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1-11-06刘大海邵桂兰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年7期
关键词:竞争力海洋区域

刘大海,陈 烨,邵桂兰,王 晶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2.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061)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

刘大海1,2,陈 烨2,邵桂兰2,王 晶1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2.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061)

以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方法为基础,对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和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海洋产业特征,阐述了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从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制度背景、资源禀赋、资本实力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构建了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评价方法,对中国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及比较,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竞争力;海洋产业;评估;主成分分析

随着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相比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具备诸多优势,海洋中拥有种类众多、储量丰富的重要资源,且目前利用程度较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对沿海地区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是对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其实证分析对更加深入地认识区域海洋经济,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是针对理论研究与评估技术。国外学者较早就已开展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是首位从产业层面研究竞争力的,他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以及后来Cartw right、Dunning、Rugman、Cruz、Dong-Sung Cho等在钻石模型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为形成系统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显著的学者有社科院的金碚博士、邹薇、郭克莎和郑传均等。目前,国外学者对海洋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发展模式上,一些发达海洋国家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海洋产业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研究工作[1]。国内对海洋产业竞争力有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殷克东和武鹏等。总的来说,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相比陆域产业竞争力研究要薄弱得多,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1 海洋产业竞争力内涵

“竞争力”一词最早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李嘉图等人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时,从贸易资源禀赋角度,将竞争力定义为一种比较优势[2]。此后,诸多学者、组织和机构都对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出发,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可以在自由、公平的市场条件下,生产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商品和劳务,并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能力”[3]。波特(Po rter)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将竞争力定位为生产力或生产率[4]。我国中科院金碚教授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生产力、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综合能力,即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5]。由于研究目的、角度、方法以及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等背景不同,不同学者对竞争力的定义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国内外关于竞争力的定义尚未达成普遍一致的认识。

尽管竞争力的内涵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但不同定义的竞争力却有一个共通点,即竞争主体在稀缺资源背景下及一定竞争范围内拥有比其他主体获得更高利益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即是指竞争主体能否以更低价格、更高质量、更优服务的产品,持续占领市场的能力[6]。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则是指在海洋产业作为竞争范畴时,相对其他区域竞争主体,获得更大利益与发展空间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在提到海洋产业时,较多是针对某些具体的海洋产业,例如港口物流、水产等,而我国海洋产业的提法将各种海洋产业进行综合,即海洋产业有着包含海洋三次产业在内的综合内涵。为与其接轨,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也应是一个广义概念。综上,笔者对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定义是:区域内海洋产业在区域整体实力支撑的基础上,相对于另一区域能够获得更高、更持久的经济效益的能力。其内涵是指包含主要海洋产业在内的综合产业竞争力,而非针对某一特定海洋产业。

2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构建是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定量评估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设计对于评估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而制定正确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在全面性、合理性和数据可行性等原则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系统性方法,在分析海洋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一方面,海洋产业包含在产业范畴内,其发展受到一般产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海洋产业发展依托于海洋,因而其也受到海洋因素的影响。因此,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要综合考虑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海洋产业特征。

2.1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科技水平、产业人力资本、区域制度背景、产业结构及产业资源等因素[6]。

(1)产业科技水平表现为产业的创新效率。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生产函数的变动,或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5种形式: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者半成品的新来源;采取一种新的组织方式[7]。因此科技创新既包括对原有知识的更新或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又包括对原有技术的重大改变或是发明一种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或者生产更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过程。

(2)产业人力资本涉及产业劳动者数量及其综合素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在后天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带来的非物质形态资本,以无形资产的形式表现。产业的高人力资本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产业形成人力比较优势、为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提供劳动力条件,从而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区域制度背景泛指产业所处区域的制度条件。总的来说,制度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等,制度条件影响着产业的方方面面,例如产权制度往往通过影响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出让方式来影响产业竞争力。

(4)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能够对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竞争力。

(5)产业资源指区域在生产所需资源方面的富集程度。资源的富集程度对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某些关键资源的稀缺,可能对产业发展形成木桶效应,造成资源制约。

2.2 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我国政府在《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标准中将海洋产业定义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根据海洋产业的定义,其产业特征来源于产业生产的空间和资源特征,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海洋产业创新、涉海产业人力资本、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自然资源等。

2.3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省级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省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层级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建立的指标体系是不同的[8]。例如,如果比较的是国家间的竞争力,那么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应该包含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运行体制、国内外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于不同层级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比较,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

3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实证研究

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属于多因素综合评价,其评价方法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前者包括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后者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考虑到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对于上述指标体系并不适用,而主成分分析法经多次应用效果良好,因此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竞争力的评价。

具体评价运用SPSS软件完成,以中国沿海省市为竞争力评价对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全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2009年)。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F1、F2、F3、F4和F5,及各个主成分的因素构成,其特征值分别为8.487、3.565、2.968、2.059和1.408,累计贡献率达到88.03%。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带入到各个主成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模型中,得到各个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排名(表2)。

分析运算结果表明,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产业竞争力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上海、山东和广东。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其社会基础设施、金融融资能力尤为突出,且是海洋人才的聚集中心,海洋科技实力强,具备发展海洋产业的有利条件;山东、广东是海洋产业大省,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稳定的经济基础,有较强的海洋产业竞争力。经验证,评价结果符合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实际。

表2 各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

4 对策和建议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针对海洋产业特点,笔者提出了适用于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海洋统计工作,拓宽海洋统计范围

准确全面的海洋经济统计数据是进行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为了提高竞争力评价和相关决策的准确性,建议国家加强海洋经济统计,进一步理顺海洋统计体系,稳定海洋统计队伍,增加海洋统计频率,拓宽海洋统计范围。不仅为竞争力的评价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他与海洋产业相关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依据。

4.2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优势海洋产业

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部署,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各城市优势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例如,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备良好的旅游资源,其自然风光在国内外都享有美誉,应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4.3 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改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

发挥海洋科技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工作,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重点提高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海水淡化以及深海采矿业的发展,建设海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转化速度,提高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从技术上促成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4 改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合理分配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努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船舶制造等海洋二次产业,鼓励发展就业弹性大、附加值高的海洋第三产业,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海洋第一产业的部分企业,增强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优化配置海洋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强围填海管理和产业用海平面设计,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制定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提高中国海洋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4.5 加强海陆统筹,实施海洋产业宏观调控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产业宏观调控制度。强化海域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健全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完善海岛保护规划制度,推进无居民海岛的保护性利用,扶持边远海岛发展;加强海洋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控与保护,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对受损害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重点整治修复;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鼓励深远海开发活动,规范海域和海岛的开发与利用;完善海洋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海洋产业调控力度,维护海洋经济活动秩序。

[1] 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舍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27-39.

[2]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U.S.Economic report of the p resdent[R].Washington D 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5.

[4] 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39-45.

[5]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罗辑,张其春.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8] 周玉江.河北省地级市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2010(10):133-135.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技术与典型区域示范研究(200805081).

猜你喜欢

竞争力海洋区域
分割区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