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力到制约
——集聚对集群的影响研究
2011-11-13潘锦云
姜 凌, 潘锦云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 246113)
从动力到制约
——集聚对集群的影响研究
姜 凌, 潘锦云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 246113)
由于带来隐性知识共享,地理集聚曾经对企业集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集群的自身的生长,集群规模日渐扩大,隐性知识共享逐渐消亡,集聚的动因不复存在,同时,集聚导致知识交换的内趋化。因此地理集聚这一传统优势正渐渐为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地理集聚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由推动变为制约的动态过程,并提出破解地理集聚制约的途径。
企业集群;地理集聚;知识转移;制约性
一、地理集聚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理论述评
一般认为企业单元的地理集聚性及根植性曾经是集群经济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源泉。追溯企业集群理论,从理论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流派: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地理集聚,这种集聚有利于资源、信息、技术和思想等要素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1];集聚经济理论是由韦伯首先提出的,他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即“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这一角度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2];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竞争环境的四个组成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地理集聚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地理集聚而形成的企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3]。这三种集群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均是以地理上的集聚作为出发点,研究集群竞争优势。
上述理论从外部较好的解释了地理集聚对企业集群的积极效应,但从企业集群成长的内部动力角度看,还要将创新驱动力、学习驱动力包括进来[4]其中,创新与学习都无法离开知识的传递与溢出。在集群发展初期,其空间的接近为企业中管理者、技术工人之间的知识传递与溢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知识交换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促使更多的集聚,集群的向心力持续上升。可以认为,以知识传递与溢出为桥梁,地理集聚促进集群发展。但是,地理集聚带来的集群向心力不是无限制的,Markusen认为,集群越成功,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5]。王辑慈也从“锁定”角度提到过企业的地理临近对集群的限制[6]。但从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地理集聚对集群发展的制约还不多见,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二、地理集聚与知识转移制约企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机理
通过上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地理集聚和集群的发展存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知识转移推动集群的学习与创新,带来集群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考察企业集群制约发展的一般机理。
(一)知识转移促使集群生长
虽然知识转移和集聚之间的累积循环因果关系早就被研究者提出过,知识的流动通过创新与集群学习促进集群发展,集群生长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要素聚集,带来新一轮的知识转移,即知识流动与经济集聚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由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将知识纳入经济增长框架,本文模糊了知识流动中知识主体的主动性,在其基础上可以考虑模型:
其中,Y表示集群产出,K1表示群内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程度,K2表示群内企业显性知识转移的程度,x表示其他影响集群产出的变量,μ1为误差项。
知识转移的程度对企业集群产出有重大影响,然而,两者间并非单方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内生互动关系。容易被忽略另一组关系在于:知识在群内的流动导致集群生长发展,集群的生长发展势必表现为集群外延与边界的扩大,这种空间的扩大对于知识转移亦有较强的影响。
(二)企业集群生长影响知识转移
1.隐性知识转移是企业集聚的重要动因
集群发展离不开知识转移,但在研究中必须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离处理,是因为集群地理集聚的特殊性导致不同性质的知识在集群中的作用与传导机制几乎完全不同。企业集群中,显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工艺、技术等直接带来效率与效益的知识,而集群内企业的地理接近带来文化的同根性,使得隐性知识在集群内除了表现为技术工人之间的技能、经验的传授和感悟之外,还表现为接近的组织行为习惯、企业的忠诚等等。任何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都包含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流动,对于一般企业,显性知识的流动明显易于隐性知识,但对于集群企业而言,情况恰恰相反。集群的地理接近,集群内企业很多甚至具有亲缘或扩散亲缘关系,由此带来的共同文化对群内企业起着“粘合剂”的作用,接近的文化、习惯、行为方式渗透在集群动态活动中,为企业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环境,因此隐性知识在集群内更容易传递与共享,集群优势的内生机制可以由隐性知识的共享来决定。
2.企业集群生长限制隐形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和空间距离有较强的关系,空间距离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显性知识可以用各种方式与工具表述,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传输工具传递,因此,其在企业间的流动和空间距离关系不大。而隐性知识的难以表述使其流动受空间距离制约较大,同时,一旦脱离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隐性知识即便得异常固化,无法传递。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来概括:
其中,K1隐性知识转移的程度,D为群内企业间的平均空间距离,a为参数,μ2为一般误差项。a/D可认为是企业集群的集聚程度,由上文可知,其与隐性知识转移程度 K1当空间距正相关,当空间距离增大时,隐性知识逐渐凝固,难以流动。综上所述,我们考察空间距离、知识转移、集群生长发展时,可以考虑如下关系:
公式3可以解释为,知识转移促进企业集群生长,导致更多的企业集聚,由此带来企业集群空间的扩大化。当空间扩大到一定程度,群内隐性知识失去共享的优良环境,在此情况下,隐性知识对集群的贡献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图1 空间距离影响知识转移程度模型
观察图1,当空间距离增大直到超越D点时,只有显性知识对集群经济发挥作用。当隐性知识对集群的作用消失,集聚的重要动因便不复存在。集群经济增长要同时考虑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作用,由于显性知识溢出的程度基本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即K2可以设定为固定值,那么,随着集群在空间的扩大,则知识转移的程度(K)主要由隐性知识转移程度(K1)决定。如图1所示,曲线BE表示集群中隐性知识转移(K1)的程度随着企业单元空间距离的增长而弱化,直线CF表示显性知识转移程度(K2))不受企业单元空间距离影响,折线ADF为集群知识传递程度(K),当集群扩张导致单元空间距离增长到一定程度,即图中D点之后,隐性知识不再对集群做出经济贡献。由于隐性知识转移是集聚的重要动因,当集群的发展到达隐性知识所无法辐射的空间,集群生长将逐渐停止,此时,地理集聚通过隐性知识转移这一机理限制了集群的生长发展。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强调地理集聚和知识溢出传递之间的正面效应,从而认定地理集聚能带来企业集群的良性生长,事实上,这仅仅是两者关系的一个方面,也是集群发展初期的现象,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之所以存在这一认识误区是因为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集群中的作用以及传递机制是不同的,隐性知识是地理集聚的重要动因。二是知识转移和集群的成长发展之间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要受空间距离调节。当集群生长至一定程度,地理集聚的负面效果通过影响知识转移将明显表现出来。
三、地理集聚制约集群升级发展的表现形式
由于隐性知识嵌入于当地文化中,难以长距离溢出传递,企业要想共享隐性知识,就必须主动参与积聚。集聚造成集群扩大,直至当地文化覆盖之外的企业无法进入时,集群逐渐走向封闭。另一方面,地理集聚对知识转移也有影响,地理接近基础上的知识流动往往会造成知识交换的“内趋化”,最终引起集群劣化,制约集群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集群劣化的演变路径
(一)地理集聚导致企业集群封闭
1.集群封闭限制系统优化
企业集群的发展一般是围绕某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以某个地理节点为中心,进行经济上的辐射与扩散,吸引临近企业进入系统,企业为了更便利的获得隐性知识溢出不断集聚,最后集中在某一区域内。群内企业因为具有接近的社会背景与环境,企业之间的交流、交易均按照区域内彼此熟知的规则进行。当集群规模扩张到一定时候,企业单元离集群中心的距离越来越大,社会文化、习惯的差异越加明显,新的企业便难以融入系统。外在表现为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辐射与扩散作用将渐渐削弱,边界逐渐固定。一旦辐射与扩散被封闭所替代,集群的发展将会陷入排他状态,优秀企业无法进入集群,集群内部的知识只能在原有的企业节点之间传递,难以更新与优化,其生长发展的内在机制——创新与学习遭到破坏,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在地域与亲缘的作用下依旧生存运转,集群新陈代谢遭到破坏,集群的生产优势、营销优势不再累积。
2.集群封闭制约资源合理配置
尽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在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但目前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在市场上,资源总是向效率高与回报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企业集群的地理集聚,造成了“块状”经济发展模式,群内企业由于相互熟识,交易中的风险成本较小,同时,地理临近使资源相互流动比较方便,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天然的成本优势让人、财、物、技术等资源更趋向与在内部流转,而不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自由流动与整合。群内企业个体在短期可以获得成本优势,但从集群整体的长期发展来看,交易机制将逐渐偏离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资源配置,缺乏竞争让成本优势不会保持太久另一方面,跨越集群边界的成本又不可忽略,在左右为难中集群中各种资源陷入凝滞,难以盘活,集群单元势必陷入生产经营的低效率状态。
(二)知识内趋抑制集群发展
1.知识内趋导致集群技术锁定
德国经济学家门斯(1975)在《技术的僵局》中强调,缺乏创新是萧条的主要原因,集群发展亦当如是。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指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创新需要知识获取,集聚所带来隐性知识的溢出是知识获取的便捷路径,但集聚又容易导致模仿,因为创新不止于知识获取,同时还需要创新成本,规避成本让模仿成为集群的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的接近,集群中的企业沟通频繁,群内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不可避免的互相模仿,群内领先的企业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丧失其技术优势。这种模仿,对于技术型企业将会降低其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最终降低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使技术发展进入锁定状态,从而丧失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2.知识内趋导致集群信息缺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市场主体需要海量的、多样化的信息来辅助决策,要求建立完全通畅的信息通道。企业集群的看不见的“边界”使得集群相对与其他经济主体更具有“内趋性”,外部信息穿越“边界”进入系统内部需要较大成本,信息在群内进行传递的成本小于外部传递,企业信息来源更多来自集群内部,缺乏充分的外部获得信息的端口。同样道理,由于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优于一般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关系,经济生活的“惯性”造成更多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是发生在集群内部的,这样则导致信息的不充分与信息来源的单一,最终降低集群的市场反应能力。
四、企业集群突破地理集聚制约的对策研究
地理集聚曾一度成为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但是,随着集群的生长,这一传统的优势在其与知识流动的内生互动中越来越成为企业集群成长的羁绊。因此,企业集群的升级发展亟待突破地理集聚的限制,探索新的模式与发展。
(一)跨区域转移,冲破集群边界羁绊
跨区域转移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冲破地理边界束缚的集群战略,是指集群整体或部分离开最初生长的地区,即原驻地,在其他地域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的行为。可能的情况有:集群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迁移,一般在原驻地的所有发展优势均已失去的情况下可采取这一行为;集群价值链的某些环节迁移到其他区域,比如生产环节迁至平均工资较低区域或接近原材料、关键配件集中地。集群跨区域转移行为在表象上看仍然是各集群单元经济上的集聚,集聚对单元的强大向心力依然存在,不同于传统集群的是集群不再局限在原先某一特定的地区进行经济活动。这一行为能降低集群经营成本,有利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一般性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可能深刻的影响集群原所在地及其跨区域转移的对象地区的产业结构,但是仍不能完全突破集群的封闭性,群内单元的组织性依然较强。
(二)构建虚拟集群,化解地理向心力
1997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协作问题,由巴西圣保罗大学、墨西哥蒙特雷技术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瑞典 Saint Gallen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大学组成的一个研究网络,开展一项名COSM E的研究项目,提出了全球化虚拟商务框架模型。在这个框架模型中,提出了虚拟产业群(Virtual Industy Clusters)的概念,所谓虚拟产业集群是指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生产相同或同类产品或者研制生产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产品的相关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组成的集合体。这种以网络技术支持的虚拟集群,突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地理限制,克服了地理聚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可以更大范围的将相关业务进行集成。借助于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交易关系,获得群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可以说,虚拟集群是传统区域集群的网络集聚。比起上文的集群跨区域转移,它几乎完全化解了集聚产生的向心力,同时,它又不同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结构上比较稳固,群内企业单元的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联系在一起。
(三)借力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集群升级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一般来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 Internet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指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是商务活动突破地理障碍,随网络体系在空间上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商务原本应该与根植于地理集聚基础上的企业集群毫无关系,然而,随着这一基础对集群经济的限制越来越明显,集群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一种必然。Internet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获得信息以及沟通的方式,企业集群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站点,可以实现低成本的群内企业合作与交流,吸收大量信息,为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从而规避我国大多数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为我国企业集群脱离低技术含量状态提供了可能。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下,空间障碍被打破,优秀企业可以进入集群,参与集群经济合作。和虚拟集群相比较,它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是集群突破地理集聚实现升级的平台。
以上三种模式,均可以克服企业集群的地理集聚制约,并且三种模式并非完全割裂,其间存在相互交融、演化的过程。其中集聚的向心力依次弱化,离心力逐渐增强,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也相应减弱,如图3所示。究竟哪种对策对集群升级的作用更明显,应该视不同情况而言,本文不再赘述。
图3 三种模式突破地理集聚制约
五、结束语
企业集群的集聚特征曾一度成为集群发展的优势。但是,随着集群的自身发展,集群边界的扩大,隐性知识转移的难度逐渐增大,其成本的增长势必导致其作用消失。集聚的重要动因不复存在后,地理边界即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集聚带来的封闭愈发制约集群发展,必须扬弃地理集聚的优劣作用机制,实现集群的优化发展。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1:101-132.
[2] A·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123-145.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符正平.现代管理与企业集群成长[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Markusen A R.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1996,72.292-313.
[6] 王辑慈.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4.
[7] Ravichandran.Redefin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owards the oretical advancements[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9.Vol.10.
[8] 潘锦云.中小企业集群与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J].改革,2006(9):66-71.
[9] 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9-31.
C931
A
1673-1794(2011)01-0058-04
姜 凌(1977-),女,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网络经济学;潘锦云(1975-),男,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9-10D58)
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