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

2011-11-13韩卢敏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动力价值旅游

韩卢敏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

韩卢敏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经济的发展、政策的促进和市场需求等的拉动,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和外在的动力。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所发挥的强度也不相同,其价值取向表现出渐变性和多元性。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取向之间有强烈的内在联系,我国乡村旅游在不同的时期,其利益主体价值目标和发展动力强度的不同,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从弱功利性、强经济性、可持续发展到旅游伦理的价值取向过程。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

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产生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和对休闲旅游的重复需要[1];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经济水平和闲暇时间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和增加,这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农村经济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原有的产业进行转型[2],从而依托丰富的乡村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至此,在这三重力量的作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应运而生。

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也不同,其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乡村旅游的价值取向。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各阶段的动力强度不相同,人们对乡村旅游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有所改变,其价值取向也表现出渐变性。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不同,其需要、价值和目标也就不同,乡村旅游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现象。因此本文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利益主体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利益主体

目前已有学者对乡村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刁宗广[3](2006)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兴起的动力源来自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推动、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和人们追求旅游新体验的带动,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变城乡格局及推动乡村非农化、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这实质上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诉求动力。王娜,鲁峰[4](2006)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包括三个层次,宏观动力为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导向、国际乡村旅游的示范作用,中观动力为旅游产业拓展新领域、农村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微观动力为市场需求和乡村资源禀赋。杨军(2006)[5],叶红(2007)[6]以成都市为例,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于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营销策略和政府促进和扶持四个方面,这实质上是四大主体即城市居民、农民、旅游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和实现的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即内在的动力。其他诸如国家的政策、政府的促进、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均为外在的推动力,在不同时期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杨军(2006)[5],胡文海(2008)[7]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城市居民)。我国乡村旅游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各个主体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程度不同,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诉求也不同。总的来说,旅游者的根本诉求是乡村性,乡村性中包含了乡村的或在乡村地域的休闲、求知、娱乐和体验;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属于供给方,其根本诉求是经济目标的实现,政府表现为实现农村或社区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企业表现为实现对利润的追求,居民表现为实现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弱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贺小荣认为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旅游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乡村的风物、风情以及荒野风光,可以称为乡村旅游,且我国先民有到郊野农村去春游(即踏青)的习俗[8]。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

这时期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动力促使乡村旅游形成和发展,表现为城市居民到郊外的农村旅行,旅游方式简单,以一日游的观光休闲为主,自主性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特色并不明显,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满足人们到郊野农村娱乐身心、享受明媚阳光的心情,乡村旅游产品也随着市场的演变自生自灭。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属于自发式的,政府直接介入的很少。乡村旅游开发的主题不明确,仅仅是个人需求导向,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放松身心的方式,市场供求关系模糊,带有弱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表现为其本质属性,即社会属性。

(二)强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我国众多乡村人口密集,经济水平比较低,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且逐渐形成我国传统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古镇古村落型,如西递、宏村、周庄、乌镇等;城郊型,如成都农家乐;少数民族村寨型,如云南傣族村寨、贵州苗族村寨等。这个时期主要是乡村的原生状态、建筑形式、生活方式、传统民俗等吸引着旅游者。由于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品位较高,开发的主要任务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小,见效快。由于政府的介入,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富有特色,“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做农家人、享农家乐、购农家物”农家生活和农业生产等成为国内城市居民新宠。此时,乡村旅游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客源以国际游客为主,他们偏爱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

这时期我国乡村旅游由于政府的介入,进入主动建设阶段,乡村旅游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的策划,一般由大型的企业集团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来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注重供给和需求的整合对接、产业的配套和产业链的延伸。无论从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势和动力来看,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长期保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9]。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乡村性。

21世纪初,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乡村旅游不仅仅是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民俗文化、农业生产、乡村生态等都成为吸引都市人的吸引物。但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相对脆弱,盲目的不合理的开发容易对乡村旅游资源造成破坏。例如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对环境破坏、垃圾和污染处理的应变能力较弱;由于围城效应,乡村盲目的城市化和商业化,人文环境和乡村意境遭到破坏;此外,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的冲击会发生变化甚至解体,这实质上都是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一种破坏。乡村旅游如何在开发的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是当地政府和乡村旅游规划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这要求乡村旅游开发必然要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客源内在需求、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和社区利益之间的关系。

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者实践经验的积累,乡村旅游开发进入了整合协调的阶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即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四)旅游伦理的价值取向

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总和。它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关系的协调:一是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三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四是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自身身心的和谐[10]。

乡村旅游伦理价值取向从旅游主体的角度出发,包括了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对待自然、历史、人际关系和自我的态度,它不仅关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更加关注社区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的满足和各种价值的实现。即社区居民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旅游收益,促进了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另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设的意识,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及乡土民俗。旅游者从优良的生态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经历和多元价值的实现。

乡村旅游开发伦理价值取向注重旅游主体对待旅游客体的道德态度,反映了人与生态环境及其他旅游客体之间能否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从而形成长期良性循环的融合共存。这实质上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及和谐的发展主题和趋势,旅游伦理价值取向未来将会成为追求乡村旅游价值的最高取向。

图1 我国乡村旅游价值取向的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空间,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导,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乡村旅游本身的社会属性、环境效益及其社会效益,更不能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与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冲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坚持各种利益的协调、各种关系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0-62.

[2]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1):92-96.

[3] 刁宗广.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63-67.

[4] 王 娜,鲁 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706-708.

[5] 杨 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学报,2006,20(4):7-11.

[6] 叶 红.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2007,(10):79-82.

[7] 胡文海.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7):82-86.

[8]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0-93.

[9] 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21(3):8-9.

[10] 刘海鸥.旅游伦理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2):19-22.

F59

A

1673-1794(2011)01-0061-03

韩卢敏(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经济学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青年资金项目(2007XQN 79)

2010-09-01

猜你喜欢

动力价值旅游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旅游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小黑羊的价值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