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研发经理眼中的“中国创新”
2011-11-10CII俞崇武
特约记者 CII 本刊记者 俞崇武
跨国公司研发经理眼中的“中国创新”
特约记者 CII 本刊记者 俞崇武
胡如国博士是雀巢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系统和设备经理。胡博士在雀巢工作已有15年之久,一直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在参加完由中国创新研究所举办的“TRIZ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培训之后,胡博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访谈,跟我们分享了他对创新的独特见解。
什么是创新?
《华东科技》:在您的工作当中,您对于创新的定义是什么?
胡如国:我认为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者别出心裁地应用一个老方法把一个现有的问题给处理掉,给公司和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我觉得这就是创新的定义。
《华东科技》:您这里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吗?
胡如国:主要是一种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服务方式,它们都是创新。
《华东科技》:那您觉得应该以什么样的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呢?
胡如国:公司的创新精神一般可以从公司的文化里看得到:一方面可以从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看其创新精神,你可以看到一个公司在创新方面投入的成本、雇的人、做的项目,这是从投入方面看的;第二方面是从创新出来的成果来看,看这个公司有多少新产品出来,有多少比例的收入是来自于新产品,这是从成果方面看的。如果看公司内部的话,你可以看得到该公司内部的文化,公司对创新项目的推动或者是对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容忍程度,因为创新总是有很大风险的。从外部看起来的话,一般是如果一家公司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大家会觉得他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从这两点可以看一家公司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中国式“抄新”?
《华东科技》:现在有很多人在谈论创新,也有一些声音在说国内的创新明显不如国外的创新,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胡如国:这个问题是个基本事实,但是它绝对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教育、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上所受到的限制都决定了中国目前不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团体。中国现在的创新,我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抄新”,不是创新而是抄新,抄新是创新的前一阶段,一个必须存在的阶段性产物。因为这个时候你没有那个财力,也没有那个能力(例如前瞻性)去做很创新的产品。比如说联想,它就很明确它做不了苹果。因为它的能力不在那里,联想的能力在于大批量的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所以它不必要做苹果式的创新,它是做抄新。但有朝一日联想一定会做到大创新,可能是在3年、5年、10年以后,这个是不奇怪的,也不是说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是工业发展的必经过程。国外工厂毕竟发展了一两百年,很多已经形成完善的系统和大气候,产业形成了结构。它会有专门的一部分——30%或者20%的精力都放在创新上面,所以它们可以做前端,中国制造做终端或者后端。中国现阶段做创新的话,目前来说我觉得还是抄新更多一点。
《华东科技》:您的意思是说现在国内大多数是在做复制的工作?
胡如国:是的。早期的创新工作,像三五年前更多的是完全的复制,现阶段我说是抄新,因为抄过之后有改进,山寨机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山寨机虽然名声不好听,但是工业上的改进,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和改善,很可能有朝一日会将一些大公司打垮,一些小公司发展起来了。这其中有复制其他人的成分也有自己创新的部分,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
“标准答案”思维会阻碍创新
《华东科技》:您觉得跟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有没有关联呢?
胡如国:创新很重要的是跟文化有关,不单单是教育体制。我也仔细想过,造成今天中国的现状,其中原因也与中国的文化有关系。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会让孩子去拼命受教育,拼命履行考试制度,并且社会资源的分享也有限,在这个情况下你要做出非常大的创新很难,因为我们还是应试制度,很难改变。种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方法,做事只会寻求标准答案。而创新恰恰是找非标准答案的!跟发达国外比起来,国外的教育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是让学生有自主性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最重要。而这个在我们国内学校里一般是被阻止的,只要你自己的想法跟老师不一致的话,恐怕你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处罚,这种情况下很难鼓励那些新思想,也很难鼓励出新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但是我也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会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就不会逼着下一代去应试,就会慢慢的走上另外一条教育的道路,那样创新就不知不觉的开始了。今天的日本跟韩国,就是明显的例子,他们原来也是受孔孟之道影响的国家,但是在向西方成功的学习后,现在完全变成了非常有创新意识的国家,甚至在很多地方超过了西方国家。
《华东科技》:那您对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改进的建议呢?
胡如国:很多时候小孩子容易受影响,建议这个时候学校里多开设一些鼓励性的发明创造课程,可以从简单的手工作业开始;还有要鼓励老师解放思想。趋势也好,手段也好,解放思想最重要,就是解决问题不要有定式,不要追求标准答案,这是最重要的。然后要鼓励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要鼓励他自有思想,只要在一定的框架内完全可以给他自由,那这个时候大家会慢慢走向创新思维的的方向。
《华东科技》:现在很多企业会举办一些大学生创新竞赛,这也是企业的一种创新形式吗?
胡如国:企业有很多创新方式,其中有一种形式是叫Open innovation,我们叫开放式的创新。不管你企业有多大,就算几万人也好,你企业内部的员工人数跟这个行业比起来(比如做研发的人)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在外面,你为什么要关起门来自己做事呢。所以在这种思维驱动下,很多企业现对外开放做创新。他们去几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大专院校,科学院所,他们去这些地方跟他们合作;第二个地方一般是一些小公司,因为小公司会设立一种风险基金或者是一种投资或者融资形式,把资金交给这些小公司,让他们将发明的技术做得更好或做成型;还有一种就是跟自己的供应商,跟上游或者下游的伙伴合作,开发新技术。基本上就是这三种方式。我相信社会注重创新的事情你会见到越来越多。
创新始于“找到问题”
《华东科技》:您觉得中国未来十年里创新前景怎么样?
胡如国:我想在这十年之内,一定会看到中国国内特别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国内创新能力很强的公司屈指可数,提到百度,抄的是谷歌,提到新浪,抄的是雅虎,阿里巴巴抄的eBay,但他们都有创造性的抄新和发展。但是在这十年之内一定会有在创新领域大家公认的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比如说华为公司,它已经从一个非常强的制造商慢慢变成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创造商,它现在每年申请的创造专利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华东科技》:一般公司在开始做创新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您觉得在做创新时候有哪些比较关键性的因素呢?
胡如国:做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认识问题,你需要问清你为什么要做创新,首先你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你就要找到问题在哪里,这是创新的第一步。通常如果没有办法定义你的问题,把你的问题表达清楚,你就无从下手。这两天“TRIZ创新问题解决方法”课程中也讲到,你要花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间去定义问题。因为不定义问题,你无从下手,也就没有办法进一步谈到创新手段了,更不要谈到创新结果了,所以最难的时候就是认识你的行业、认识你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定义下这个数学点,你定义下来以后你才有办法去找解。所以我觉得创新最大的难题就是开始怎么定义这个问题。第二点就是你需要有能力。能力一个是人,从人方面讲,需要有相应的有足够能力的人去做这个事情;第三方面是要有相应的方法,没有方法你去做事会非常困难。所以说有好的方法就像鸟插上了翅膀,可以飞;还有一个就是公司要有这种文化,文化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要有一个Process,去鼓励你这样做,或者说推动你、逼着你去这样做,不允许你去东调调西试试解决问题,而是逼着你要走这条路,去做这个创新。
《华东科技》:是强调老板一定要支持,是吗?
胡如国:老板不但要支持还要鼓励,光是支持不够,有的时候是需要把人逼上路的。因为有的公司发展是很快的,你要是慢慢变化,时间会太久。公司总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走这条路的,对他们来说,他们比较习惯他们的惯性思维。但你想要做创新,你需要换掉这种思想。这个时候你需要鼓励改变。有时候不单单要鼓励,甚至要有一些推动性的惩罚措施。
(特别鸣谢中国创新研究所为采访所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