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战略思考
2011-11-07苏娜
苏 娜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中部发展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战略思考
苏 娜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中部发展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当前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正在全面推进,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支点建设的重要引擎。开放型经济包括经济开放度、外贸进出口、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对外经济合作等多方面指标,通过与中部其他省份的比较,客观考察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有助于更好地扩大湖北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重要战略支点
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与资本流动量极大,足以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国内价格和货币供给产生影响。”[1](p519)在开放型经济中,生产要素、商品服务与人才资源可以相对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以便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获得最高经济效率。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开放以及市场化改革,将自身要素禀赋优势融入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极大地释放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能量,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为我国顺利转向开放型经济奠定了基础。
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江沿线沿边全方位,呈现出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东向西渐进式开放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具备区位、政策、开放度等诸多优势,而广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中部各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湖北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决策,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何为支点?支点就是支撑点、着力点、增长点,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在地位、作用、影响力和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上重于、高于、强于、大于其他地方,而这些‘重、高、强、大’必须以湖北发展的实力、规模、质量体现出来。[2]在新的时期,湖北要增强战略支点实力,必须进一步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着力提升开放度,推进跨越式发展,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一、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内涵
1.从功能上看,对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引领、辐射和集散等作用。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方式总是体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的过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中部开放高地应该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比一般地区更强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集散作用,能带动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为中部崛起和全面开放的尖兵和主力军,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的主通道、桥头堡,成为世界了解中部地区的重要窗口,成为联系中部地区和外部世界的最强纽带。
2.从指标上看,开放型经济比例应该比中部其他省份高。
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商品、服务和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按照市场原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模式,其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多方面指标来衡量,比如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数量、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体制和政策开放的状态,比如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等。对于开放高地而言,这些数据指标应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这一区域开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应该更为明显。
3.从核心能力上看,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开放型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外向型经济不同,外向型经济体现以出口导向为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很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开放型经济强调提高资本自由流动,表现为对“两个市场”的开放以及“两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地处内陆,中部开放高地不仅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开展面向国际的经济合作,还要注重国内市场的拓展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本实验以枸杞子对照药材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改善其粉碎过程中出现的黏附、粘连等现象。通过考察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药材,与直接粉碎的枸杞子药材相比较,在满足特性量值未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下,找到一种或几种适合含糖量高、黏性大、不易粉碎的中药材预处理方法,既提高其粉碎效率,又为后续的分装工作提供便利。同时,通过控制粉碎环境的湿度,避免药材在粉碎过程中吸潮。
4.从运行机制上看,开放型经济运行机制应该是稳定、良性、可持续的。
中部地区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集中,开放型经济粗放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当前我国已进入新一轮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和结构调整的突破期,中部地区应主动应对全球产业格局变革、区域竞争加剧和资源环境约束挑战,开放型经济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重点强调功能空间布局的集约共生、产业自身的生态高端、输出产品的优质高效。[3](p85)这就要求中部开放高地确立稳定、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在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结构转型调整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二、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基本现状。
(1)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结构有所优化。“十一五”时期全省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达到23.3%,2010年进出口总额259.07亿美元,是“十五”末的2.2倍,列全国第12位,保持中部地区首位,出口额自2008年起超过安徽、河南持续保持中部第一位,进口额排安徽省之后列中部第2位 (见表1);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机电、高新技术与农产品出口显著增长,2010年出口机电产品78亿美元,增长54.7%,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38.5亿美元,增长80.1%,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在中部居第一位。
表1 2010年中部各省外贸进出口比较
(2)引进外来资金大幅提高,外资来源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湖北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55.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5倍;2010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6个,外商直接投资40.50亿美元,增长10.7%,世界500强企业湖北已引进87家,跨国公司在鄂设立研发中心19个,在中部地区遥遥领先。除制造业外,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等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2010年增长23.3%。与此同时,外资向整个湖北省域渗透,二线城市开始成为外资新的着力点。
(3)对外投资与合作实现新突破,国际承包工程业务发展迅速。“十一五”时期全省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达到134家,投资总额是“十五”时期的6.4倍。2010年湖北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32.7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33.83亿美元,分别增长24.2%和12.8%,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区域发展到93个国家,在建项目350多个,合同金额250亿美元。
虽然湖北省开放型经济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湖北具备的区位优势和整体实力不相称。主要表现在:
二是利用外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2010年湖北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五位,远低于河南省 (见表2)。外资项目产业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短平快”的一般项目和资源消耗类项目多,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项目少;小规模的制造业项目多,现代农业、服务业利用外资少;来投资的中小企业多,国际大财团、世界500强企业相对较少;香港、台湾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投资多,欧美发达国家相对较少。
表2 2010年中部各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亿美元)
三是“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而言,我国“走出去”相对于“引进来”来说差距比较大,发展不协调,湖北这一问题更为明显。2009年,我国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433亿美元,湖北仅占0.25%,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国内居第21位,在中部地区也处于落后地位。对外承包工程和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比较少。劳务输出大多是技术含量低、报酬少的低层次简单劳动,技术型人才输出较少。
2.存在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当前,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批准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确定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两圈一带”战略的全面实施等等,诸多区域政策将呈现叠加效应,促进湖北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有利于体制机制创新以及配置全球资源能力的提高,为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比如,“两圈一带”战略使湖北对外开放有了金字招牌,可以吸引世界目光,吸引生产要素向湖北聚集,促进湖北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4](p62)除此之外,湖北省建设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还具备如下优势。
(1)区位及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未来几年湖北交通运输、口岸物流、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对外联系交流更加便捷通畅,软硬环境的改善将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省会城市武汉既是中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也是全国四大综合性交通枢纽,具备高铁4小时经济圈建设所形成的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转变的区位优势。
(2)产业基础优势。湖北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市场空间广阔,现代工业体系齐全,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省经济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基础良好,将可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项目。
(3)科教资源优势。湖北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和第二大智力密集区。2008年湖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48.68,排名全国第11位,居中部六省之首,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万件,居全国第8位。光纤通信、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动汽车研究、遥感技术、鱼类基因研究、植物转基因研究、“双低”油菜、B t生物农药等科研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4)中部中心城市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武汉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以武汉为龙头的武汉城市圈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强劲增长极,综合实力位居中部六大城市群之首。2010年武汉市进出口总值180.6亿美元,增长57.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4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9.7%。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将成为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发展。
三、湖北推进中部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总体思路。
一是以整体协调为着力点,实施全方位的开放。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既保持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增长,又要加快贸易结构优化调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既要有效利用外资,又要拓展对外投资;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并行,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既主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又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内需外需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二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高层次的开放。湖北必须摆脱低层次、低水平的开放发展模式,改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和利用外资方式,在开放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把引进外资同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结合起来,力争在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价值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以科学发展为目标,形成可持续的开放。当前对外开放面临着资源性约束、市场空间缩小的约束和效益性约束,必须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既巩固传统市场,又开拓新兴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开放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业集群,提高出口商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开放中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吸纳更多国际资本;在开放中培育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物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2.对策建议。
(1)抓住引资重点,吸引战略投资者。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继续抓好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突出抓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及台湾等地区招商引资,力争在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上有新的突破。加强与中部各省、沿江省市和高铁沿线区域的合作,扩大省外资源资金的利用,深化与港澳台和亚太地区的经贸交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是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境内外跨国公司以及省外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其设立地区总部、在华分支机构及相关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采购中心等,发展总部经济。
(2)提高外贸品质,推动“科技兴贸”。依托我省装备制造、汽车、造船、电子等优势产业,外引内联,培育一批上规模、上层次的机电、高新出口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打造高端制造业出口基地。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支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制定切实可行的出口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出口,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配置资源及在海外注册商标,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湖北;加强和改善外汇管理与服务,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实施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战略,增强湖北旅游的吸引力,打造湖北旅游目的地新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中医药、动漫等服务贸易,推动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快全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打造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平台,提高国际竞争力。
(4)加强基地建设,构筑开放平台。首先,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集聚、孵化、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一批外资密集、内外资结合、带动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增长板块,重点加强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使其成为湖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形成中西部地区的外资密集区。其次,发挥湖北大农业的优势,大力实施扶持农产品出口的“1515”工程,在全省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支持宜昌、荆州、黄石等条件较好的城市设立出口加工区和来料加工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最后,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应加强与天河空港、阳逻港、出口加工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整合,叠加功能而形成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协同发展;提高口岸一体化运作效率,努力打造“大通关”平台。
(5)树立开放合作意识,优化开放环境。用国际化视野来规划和营造一流的对外开放环境,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对接合作,鼓励市州、开发区通过与外省地市、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大力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加快“信用湖北”建设,努力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最具投资吸引力的魅力省份。
[1][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周芳.构建中部支点:湖北人民的汇报[N].湖北日报,2011-03-04.
[3]武文生,贾爱娟,李佳.开放型区域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J].中国经贸,2010,(10).
[4]吕东升.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关于“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9,(9).
F127(263)
A
1003-8477(2011)11-0066-03
苏娜(1976—),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周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