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状态理论构想及教学建议
2011-11-06张晶晶李亦菲
张晶晶李亦菲
(1.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学习状态理论构想及教学建议
张晶晶1李亦菲2
(1.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学生学习状态历来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关注,对学习状态概念的界定及其要素的分析是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中外研究对学习状态的认识,提出学习状态的三要素理论,旨在对学习状态的构成进行深入分析,为青少年的学习状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状态三要素理论构想,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几点建议。
学习状态;理论构想;教学建议
学习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众多研究者关心的一个主题。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抱怨他们自己的学习状态不好,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影响学习成绩,而教师们也经常会说起某某学生最近状态不佳,需要改善等等,那究竟什么是学习状态?
一、学习状态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国古代的先哲已经指出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学生学习应处于“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论语·述而》)的“愤”和“徘”学习准备状态,孟子也提出学生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反对以为“鸿鹊将至,思援弓射之”(《孟子·告子上》)。在中华成语故事李密牛角挂书,专心致志等都蕴含了对良好学习状态的描述。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也指出“学习的准备率”,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提到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时,必须具备主动的、令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心向,即学习者既要有进行意义学习的准备状态,又要有进行意义学习的主动状态。心理学家齐莫曼提出与学生的自律学习,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具有一定的觉察状态、监控状态都是有关学习状态的早期阐述。
此外,从其他领域还对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比如以知识空间理论和一般的关系型超文本数学模型为基础,引入超文本学习状态空间的概念。超文本是一种文本,它和书本上的文本是一样的。但与传统的文本文件相比,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研究从超文本的路径控制出发,研究远程教育中的学习状态。[1]利用神经解剖进行相关的观察,对学习状态与学习不良对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活动不但受到学习记忆的调节,而且还与学习状态有关,但不良学习状态对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不产生影响。[2]此外,还有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进行了元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认为元学习状态包括3个方面和9个维度,即:学习活动前的自我监控(激励性、计划性、准备性);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显然视元学习状态也包含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阶段。[3]
二、学习状态概念探讨
(一)学习状态概念概述。最早的学习状态来源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的研究,是对学生学习障碍状态的构成进行的讨论。[4]而关于一般学生学习状态的谈论,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多以调查和评价的形式对学习状态的调整和优化进行研究,停留在概念总结和思辨的层面上对学习状态进行探讨,而对学习状态的核心内涵、主要特点、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基本问题,缺乏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概括有关学习状态概念的阐述,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学习状态是指人在学习时身体和心理的机能状况,主要包括大脑清醒与注意集中的状况、情绪状况、身体机能状况等,它是这几种状况的综合。[5]2.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时,身心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影响学习的因素划分,可以把学习状态分为学习生理状态和学习心理状态。学习的生理状态包括学习时学生生理的激活水平,如学生的觉醒状态、学生的意识状态、学生的兴奋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认识状态,特别是思维状态、动机状态和意识状态等。[6]3.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动机状态等的总和。[7]4.远程学生的学习状态既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前的学习准备状态,也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状态,还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后的学习达成状态。[8]
(二)本研究对学习状态的阐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学习状态理解为学习者自身为自己营造的一种学习氛围的综合。这种氛围是氤氲在学习者周围的,是学习者对自身生理,心理(情感状态和认知状态)的一种综合的反应。处在一种学习状态之中的个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理状态,在此基础上,认知对相应的状态予以评价,从而令学习者得到对当前任务的觉察和关注,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的学习者存在不同的动机水平。而对情感状态的理解,重在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带给学习者的一种的满足与不满足的体验。当学习活动对学习者而言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那么相应的生理指标以及认知评价就会处于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是与不满足状态截然不同的,由此会产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不良的学习状态,导致的可观察的结果便是积极的学习和厌学。
学习状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状态总和,包括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阶段,是一个学习者完成特定任务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身心状态。
三、学习状态理论构想
(一)学习状态三要素理论构想。在参阅有关学习状态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学习状态阐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生理、心理的一种综合的反应。处在一种学习状态之中的学习者,会产生相应的生理状态,在此基础上,认知对相应的状态予以评价,特定的学习任务,引发学习主体对当前任务的觉察和关注,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的主体存在不同的动机水平。而对情感状态的理解,强调的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带给主体的一种的满足与不满足的体验。当学习活动对主体而言可以得到一定的满意的效果,那么相应的生理指标以及认知评价就会处于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是与不满足状态截然不同的,满足与否会导致者产生对下次任务的不同的动机水平,最终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不良的学习状态,导致的可观察的结果便是积极的学习和厌学。
心境对应的是相应的生理条件的变化,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平稳的基础状态,只有这样的一种基础生理条件,才是高效学习的基础。此时可以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干扰过滤掉,从而将心理能量完全分配在当前的任务之上,即不浪费心理能量在其他的内外部干扰上,营造一个完全学习状态。在一定的心境条件下,即基础的生理条件之下,注意状态是学习者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加工的前提,直接影响学习者对当前学习任务所需心理能量的分配,是个体将心理能量分配到当前学习任务上的有力支持,这是需要调用先前的知识,并且直接与当时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外部资源密切相关的。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个体的情绪变化,当个体遇到困难,并可以令其满意的解决的时候,带给个体的必然是正性的情绪反应,而当学习者碰到的困难是其竭尽所能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必然带来的是负性的情绪体验。情绪有适应、动机、组织、信号的功能,学习的结果使个体产生情绪,这种情绪,结合个体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了个体后续完成任务的动机,而动机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是一种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由于动机的作用,才使个体产生愿意做什么,不愿意作什么,才产生做事情的冲动和热情。这种处理结果反馈于个体,产生心境,动机和注意的多方面影响,并在整个环节中都伴随着相应的生理条件的变化。这是一个环路,在不断地回环往复地进行相互作用。
在这里,以注意贯穿整个心理过程,以心境作为学习状态时的生理状况的指标,而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则以动机——一种个性倾向性来体现,在这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个体情绪感染会为学习状态提供重要反馈,从而全面反应了学习状态的内涵。
(二)学习状态三要素动态机制。根据学习状态心境、注意、动机和情绪三要素理论,结合动态作用机制图以及生活实践,对其中的关系进行如下的分析,见下图:
学习状态动态作用机制图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的而平静的状态,是学习时的基础生理条件,需要强调的是,心境也包含了内脏的状况,其中心脏的跳动就是心境表现的一种反映。
可以用“饥饿”为例,来说明心境和动机的关系。比如,在个体饥饿的时候,这种内在的生理需要,扰乱了心境的平稳性,并由于饥饿产生,致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以心境的变化为表现,这种表现很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心脏的跳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可以用设备监测到的,而引发这种变化的就是个体的内在的需要,这正是影响动机的内在条件。根据内在需要(由饥饿导致的对食物需求的需要)的强弱,会影响个体追求食物动机的强弱。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没有注意我们很可能不能将心理能量集中于当前的学习任务。而外界的新异变化的刺激,是外在的诱因,影响了我们注意的水平,从而影响了动机。比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如果有一只蝴蝶飞进来,在某位同学面前飞舞,那就可能由此外界的诱因,导致这名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堂教学之中,而是将心理能量与资源直接用在了蝴蝶身上,直接削弱了这个学生当前的学习动机。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心境和注意分别是影响动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共同影响动机的形成。适中的动机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学习结果,说明是为学习者所满足的,也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结果会反馈于动机,形成适度的动机,进而使学生保持良好平稳的心境,这是学习的基础生理条件,适度的动机和良好的心境使学生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会使学生有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结果,这是个良性的循环。
若假设:学习的结果是不佳的,则学习者体验到的更多的是负性情绪,对动机的影响可以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动机过强,产生焦虑,导致心境不能平稳,会令学生注意不能集中,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理想的学习过程,这样必然带来不良的学习结果,而又会引发不良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说这是个非良性循环的过程。另一种是动机不足,产生退缩或者拒绝,直接导致学习没有动力,注意力的欠缺,也会引发不良的学习过程,导致不良的学习结果。这也是个非良性循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心境、注意、动机三要素动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影响学习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的结果。
四、学习状态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中的三要素模型,对应心境、注意、动机三个要素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一)学习中的心境是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生理状况的总和,在个体生理身体健康的假设下,学习学习者需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无论什么样的学习状态,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状态,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情绪状态的把握与调节也是十分关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进行深入浅出的认知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平稳的生理状况是自己高效学习的保障,认识到这种平稳对其高效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主动有意识的保持平稳的认知倾向;二是进行实践指导,在教学中,老师要起到身正为范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与学生进行大pk的比赛,以自己的实际优势及亲身体验感染学生,使学生们感受到这种状态的力量,结合学科实际,比如英语教师可以找一个名篇名著跟学生一同学习,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比赛谁用更少的时间更通俗流畅地将一段英文文章诵读出来(为了公平起见,可以由若干学生选学习材料和需要跟老师pk的学生代表),当然这是对教师而言,提出的外在的要求,而更重要的在于学生本身,可以进行基于生物反馈的方法进行身体调节达到锻炼心境的目的。在不同的心境和情绪状态下,人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脑电、皮肤电,以及肌肉活动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情绪的身体技术表明,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控制身体的变化来对情绪加以控制。
(二)对于学习状态中的注意的引导,相信毋庸赘言,有很多对注意进行指导和训练的方法,而且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可借鉴的做法是:1.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的提高,教师教学语言是重要的工具之一,其语调是否抑扬顿挫,也成为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关键性因素。2.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会使课堂充满生机。普通心理学早已经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会引发注意,在教学中更是应该得到运用,教师巧妙的课堂设计,在抓住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并使知识点得到巩固。3.对课堂重要性的提醒也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课题的重要性,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在学习状态的三要素理论中,动机的作用不可忽视。众所周知,引起动机的主要条件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个。内在条件主要指“需要”。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力,引起行为。外在条件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处理好各种外部的刺激,包括学习材料的选择,各种鼓励策略等方面的工作。
五、小结
对于学习状态理论与实证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本研究是相关理论假设的阐述,还需要依赖实证性研究予以验证和检测。对于日后有关学习状态的研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对于学习状态的定义尚未统一,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予以讨论;第二,在学习状态的本质的研究,是一种流状态,还是一种断续的状态,是不是只有发生在学习中的才是学习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界定;第三,关于学习状态的结构与功能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者更进一步的研究;第四,目前对学习状态的研究,多停留在调查观察层面,对学习状态中的个别现象进行个别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相应理论与模型的研究,暴露出在学习状态研究上的不深入,还有待于日后的研究者更进一步的研究。
[1]高尚等.超文本学习状态空间模型与学习控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12).
[2]周三国,杨伯宁等.学习状态对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29).
[3]王泽欢,王静琼.大学生元学习状态调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Gaye McNutt,PhD,The Statu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the States:Consensus or Controversy[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1986(1).
[5]学习卡片.中小学生管理[Z].1994(3).
[6]刘毅玮.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3(5).
[7]李娅.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6).
[8]李海艳.远程学习者学习状态探微[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Learning State Theory and Teaching Advices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professor hav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state of the students of all time. Definition and elements of the learning state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while i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combine the definition of learning state relevance studies together, advance a new theory about learning state that is four elements theoretical conception, for the purpose of analysing the learning state formation in depth,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eenagers about the learning state adjustment, on that basis, together with four elements theoretical conception, providing some advices for 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learning stat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s.
learning state; theoretical conception; teaching advices
张晶晶(1984-),女,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主研方向:情绪与认知。
20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