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
2011-11-13魏德样
魏德样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
魏德样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调查了我国15所高校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为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深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 前言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蓝图,是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具体规定,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6年)和《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年),并通过国务院学位办以通知形式转发给各培养单位,要求各培养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具体培养方案。因此,通过调查各高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就能大致反映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本文通过调查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育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深入剖析目前各培养单位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共性和差异,为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深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不仅是培养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归宿。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体育硕士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在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指导性培养方案”(2006年)中明确指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的培养要求为,1)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某一领域的实际工作。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而在“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年)中提出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从所调查的15所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来看,只有两所高校有按领域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即南京体育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其中南京体育学院更为具体:“其社会体育指导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大众体育领域担任体育经理人、运动健康管理师和运动健身教练等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教育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学校体育课程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及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赛事管理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理念和较高专业素养及创新精神,具备体育赛事策划师、营销师、监管师专业技能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运动训练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掌握并能够应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进行专项运动训练和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竞技体育教练员。”“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
从这个意义上看,南京体育学院制定的培养目标还是比较合适。其它院校基本上都是对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进行重复描述,并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形成自己的特色,趋同现象较严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部门对社会所需求的体育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以至在培养体育硕士时,定位比较模糊。
3.2 学习年限
针对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6年)中规定,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并强调,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而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年)则建议为“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从调查的15所高校培养方案来看,针对非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基本与指导性方案要求一致,只有南京体育学院明确规定学习年限为2.5年。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规定为3年,其它都为2年。而且大部分高校都具体规定第一年为课程学习时间,剩余时间为实践、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从所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要求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2001)的精神,意见中指出:“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2]主要目的是要缩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延长博士研究生培养年限。
3.3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结构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3]为此,在“指导性培养方案”(2006年、2009年)中就明确指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全日制体育硕士增加了教学实践课”,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课程设置参考(如表1、表2所示)。
表1 2006年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部分)
表2 2009年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部分)
从调查的15所高校培养方案情况看,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各高校变化不大,基本按指导性方案要求开展相应课程,但也有少数高校在不改变总学分数和课程门数情况下,通过调整各门课程的学分数和课时数,以体现该校对各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如天津体育学院公共必修课安排为:自然辩证法(2学分)、逻辑学(1学分)、科研方法(2学分)、计算机(2学分)和外语(8学分),相应地外语的学时数增加到72学时,以体现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领域核心课方面,学分要求各高校都在12-15分之间,具体开设课程与指导性培养方案基本相同,只有南京体育学院在专业领域核心课设置方面比较有特色。如前所述,南京体育学院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各领域提出了相对具体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专业领域核心课的设置时,能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课程,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性培养方案。
选修课程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各高校结合本校资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不少于8门的前沿性、实用性的课程,有些高校则根据不同领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了21门,最多的为南京体育学院,开设了30门,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利于研究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竞争力。
沈阳体育学院对于以下三类研究生还增加了补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1)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2)非体育专业(不包括体育相关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运动技术实践》;3)如既是同等学力,又是非体育专业(不包括体育相关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体育基本理论》、《体育运动技术实践》及大学本科的2门主干课程。
3.4 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具体落实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研究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从培养方案可知,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长期从事体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在于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3.5 教学实践
由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体育高级专门人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显重要,因此,在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指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因此体育实践环节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培养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全日制体育硕士大部分都是应届本科入学的,没有实践经验,这与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各培养单位都非常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并对此做出了祥细规定。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培养方案规定,教学实践是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要把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具体形式如,研究生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的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深入运动队或项目管理中心进行实习;同时应参加体育社会调查和学术会议的服务工作一至二次,并利用假期进行一般性的社会考察,撰写考察报告。
3.6 学位论文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学术型学位是为培养从事学术研究的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人才的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要具有学术上的独创性,所从事的工作以学术研究为主,”专业学位培养的是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培养人才的知识或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论文或研究报告表现的是其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从事的工作以应用职业领域为主。”[4]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为,“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
由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再加上论文校外送审的规定,所以造成,从指导教师、论文评审专家、研究生本人都下意识地把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作为参照,论文很少有出现,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从而偏离了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
4 讨论
根据以上调查所知,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各高校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看,各培养单位基本上执行了“2006、2009指导性培养方案”,有利地保障了现阶段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当前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足,各校共性大于差异,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今后各培养单位应在指导性培养方案基础上,认真分析社会需求,结合本单位资源,探寻新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对体育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1]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R].2000.
[3]方千华,黄汉升.新时期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5):91-96.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26-31.
Analysis on Project of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Master Degree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China
Wei Deyang
(School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Fujian,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of China’s 15 universities and master’s degree graduate grograms ,by using literature ,statistics ,log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train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ssertations ,etc.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in - depth analysis ,and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ysical training and deep in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students.
sports masters;master degree;graduate program
G807.4
A
1672-1365(2011)04-0006-03
2010-12-06;
2011-03-21
魏德样(1973-),男,福建南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科学计量、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