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作用和启示
2011-11-15美国唐力行
〔美国〕唐力行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美外语教师协会(ACTFL)于1996年公布的《外语学习标准:面向21世纪》将文化列为外语教学的五个组成部分(交际、文化、联系、比较和社团)之一。中国开设国际汉语教学的院校无论本科还是硕士课程均把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作为必修课。
但是在外语教育界包括国际汉语界对于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内容和教学方法意见不一。在定位方面,有以汉语教学作为手段传播中华文化为目的与以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传播文化为辅之争论。李泉(2011)对以文化为主的教学理念提出异议,认为汉语教学是根本目的,海内外汉语学习者首先需要学习汉语。“汉语学习和传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
在文化内容方面,也有关于以介绍传统文化还是以当代文化为主的讨论。李铭建(1990)早就提出,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介绍。赵金铭(1997)提出文化取向应取双向文化的态度,介绍自己,也应介绍他人。吴伟克和野田真理(2005)认为刚开始学习语言的人,应用语言时所处的文化是本土文化(任教国文化),除非教师为他们营造另一种文化,比如所学文化(目的语文化)。他们还进一步提出外语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哪一种文化与所学语言相关联——目的文化还是本土文化。
在教材方面,赵金铭(1997)认为要立足于当代文化,立足于主流文化。李泉(2011)也提出“语言类教材应该重今薄古,主要教授交际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社会风貌;文化类教材对古今文化,主流与非主流,宜采取有倾向性但不绝对化的柔性策略”。王觉非(2011)在提到美国汉语教学的挑战时,提出汉语教材必须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外,应密切结合美国学生的生活现实,使他们听的、说的、写的中文能够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现实。
针对文化教学中重今薄古的观点,对比文化教育的观点,和把中国文化与任教国文化相结合教学的观点,又根据在美国中小学任教的中国老师对美国流行文化的认知情况,本文对流行文化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众所周知,要介绍中国文化,我们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同样,要进行中外对比教育,要把中国文化与任教国文化相结合地开展教学,我们也必须了解任教国的文化。考虑到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年龄、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等特点,本文的讨论集中在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和使用。
一、研究背景
(一)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根据“互动百科”的解释,流行文化包括消费文化、休闲文化、物质文化、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通俗文化等概念。是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说,还可以包括头条新闻、政治时事、社会热点,等等。
流行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流行文化带有强烈的通俗性,是一个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俗雅共赏的休闲文化。(2)流行文化有着强烈的现代性和草根性。它不如精英文化那么理性、带科学性;又不如民间文化那么历史悠久、带传统性。(3)流行文化带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它不受约定俗成体制的约束,带有强烈的煽动性和感染性。(4)流行文化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性,但借助于现代科技,它也能超越地域性,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流行文化特别为青少年所喜爱。冯新平(2007)指出:“流行文化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而且极易被接受的娱乐和休闲方式。流行文化之所以容易被接受,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前卫、时髦,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具有时尚性;二是比较容易理解,具有通俗性;三是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具有煽动性;四是容易为青年学生接受;五是流行文化存续的周期相对较短,更新换代快,符合青年学生好动而又富于变化的性格特点。”
美国的流行文化可以说是“全球流行文化霸主”(中国广播网,2010)。从流行音乐到乡村音乐,从百老汇歌舞剧到好莱坞电影,从NBA 篮球赛到美式足球,加上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使美国的流行文化在全球得以迅速推广并取得成功。在美国,流行文化几乎成了美国青少年文化的同义词。卡通人物、流行歌手、体育明星都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学校和家庭教育如何把流行文化有引导性地结合起来成了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把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运用到了教学上。
(二)流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流行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促进外语教学的作用(冯新平,2007;李玉萍,2005;李壮虎,200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流行文化一般具有富有想象力的情景和语言。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流行文化会激发学生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来自于他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可程度。如果教师能够将流行文化适当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正面效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内容。把流行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增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将流行文化引入外语课堂,并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学习背景,从而能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隔阂和恐惧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语言的练习和使用中去。
创新教学形式。流行文化通常通过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展开,便于创造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语言交流的互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乐于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会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提供多种智能发展的机会。流行文化往往带有强烈的动感、节奏感和乐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对人的大脑产生刺激。对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相当的吸引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那么,在美国中小学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否也使用了流行文化这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呢?他们对美国流行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以下的问卷调查。
二、美国国际汉语教师对美国流行文化知识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问题与方法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在美国学校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对美国流行文化和世界时事的了解。研究的问题是:(1)在美国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对美国的流行文化以及美国和国际头条新闻与时事的关心及了解程度如何?(2)中国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学硕士课程对世界地区和地域文化的教学情况如何?
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追踪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共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问卷包括40道开放型问题,于2011年2月进行。第二次问卷包括6道选择题,于2011年6月进行。追踪访谈在每次问卷调查以后进行。
1.问卷设计
问卷一包括40道开放型问题。问卷的重点是美国通俗文化,共分四部分,每部分十题:
(1)美国体育,例如,美国最流行的三大球类项目;每年3月美国大学篮球64队决赛的名称;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美国职业篮球队等。
(2)美国音乐,例如,美国最大的流行音乐大奖的名称;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大奖的名称;美国南方最流行的是什么音乐;写出几个美国最流行的女歌手等。
(3)美国电影,例如,美国外国记者协会每年举行的电影大奖的名称,美国午间和晚间电视剧大奖的名称,今年(2011)奥斯卡最佳电影名字,最佳男女主角名字等。
(4)纽约/新泽西地区有关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例如,分别写出纽约/新泽西地区的两大联盟职业棒球队、篮球队和美式足球队的名字;纽约最著名的两个棒球场的名字;写出几个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厅和博物馆等。
问卷二主要调查国际汉语教师对美国和国际新闻热点与时事报道的了解。问卷仅包括6道选择题,内容有关的事件全部是在问卷调查前一星期之内发生的。问卷详细内容见表1。
2.跟踪访谈
在两次问卷后,对部分被试做了跟踪访谈。第一次问卷后,访谈了5个教师。第二次问卷后,对4个完成问卷调查者做小组访谈。访谈针对问卷结果以及对美国流行文化与美国汉语教学的关系,要求参访者发表各自的看法。访谈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国内国际汉语教师对世界和不同任教国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教学情况。
3.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第一次问卷是在纽约大学中文教师培训的一次活动期间进行的。参加活动的教师均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国际汉语教师。大部分是在职教师,也有部分是职前教师。我们给参加活动的每一位老师发放一份问卷,要求他们在活动结束前完成问卷并交回。
参加第二次问卷的共30人。全部是纽约大学的第二年外语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生11人,美国学生10人,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拉美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学生9人。来自中国的11个同学中,8人是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所有11个同学均在美国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吸取了第一次问卷回收率低的教训,这次问卷较短,仅6题,采用了选择题型,并在暑期班上课时进行,回收率达100%。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第一次问卷及访谈结果
此次问卷共发出44份,仅收回18份。回收率不到1/3(24%)。对回收到的18份问卷的分析结果如下:美国体育运动方面10道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为48.5%;美国音乐文艺方面10道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为43.6%;美国电影方面10道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为27.8%;大纽约地区以上三方面10道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为22.1%。
从问卷的低回收率和低正确率可以看到在美国学校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对美国的流行文化了解很少。即使知道的,也局限在一些表面的和最基础的方面,因此造成一部分教师没参加答题。问卷第一部分有关美国体育知识方面,对美国的三大球类为棒球、篮球和美式足球这一题回答正确率高达87%。对每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世界网球四大赛之一的美国网球公开赛正确率也达50%,但对每年3月全美为之狂热的大学生篮球决赛被称为“三月疯狂”(March Madness)一题竟无一人知道(0%)。
第二部分美国音乐方面的知识。答对美国音乐大奖为格莱美奖(Grammy Award)的比率为55.6%,知道百老汇音乐剧东尼奖(Tony Award)的比例同为55.6%,但知道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是美国南方最流行的音乐的比例仅为22.2%。对于在2011年美国美式足球超级杯大赛前美国著名歌手克里斯汀·安吉丽娜把美国国歌歌词唱错而轰动一时的笑料一题答对的比率仅为11.1%。
问卷第三部分是关于美国电影方面,33.3%的人知道美国外国记者协会每年举行的电影大奖为金球奖(Global Award),但了解美国电视电影和电视剧大奖为艾美奖(Emmy Award)的人仅为16.7%。知道获得2011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社交网络》(TheSocialNetwork)的人为33.3%,知道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娜塔莉· 波特曼(Natalie Portman)的人为22.2%,而知道以主演《国王的演讲》(King’sSpeech)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英国影星科林· 费斯(Colin Firth)的人仅为11.1%。对于美国青少年最喜爱的电影《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的认知度也仅为16.7%。
在问卷最后部分有关纽约/新泽西的流行文化知识题中,知道纽约发行量最大的三份报纸的比率分别为:《纽约时报》(55.6%)、《华尔街时报》(16.7%)、《每日新闻》(11.1%)。对于总部设在纽约市的美国三大全国电视网的答对比率分别为:NBC(38.9%)、ABC(33.3%)、CBS(22.2%)。答对纽约/新泽西地区的两个美国职业篮球队的比率为25%,足球队的比率为15.5%,棒球队的比率为47.2%。能说对纽约最著名的三个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人数比率仅为27.8%。
跟踪访谈发现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数都答不上来,怕交白卷,或怕回答太少或答错了,丢面子,所以就干脆不交了。此外问卷过长(40题)和使用了开放性题型,以致完成问卷费时较长,也是部分教师没能交回问卷的另外两个原因。
2.第二次问卷及访谈结果
此次问卷共6题,重点调查学生对美国和国际的头条新闻与时事报道的了解。下表列出了问卷调查的结果。
表1:美国和国际头条新闻与时事报道问卷结果
如表1所示,第一和第二题是美国头条新闻。第一题是有关纽约地区的一个美国众议员的丑闻,所有美国包括纽约地区大小报刊都在头版头条大幅度地刊登了这个新闻故事。中国组竟只有3人(30%)知道,国际组也仅1人知道。相比之下美国组有8人(80%)知道。第二题是关于美国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佩林到纽约访问的新闻。美国组10人中有9个人知道,比率高达90%。而中国组和国际组竟无一人知道。第三题是有关也门总统受伤赴沙特阿拉伯治疗的国际头条新闻。3组全部30人中仅2人答对,可见现在的青年人对国际新闻漠不关心的态度。第四题是国际体育新闻。中国组内有4人答对男单冠军(西班牙选手纳达尔),6人答对女单冠军(中国选手李娜)。访谈后发现原因是由于中国选手第一次在国际网球大满贯赛中得到单打冠军的新闻在中国各大网站大量报道。第五题是美国国内体育新闻。中国组正确率颇高(60%)。原因是中国国内电视、报刊对美国NBA 篮球的报道极为广泛,所以大家的关注率也相对较高。最后关于Lady Gaga成为目前美国拥有最多粉丝的歌星一题,中国组明显缺乏了解。绝大多数的中国同学选了少年歌星Justin Bieber。
问卷后的追踪访谈对问卷调查结果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如下:
(1)平时对美国头条新闻没兴趣,不关心。如美国总统大选,总觉得这是美国人的事,与自己没关系。(2)原先在国内自己就对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太关心。到了美国更觉得离自己遥远了。(3)工作和学习太忙,没有时间看报、看电视、看球赛等文艺节目。(4)家中没有电视机、收音机,看不到电视,也听不到广播节目。(5)平时看头条新闻都是上网看。但看的大多是中文网,很少看英文网站。
跟踪访谈发现上述第一和第二条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访谈者都说,总觉得在美国自己是外国人,人虽然在美国,但心在中国。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娱乐离自己太远,看得见但摸不着。久而久之,连奥斯卡发奖、NBA 总决赛的时间都不知道,更别提观看节目了。在学校里和美国同事接触虽有,但交流甚少。见面无非客套几句,除了聊聊天气和做些业务交流外,就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
许多参加访谈的老师和同学都承认他们对美国的流行文化和头条新闻缺乏了解,并也都认识到这是必须改进的。有一位老师在第一份问卷的结尾,写下了如下一句话:“我从明天起每天读报纸,还要去买一个袖珍收音机,每天听新闻报道。”老师们都有同感,表示他们也要开始更多地关注美国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和时事消息。一位访谈者深有感触地说,“艾美奖发奖后的第二天,一个学生问我昨天看了Emmy Award了吗?我说什么Emmy Award?听见我连艾美奖都不知道,那个学生大失所望,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我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另一位老师也说,她和学校同事之间,往往觉得无话可谈,觉得在学校里很孤独。有一次,几个教师在办公室里大谈NBA 总决赛,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只能听听插不上嘴。现在看来,同事之间不是无话可谈,而是自己对美国人所关心喜爱的文化和新闻热点缺乏了解。这样当然是难以加入美国同事们的谈话了。
除了第一和第二条,关于其他几条理由,访谈者都一致认为是可以克服的。地铁里都有免费报纸,每天即使就在进地铁站时,拿一份报纸,在车上粗读一下,那么当天的头条新闻、体育娱乐消息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了。张颐武(2009)在和北京日报记者访谈中介绍自己的读书习惯时说:“虽然我每天时间很紧,但人生有很多间隙,吃饭之前等菜的那段时间,在咖啡馆等人见面的空隙,坐飞机过程中的4个小时,都可以用来读书,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我觉得,只要养成看书的习惯,看书速度也会很快。拿到一本书,我先是泛览,有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再细看。”正如某一个访谈者所说,时间要挤还是挤得出来的,怕的是你不去挤。
对于偏爱上网而少看电视不听广播新闻的趋势,不少访谈者认为这是年轻人的爱好,喜欢看微博和社交网。不少消息都是先从微博上知道然后再上网仔细阅读的。至于偏爱中文网站而少读英文网站,访谈者指出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的局限,读英文网站难而慢,而看中文网站一目了然,既快又易懂。另一个原因则是读中文网站会有一种亲切感。有一个访谈者有感而发:“我到了美国后,对国内的新闻反而比在国内时更关注了”。思乡情结人皆有之,但当你身在美国又在美国学校任教,多看看当地的网站和报刊,既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头条新闻,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3.跟踪访谈的结果和分析
跟踪访谈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国际汉语教师对美国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了解以及其与在美国教授汉语的关系的看法。访谈的结果分析如下:
(1)几乎所有访谈者都认为美国流行文化与在美国教汉语有密切关系。对美国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自己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增进和美国同事之间在文化和情感上的交流。汉语教师不能是美国学校中的另类,而应成为美国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2)在教学上,也有助于对美国学生的了解以及与他们进行交流。社会语言学家指出平时所谓的“闲聊”(small talk)对培养人际感情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流行文化是“闲聊”的最佳话题。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了解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开端。
(3)流行文化中某些内容可有效地结合进教材和上课内容。好几个访谈者在他们的汉语课上把美国的一些卡通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借用进自编教材里,如辛普森一家和哈利·波特等人物。在课堂上见到了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学生觉得既亲切又有意思,由此学习汉语的兴趣大增。
(4)了解美国的流行文化也有助于在中文课上介绍中国文化。有访谈者指出,有些中文教师只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对任教国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这样难以开展两种文化的对比教育。对比教授文化要比教师单向地教授中国文化有效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中文老师对学生的文化有兴趣而且了解,就会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使学生对老师本身的文化也产生兴趣,有学习动力。
关于国内开设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以及对外汉语硕士课程中世界文化和任教国流行文化课程质量,访谈发现,这些课程多数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每个院校都开设了诸如跨文化交际、国别与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传播等相关课程,但授课内容和方式均不尽人意。由于缺少师资,往往采用讲座形式大班上课,邀请国内外学者讲课。有一位访谈者说,他的学校,一学期一堂国际文化课请来了十几位来自不同大学的教授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样上课美其名曰学生可以听到来自不同的文化方面的专家讲课,但由于上课方式呆板(讲座形式),学生学习被动,内容缺乏系统性,各专家讲课之后又没有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所学内容,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要求。访谈者一致认为这类课程急需提高改进。
三、结论与建议
此次问卷调查范围较小,仅限于美国纽约地区的汉语教师,参加问卷调查的人数也较少,问卷设计和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问卷结果的效度有限,不应过度概括。但问卷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国际汉语教育界思考和探讨。来自国内的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对世界和任教国的流行文化和头条时事新闻缺乏兴趣和了解。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们在国外学校的教学效果以及和任教国教师及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
以下是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对如何改进国际文化课程的几点建议:
1.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院校都应当加强国际和任教国的文化课程,把流行文化纳入文化课的教学课程内。
2.文化课学习内容系统化,鉴于流行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
3.授课方式多样化,把专家授课和小班小组讨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不但能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内容和观点,还能通过小组讨论批判性地学习,并开拓思路。
4.采用任务型和设计性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题、选材、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和评估,最后汇总成集,并在同学中展示和演示。
在2010年的全美汉语教育大会上,笔者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美国人总的来说缺乏学习外语的动力。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俄语和日语的学习热潮,都早已成为历史了。连美国人常年最热衷学习的法语,也因为教育经费的削减,学生人数在逐年减少。除了由于政治和移民原因而得以持久增长的西班牙语,恐怕没有任何外语可以避免被冷落和最终被抛弃的命运,汉语也很难例外。来自国家汉办和美国政府以及私人基金会的经费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那么,如何避免汉语重蹈类似俄语和日语的命运呢?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我们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热衷于教育事业和汉语教学,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人际和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了解任教国的流行文化,并有不断自我提高进修的意愿,那么汉语是有希望在美国和世界上持久地推广和发展的。
冯新平(2007)浅析流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中国西部科技》第4期。
郭 力(2011)汉语文化教材出版现状与开发策略,《国际汉语》第1期。
李铭建(1990)中国文化介绍的取向,《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会出版社。
李 泉(2011)文化教学定位于教学内容取向,《国际汉语》第1期。
李玉萍(2005)《一份特别教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壮虎(2003)利用流行文化改善外语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第9期。
王觉非(2011)美国的中文教学状况:机会与挑战,《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吴伟克、野田真理(2005)记忆未来:积累异国文化知识,《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1期。
赵金铭(1997)论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取向,转引自陈恩泉《双语双方言》(5),香港:汉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