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大学“2+1”学期制改革的调查研究

2011-11-06牛小曼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西南学期大学

牛小曼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西南大学“2+1”学期制改革的调查研究

牛小曼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西南大学2006年春季实施“2+1”学期制以来,取得的积极成效有: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其学习效能感;学生的暑假有了更实质性的用处等。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个问题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造成的,文章在探讨和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也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学校方面要开设出有价值、多样化的课程,注意与之配套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教师方面加强要自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人员和师生观念要转变观念;学生方面要加强自我效能感,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1”学期制改革;西南大学;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现个性化、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各高校纷纷举起改革的旗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学期制作为整个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改革关注的重要内容。西南大学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国内外众多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于是乎,“2+1”学期制在该校应运而生。

西南大学实施“2+1”学期制已有三年,虽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其中必有做得好的方面,也存在有所欠缺的地方。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大学实施“2+1”学期制改革的情况,特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调查。旨在分析总结西南大学学期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还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1.问卷调查。参阅文献,并结合西南大学进行“2+1”学期制改革的实际情况,经过选择、修订于补充设计出一套有10道题的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西南大学实施学期制改革后各方面的情况,并从中得出学期制改革后的成效及不足。问卷调查的内容维度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校方面的情况;教师方面的情况;学生的态度及对“2+1”学期制的利用度。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2.访谈。以了解西南大学在校学生对“2+1”学期制改革的认识和态度为目的,同时为了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作补充说明,对一些进行过第三学期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记录以笔录为主。

(三)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从西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查的300名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85份,回收率为97.7%,有效率为95%。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0.0%,女生占60.0%;文科学生占58.0%,理科学生占42.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西南大学本科生参与“2+1”学期学习的情况。经调查发现,西南大学本科生曾参加过“2+1”学期学习的比例达42%,其中20.2%的学生认为“2+1”学期的实施十分有意义,65.7%的学生认为比较有意义。这组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参与第三学期学习的程度还不够特别广泛。但参与过“2+1”学期学习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种学期制改革很有意义,也很重要。可见,虽然学生对“2+1”学期学习的参与度不是特别高,但对其认识的深刻度还是不低。

表1 参加过“2+1”学期学习的学生态度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暑假留下来学习的学生对于“2+1”学期的有无意义评价中,男生和女生在“很有意义”和“比较有意义”两项中有明显的差别,在“比较有意义”一项中没有太大差别;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在这四项中都没有太大差别。总的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认为“2+1”学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意义较小,没有人认为完全没意义。

(二)西南大学进行“2+1”学期制改革后的主要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参加过“2+1”学期学习的同学,82.8%的人认为进行学期制改革后学校有比较大或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集中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和“学校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两方面,其中前者被55%的同学排在了第一位。关于第三学期的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1”学期的课程设置合理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的同学认为“2+1”学期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太合理。认为不合理的比例不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应该追寻其深层原因。

(三)进行“2+1”学期制改革后教师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2+1”学期中上课的教师大多数还是采用讲授法、灌输法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有教师采用比较创新的教学方式。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副教授和讲师,教授级的教师比较少开第三学期的课。另外,在对一些学生的访谈中他们谈到,也有不少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都不是特别理想,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四)学生参加“2+1”学期学习的目的及对其的利用程度

表2 参加“2+1”学期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参加假期学习主要为了“多学点知识”的比例要大些,“挣学分”这点也成为了一部分人假期留校学习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如“回家无聊,不如呆在学校”、“陪男(女)朋友”也各占了一些比例。与访谈对象的谈话中得知,还有一部分学生留下来是为了错开回家、返校的高峰期,或者是参加社会实践等。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2+1”学期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生认为通过“2+1”学期的学习,自身得到的好处主要有:(1)可以提高自身修养,锻炼自身能力;(2)更加自主了,可以学点自己想学的东西,可以自由的控制和分配时间;(3)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挣够了学分。按照得到好处的重要程度排序,有18.1%的人将“挣学分”排在了第一位。虽然这个比例相对来说并不大,但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有的访谈对象也指出,调查问卷并不能完全将被调查者的真实意图显示出来。尽管我们声明调查当中实行匿名制,调查结果只用于研究,但有的学生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目的填上去。

表3 “你认为第三学期采用何种方式考核更好?”

从学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来看,更多的人倾向于考查,即交一篇论文完事。从这些数据里也可以看出,学生并不想在“2+1”学期中的课程上花太多心思。思考之后也可以发现,这与学生“挣学分”的现象是有一定联系的。

调查还发现,学生对“2+1”学期的利用程度并不高。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外对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三、结论与建议

实施“2+1”学期制不仅适应了学校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也代表着为实行完全学分制及弹性学制所做的尝试,更意味着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出的深层次变革。今后的研究课题要立足于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上,努力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并使高等教育不断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文具设计得不好、分析不深刻等缺点,但还是能得出一些有效的结论。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可以知道,西南大学进行“2+1”学期制改革后存在很明显的优势,如它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增加了学生安排课程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等等。当然这项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总结各方面原因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西南大学“2+1”学期制改革的积极效应。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西南大学进行“2+1”学期制改革有很大的优点,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第一,“2+1”学期制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在第三学期中,学生可以进行跨系甚至是跨专业选课,学习自己感兴趣但平时没时间上的课程。学校通选课、双学位课程、实验课程等非常丰富,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课程,投入学习。笔者认为“2+1”学期制是“2+1”学期制优势中最为核心的一点。

第二,时间灵活,课程设置灵活。当前我国高校学期安排的控制点是春节,这导致春节前的学期期长不定,春节后的学期期长过短,而每学期教学时间又均为20周。“2+1”学期制实施后,学生可据自身的特点及需要自主选择,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2+1”学期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行“2+1”学期制度,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范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发挥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尽量多的接触大学课程和大学教师,更容易产生一种新鲜感,也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也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样,因为接触的课程多了,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更丰富,所了解的世界就更全面了,也就达到了拓宽知识面和视野的效果。

第四,“2+1”学期模式增强了学生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和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选择性,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效能。“2+1”学期制的基本思路是实施分段排课,将辅修双学位课程、部分选修课程和部分技能训练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放到夏季短学期集中安排。采取分段排课的方式,增强了学生选择的灵活性,这将有利于他们在两个长学期之中集中精力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好基础;在短学期中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能感,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2+1”学期制改革可以让暑假有实质性用处。现在有很多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都是应付了事,如果第三学期用来安排社会实践,将会使时间得到有效利用。

此外,过去暑假回家、返校,票不好买,人也很多。三学期制避开了节假日人流高峰,学生们回家的路也更顺畅方便。

(二)西南大学现行“2+1”学期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并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后发现,现行的“2+1”学期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正如之前所言,“2+1”学期制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虽然不少学生表示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将图书馆、自习教室等资源闲置浪费掉了。就算是最直接的课堂教学资源也得不到很充分地利用,比如教师们的精彩讲课经常在一些学生的睡梦中就消失了。以下是对“2+1”学期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学校配套措施如学分制、选修课制度、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等调整不到位,还有待改进。因为“2+1”学期制与学分制关系密切,很容易造成“挣学分”的情况。不少同学表示,身边的很多同学参加第三学期课程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挣学分,而不是为了学知识。所以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通常是报了课却不上,最后交一篇论文完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有些“缩水”。

其次,“2+1”学期的课程设置还不是很完善,存在许多问题。经调查,73%的学生认为第三学期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比较合理也反映出来说这个课程设置还是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2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太合理,2%的学生认为很不合理。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不高,没有太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开课;选修课或二专的课太密集,时间短,讲得又快;有的老师讲课带有应付性质等等。

再次,不少开课教师所用的方法依旧是教授法、“满堂灌”等,教学手段缺少新意,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教师讲得不精彩,学生听得没精神。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以及教师达不到第三学期制实施的原定目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学生的认识不充分。虽然多数学生表示参加暑假的学习是为了多学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挣学分,这就造成了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2+1”学期制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2+1”学期制的实施应以教育管理人员和师生观念的转变为前提。无论是各级的管理人员,还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加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只有在深刻领会和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后,实现思想观念的全方位转化,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期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进一步地改变教育行动,才能给教育改革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

第二,学期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开设出有价值、多样化的课程。“2+1”学期制的最大优势是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其最大的问题也正是课程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开设出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课程,并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整体结构。

第三,推行学期制改革,还应注意与之配套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如学分制、选修课制、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等的相应改革,使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得以落实,以保障学期制改革能够顺畅、有序地推进,取得实效。

第四,教师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并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2+1”学期制的重要性,好好把握在假期学习的机会。学生应加强自我效能感,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佚名.二学期制遭遇手术,上海高校涌动“学期革命”[EB/OL].人民网,2006-01-16.

[2]廖小明,李明芳.以“2+1”学期改革为契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能[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钟义红,张蕙兰,林桂娟.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

[5]王源.“三学期制”给高校带来什么[J].高教观察,2006(5).

[6]靳国庆,周景春,孙立海,宋辉.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2006(2).

牛小曼(1988-),女,河南辉县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7级教育学本科生。

2010-11-08

猜你喜欢

西南学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潮”就这么说
《大学》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Country Driving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