中亚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些留学生大都前往北京、上海和新疆等地。汉语作为一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作用越来越大的语言,在中亚各国的吸引力不断增长。掌握中文后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已成为许多哈萨克斯坦人的共识。在哈萨克斯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人才十分“抢手”。在吉尔吉斯斯坦,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大学教授、大学生和商人在内的吉尔吉斯斯坦各界人士,纷纷在工作之余前往孔子学院研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孔子学院为他们提供了真切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也满足了他们学习汉语、走近中国的需求。目前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吉尔吉斯斯坦有3 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学习汉语,各类民间资本创立的非学历教育的汉语教学机构遍布全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教育水平接近或达到了世界领先国家的水平,现有64所高校,其中大学24所,学院40所,共有23万高校教师,很多学校已经开设翻译、师范、商贸、旅游、农业科技等方向的汉语专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中央及地方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学生来华进修深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依靠武力殖民殖语的刚性传播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硬实力支撑下的现代柔性传播正在成为主流”①吴应辉(2011)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的十年里继续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十年前的世界第六位于2010年上升至第二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也随之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普遍增多,而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汉语,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全球权力版块的东移加快了汉语走向世界强势语言行列的脚步。
五、结语
目前,随着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地位的日益凸显,中亚各国都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对此,我们应该以全球化的眼光、国际化的思维、超前性的观念、创新性的行为作为理念,将汉语国际传播列入国家战略之中,作为提高和加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推动汉语在中亚地区集成式、跨越式、创新式的传播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些汉语国际传播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范晓玲(2009)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建勤(2007)美国国家语言战略与我国语言文化安全对策,《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2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汪 巍(2011)上海合作组织以经济合作实现共赢(上),《中国经济时报》。
吴应辉(2011)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西平(2011)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