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造地,向荒沟要粮”
——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开发造地纪实
2011-11-07张永强
□本刊记者 张永强
“为民造地,向荒沟要粮”
——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开发造地纪实
□本刊记者 张永强
汽车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前行,两边是高高的土崖,中间是即将成熟的小麦。5月16日下午,“全国土地整治万里行”采访团走进了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土地开发项目区。
“这里是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同志带领大家填沟造地造出来的新增耕地,上下共14公里,已造良田1810亩。”卫辉市国土资源局同志的介绍,让大家惊奇不已。
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被当地群众称为“造地书记”。今年已69岁的他,40多年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群众在穷山恶岭中垦荒造地。他先后带领群众在狮豹头山区造地2400亩;在唐庄镇金门沟造地1358亩;治理“空心村”,规划建设新村,节约土地2078亩;拆除砖窑19个,恢复耕地1800亩;拆除石砟厂100多个,恢复耕地2200亩;绿化西山生态园,整理土地4500亩;开发北山土地680亩。把昔日的荒山、乱石沟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高产田,创造了广大人民群众向荒山要地、开垦河沟造地的神话。
2005年,卫辉市进行区划调整,将十里沟上游太公泉镇管辖的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给了唐庄镇。这时,干涸了千百年的河沟——十里沟开始进入吴金印的视线。
当时,南水北调工程勘测设计工作已经开始,根据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将有7.4公里从唐庄镇经过,需要占用耕地1420亩,开挖土石约740万立方米。同时,堆放挖出来的土,需要占用更多耕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聚宝盆’,决不能让农民耕地减少,我们要向荒山、荒沟要地。”吴金印想到了十里沟。“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开挖的土造地。”这一想法在吴金印的脑海中形成了。
他带领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技术人员,从十里沟下游一直走到上游与辉县交界处,勘察了整条河沟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决定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挖出来的土,在十里沟的荒废河沟里闸沟造地,把乱石滚滚、杂草丛生的十里沟整治成旱涝保收田。
经过初步设计,要将长14078米的十里沟全部开发整治,把荒废河沟变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总规模120.7公顷,共需土石600多万立方米,项目投资近1.5亿元。
巨额投入让部分班子成员有些犯憷——虽然镇财政收入每年几千万元,可大部分都投到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上,镇办公经费都十分紧张,现在要干这么大的工程,“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啥时候能见效益啊!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抓住机遇是功臣,失去机遇是罪人。”吴金印反复强调。他又给大家算账,2005年从太公泉镇划过来的4个国家级贫困村,共有1700多人,现已搬迁到统一新建的四合新村,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1800多亩,人均1亩地,全部为稳产高产田,总产量可达135万公斤。
“让农民致富,为群众办实事,咱干了不亏”。吴金印这么一算账,大家心里有了底。
经新乡市、卫辉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实地踏勘、充分论证后,2009年11月申报了新乡市投资唐庄镇十里沟土地开发项目,项目区总规模120.72公顷(1810.8亩),总投资2859.07万元,移动土方22.05万立方米,修建淤地坝42座。通过对该项目的实施,共净增耕地113.79公顷(1706.85亩)。
由于荒沟地势低,洪水一来,有可能将造好的土地冲毁。为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吴金印带领群众在荒沟上建起了拦水堤坝42座。水来了,小水会很快从修好的暗渠流入下游,水大了会从坝上滚坝而过,使荒沟真正变成良田。
就这样,在南水北调占用唐庄镇大量农田的情况下,通过吴金印的生花妙笔,经过闸沟造田,十里沟土地开发项目增加可耕地1700多亩,使唐庄镇耕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原来增加了近千亩。
土地造出来了,唐庄镇把一部分土地承包给了居住在附近的农民,由镇里收取适当的承包费,用来给农民修路、建学校、办福利,让全镇人民都得到实惠;一部分交给村经济合作社,统一耕种,村民成为股东,参加收益分红。
如今的十里沟,一片绿色。去年播种的冬小麦长势正旺。吴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地经过两三年耕种就会变成肥沃的耕地,变成丰产田。”
采访结束时,吴金印书记欣然为“全国土地整治万里行”宣传活动题词:“为民造田,向荒沟要粮。”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向记者介绍十里沟土地开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